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鄂尔泰的西南治理对象,除了少数民族土司与普通民众外,还有一个特殊群体——“汉奸”。由于“汉奸”既威胁到清政府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深入,也暴露了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地区吏治的松弛,鄂尔泰在雍正帝的支持下对其进行了两次集中打击。同时,鄂尔泰企图通过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在贵州苗疆地区杜绝“汉奸”的进入,但是这种极端做法不仅没有消灭“汉奸”。而且影响了民族之间的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2.
3.
文章通过对图像风格及其细节的比较与分析,认为贵博乙本百苗图、贵师大本以及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藏本等几个《百苗图》图本,属于晚清或明国初年坊间生产的同版彩色套印本。该本的图绘和体例与《皇清职贡图》存在密切关联,但其图像更多来自一些《百苗图》绘本。在摹绘过程中,存在不少移花接木的现象,致使该本讹误颇多,降低了这些图像的资料价值。而以此作为蓝本的摹本往往没有校正其中的错误,有些反而以讹传讹。在将这些图像作为民族风俗资料加以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情况加以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4.
清中叶著名诗人舒位的大型民族风物组诗《黔苗竹枝词》五十四首,从族源、民居、语言文字、饮食、歌舞乐器、服饰、婚配、丧葬祭祀、商业工艺、社会结构等内容,对黔苗的民族风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和抒写,在艺术风格上典雅清丽而充满趣味,具有珍贵的民族史料价值和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黔苗竹枝词》的规模、内容和艺术特点,可勘媲美刘禹锡竹枝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民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5):21-23
本主要讨论了《正字通》原本及古音注释问题。《正字通》原本为《字汇辨》,作张自烈而非廖英。这些事实可以从方以智与张自烈交往和相关献中得到证明。《正字通》在注音上类聚了大量的献中的古音,并纠正了《字汇》在这方面滥取叶音的错误。在古音观念上,张自烈反对叶音说,认为只有一字多音而无叶音。在清代古音学建立之初,其研究有可取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跨地方对话是地方内外系统交流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是理解地方意义的重要视角,对地方的建构和再造有独特作用。贵州石门坎大花苗(族)借助基督教会的进入,启动跨地方对话,通过西方生产技术和处世价值观的吸收及民族文化符号的重构,实现民族认同的重生,达成了民族崛起。大花苗(族)自组织能力的提升、地方话语权的获得及主体地位的体现,促使其民族\"自我赋权\",实现地方意义的重塑。以贵州石门坎为案例,结合地理学相关分支学科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跨地方对话对地方认同以及地方意义重构的作用,以期丰富跨地方的学术研究内涵、启迪少数民族文化觉醒,有助于他们能够正确把握并应对越加剧烈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时期新开辟的从湖广经贵州通往云南的"东路"驿道,不仅是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往来的主要交通命脉,并且也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版图的变化。本文首次提出了"古苗疆走廊"这一概念,初步探讨了这条走廊对贵州省的建省、明清时代"苗疆"地区的"国家化"过程以及民族关系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古苗疆走廊"的地域及族群文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就今后推进"古苗疆走廊"作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的可能性问题,也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Yingqiang ZHANG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2017,11(1):145-160
The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a collection of private documents written in Chinese, date from as early as the period in which the Qing government began developing the Miao frontier; these documents first appeared o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Qingshuijiang River and have remained there ever since. The Qing’s efforts to open new frontiers during the Yongzheng reign led to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in the Qingshuijiang River valley in southeast Guizhou. These changes centered on the growth of forestry, ranging from planting and cutting trees to shipping and trading in timber. The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are original records of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and a live reflection of it. Once widely kept in private hands, these documents are valuable not only for research on regional cultural change since the Qing, but also for formulat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exploring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private historical documents. 相似文献
9.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17,(2):301-327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concept of "prophets of renewal" introduced by James Scott in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2009),as se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1795-97 Miao revolt along China's Hunan-Guizhou border.The appearance ofa "Miao King" and four "Wu kings" centering anti-Qing resistance in an intractable highland-utilizing native legends,spirit possession,investment of officials,and multi-ethnic recruitment-suggests a case of"Zomia" (the vast Southeast Asian Massif) prophets in action,as Scott himself suggests.Closer examination,however,reveals a more complex and uncertain picture,characterized by division between rival lords and an overall dearth of institutional,ideological,or cosmological elaboration,all further obscured by a paucity of historical sources.The Miao kings might be seen as prophets of renewal in a general sense,but the fit is inexact.There is still value,however,in considering Scott's model in the study of this event.It enables a sharper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agency of the Miao people,while offering a case for comparison with analogous instances of religiously-based native resistance on other Qing frontiers. 相似文献
10.
11.
西安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玉器,汉唐时期这里还成为全国的主要玉器加工和贸易中心.西安地区秦以前玉器在造型和纹饰上有着明显的"秦式"特征,地域风格鲜明.秦汉隋唐时期各地玉器风格趋同.五代以后,当地制玉业衰落,现在西安地区所能见到的此期玉器,出土的很少,传世的相对较多,且多为东部地区加工制作的. 相似文献
12.
席会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1):36-44
明清时期,湖南、贵州、广西等省区交界地带是尚未纳入王朝直接管辖之下的“生苗”聚居区,被称为“苗疆”,属于明清王朝的“内在边疆”.明代中期以来,明廷在以湘西凤凰腊尔山为中心的苗疆地区设立卫所、营寨,修筑苗疆边墙,隔绝“生苗”和“熟苗”,加强对内在边疆的控制.明嘉靖《麻阳图》和万历《楚边图说》表现并强化了“苗疆”的存在.清... 相似文献
13.
《十咏图》及其对宋元吴兴文化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购藏的《十咏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11世纪作品。在综合近人对《十咏图》考证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北宋绘画基准作品的历史重要性及其对吴兴一地的文化影响。这卷叙事性的作品通过描绘“南园”之景开创了“家产山水”的范例。在南宋史学家的笔下,《十咏图》呈现了特别的文化史价值:它被用作修纂《吴兴人物志》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它的创作成为中国史学上较早的以图像证史的自觉实践。在宋亡之际,收藏界开始将张先视为《十咏图》的创作者,即文人画的早期代表。配合文人艺术在吴兴这个元初绘画中心所形成的新格局,《十咏图》直接激励了赵孟顿等大画家确立起的反映主观自我意识的山水境界。这些新的山水创作不仅突出了地域景观特色,而且表现出文人画家们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努力显示自己的家庭财富及文化优势的鲜明个性。在此过程中,整个元代绘画的风格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南唐大臣张泌由于诸多原因,其姓名先后变成张原泌、张佖等,一人似成了几人.现在学者考证张泌、张原泌、张佖实为一人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献再作补证. 相似文献
15.
西安国外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与拓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稳定并扩大客源市场是西安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根据国家旅游统计局与抽样调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90年代西安国外客源市场的数量变化和主要客源市场现状进行分析,说明西安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得出以改善环境、丰富产品、树立品牌、扩大销售渠道等手段进一步开拓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骏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2):65-75,86
明显陵是嘉靖帝在湖广为其父母修建的陵墓.因显陵的肇建与扩建,承天府、兴都留守司、荆西道相继设立,显陵所在的监察区也得以改变.显陵政区及其相关都司卫所的变更过程,亦是显陵地区逐步脱离旧有政区层级,建立以显陵为核心的新政区层级的过程.相较于汉代迁移人口因陵设县,明王朝偏重于调整各级政区及其相关都司卫所的组合方式,以保障统治... 相似文献
17.
文化以稳定的心理积淀隐藏在人的心灵世界中,并形成固定的文化观念支配人的一切,以至于人在日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都会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刘显世是民国时期贵州督军、省长,“兴义系”军阀的领军人物,其祖籍为湖南,他在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大家族中成长起来,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固定的心理意识在支配着他,并形成其文化品格,这就使其思维及行为方式都表现出鲜明的湖湘文化的特征,那就是:兴办教育、重视人才;尚变求新、机敏睿智;经世致用、勇于任事。本文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解读对他一生作出最合乎逻辑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西周时期,“太保”是召公的生称,也用作召公家族的族名。山西北白鹅墓地出土铜器铭文中的“太保”是族名。与之类似,梁山七器之一的宪鼎铭文中的“太保”也应该是族名,不可与正文连读。 相似文献
19.
孙宜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3):29-32
方以智在《通雅》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方言学理论,这些理论以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也基本上是正确的,其中一些观点还富有借鉴意义。《通雅》一书记载的明末的许多方言现象,是我们了解明末汉语方言差异的珍贵文献。方以智及其《通雅》在汉语方言学史上理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苗族是我国南方极具特色、传统文化异常丰富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适应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生态观。文章运用民族学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方面,对苗族的传统生态文化展开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