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稿摘登     
河北省新乐市地方志办公室陈国彦来稿 ,主张在“生不立传”的前提下 ,增加生人的入志分量 ,因为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前志中存在生人入志不足的倾向 ,而续志年限短了 ,已故者少了 ,如再担心入志人“晚节不保” ,就展现不出先进时代和人的精神风貌。设“人物简介” ,不等同于变相地为生人立传 ,“简介”只记某人的某个片断 ,不是全面记载某人的一生 ,不是盖棺定论。续志选一些生人入志 ,可激励世人以自己的行动写好历史 ,以事系人或针对实际情况列表简介 ,可视为生人入志的可行办法。续志记人 ,应注意科学性、真实性、鲜明性和可读性。前…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方志有个传统是“生不立传”,《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也要求“在世人物不立传”,活人的情况只能因事而出,分散于各卷各篇章之中。这样做固然可以免去入传人选的纷争,但却使一地人物情况全貌不显,人物篇(卷)中,活人只有几张表,记述有事迹的全是作古之人,志书都讲“详今  相似文献   

3.
大千世界中出人意料的事真是多矣!地处边题的温宿县、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版志书的温宿县,竟然在方志人物志的编纂中成功地闯出一条生人人志的新路一在人物志中,除设“传”、“录”、“表”外,还记载生人事迹即先进人物事迹。温宿人轻装上阵,解决了一个困扰人物志编纂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温宿人的创新意义略论一二。一、生不立传与生可入志众所周知,格守“生不立传”之原则并非始于本届修志。“郡志之例,人物违世而后立传,此史家之常法也”(嘉靖《淳安县志凡例》)。“史传之作,例取盖棺论定,不为生人立传”(章学诚《修志十议》)…  相似文献   

4.
人物简介记在世人物是变相为生人立传,不符合生不立传原则。记在世人物应用以事系人法,在行文中记下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迹;也可以入人物表、人名录,或在编章中集中较完整地记人。  相似文献   

5.
蓝日基 《中国地方志》2012,(4):31-34,4,5
人物是地方志书要认真记述的重要内容。人物入志是发挥地方志书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的需要,是社会各界人士了解人的作用的需要。人物入志的基本做法有:为去世的重要人物立传入志,为在世的重要人物写简介入志,列各类型的人物表入志,随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机构内容记述历任正职领导姓名。记述人物要注意解决记述内容见事不见人的问题;解决为在世人物立传的问题;解决人物入志范围过宽的问题;解决写人物简介和人物传略界限不清问题;解决记述人物出现错漏问题;解决人物传、人物简介排序混乱的问题;解决领导人照片入志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物志三议     
人物志是地方志书中的精髓,是为志书画龙点睛。把立传人物立准写活,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一部志书也就有了生命。 为人物立传有四忌 立传入志的人物,都是出类拔萃的一方精英,有的享誉海内外,有的名留桑梓。立传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各有生动的事迹,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当然也有少数阻碍历史前进的反面人物,但在人物志中毕竟是少数。所以,事迹的真实是立传的首要标准。只有真实,才能显示出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人物志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志中的人物志的编写,多年来方志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有了一定统一认识。文章以为在续修过程中,对人物志仍有这么几个方面需要再认识:人物志在志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物入志的标准;“生不立传”与“以事系人”;人物志的篇幅结构和层次序列。  相似文献   

8.
新修地方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已为方志界所公认。人物志是地方志的重要部分。根据地方志立传原则和收录范围,立传对象分布在各种行业和不同时代。在他们的传记中,既要反映各自的特点,又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这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就这三种类型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人物志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编写起来难度较大,是所有修志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项。作为人物志核心部分的“传”,一直是志书的主要体裁之一。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布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人物志的编写原则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其中,“第二十条生不立传。在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以外记述人物...  相似文献   

10.
市县地方志的人物传记录当地的名人,历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约“盖棺定论”,死后立传。立传的人物中,有党政军主要领导,也有工商、科教文医等各种有影响的英才。有些人物按职官等级可以树碑立传,但在人民群众中的口碑并不怎么好。极个别的人属于“天网  相似文献   

11.
由省委、省政府决定编修的《广东省志》分志之一———《人物志》 ,历15个春秋 ,于最近出版发行。《广东省志·人物志》包括“人物传”和“人物表” ,共170多万字 ,16开本 ,分上、下两册。入志人物是多方面的 ,有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民族、宗教、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 ,林林总总。“人物传”记述了从秦代到1994年已经去世的908位历史人物(生人不立传)。“人物表”列出从明朝到民国时期在广东任省领导职务的官员 ;建国前中共广东区委、广东省委正副书记 ,以及建国后省五套领导班子、省军区领导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  相似文献   

12.
新方志的编纂者在10余年的新方志编纂中,“摸着石头过河”,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体例上,或是语言运用上,都作出了创新的举措.笔者对近几年出版的志书进行了浏览综合,现评述如下:一、内容上的创新1.增加生人入志的幅度.“生不立传”是志书对记人的一种特殊的界定.“生不立传”考虑的是盖棺论定的问题,但束缚了编纂者的手脚,使志书不能全面记述改造自然、创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重视人物记述,自古皆然,这是由地方志书的性质所决定的。第二轮志书万不可忽视对人物的记载。既写事又写人,既写已故人物,又写健在人物,既写大人物又写小人物,这样的历史才是完整的历史,这样的志书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入志人物不畏其多,入志人物不唯"故";入志人物不唯"官",志书是官书,官修官编,但绝不是职官之书;入志人物不唯"正",以记正面人物为主,同时也收录了少量较有"身份"和影响的反面人物;搜集入志人物资料方法不唯"一";撰写入志人物不唯"凑"。  相似文献   

14.
编纂二轮地方志遵循"生不立传"、"述而不作"、"不越境而书"、"宜粗不宜细"、"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等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编纂原则应当与时俱进,提出"生人入志"、"述而有作"、"通变则书"、"实话实说"、"横不缺变项,纵不断革线"。使志书充分反映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5.
人物志是“志中之髓”,志中之志。人物部类是一部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修地方志以来,经过广大方志工作者20多年的辛勤努力,一二轮修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志书中人物志的编纂和人物记载,可以说载人载物成绩斐然。各类志书收录的人物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记载了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物,记载了各行各业有突出事迹的人物,记载了促进社会发展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人物,人物志坚持了生不立传的原则,坚持了以事系人的方法;形成了传、简介、表、录交相呼应的人物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到新中国第一轮地方志编写基本结束时,所有史志工作者在编写地方志人物篇(卷)时,都能遵循我们老祖宗的遗训,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只写人物传,不写在世人物简介。然而,在近两年的第二轮  相似文献   

17.
人物照辑入《人物志),笔者最早见于《如东县志》。该志有立传人物55入,收人物遗照46幅。本以为各地方志都如此,岂料,在以后看到的数部市、县志里,这种收辑形式愈发少了,迄今仅见于《武进县志》。看来,对新方志中的《人物志》要不要收辑人物遗照,各地的自主性、随意性是很大的。笔者以为,如东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否则,更大数量的方志付样问世后,有些缺憾的就很难弥补了。新方志的《人物志》何以应收辑人物遗照?用章学诚的话说,“非示现美,将求其实用也。”其具体实用有三:1.有利于体现新方志的时代特色。古代史乘,都是…  相似文献   

18.
人物卷是新志书中最吸引入的一个部分。人物因其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成为一地地域文化中的亮点。通过了解入志人物的精神风貌,激发读者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并以乡情为纽带。更好地争取外力建设本地。这就是新方志人物卷“名人效应”的体现。作者还讨论了续志人物传编纂应解决的一些问题:定位要准确,写法要生动,入志人物的选择层面要拓展。客观对待“生不立传”。  相似文献   

19.
符合立传条件的人物,往往出生、工作和事业成就不在同一地区,而他的影响又遍及几个地区,按照志书各自立传范围和标准。这就出现了几部志书为同一人物重复立传的问题。几部志书为同一人物重复立传而内容又要求不尽雷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现提出如下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第二轮修志中,有人倡议在续修县志《人物志》里设“人物事录”或是“人物简介”(除原有“人物传”、“人物表”和“人物名录”外),记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的、有重要贡献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事迹,因为这些人物多数尚健在而不宜给予立传。这个倡议引起志界激烈争议。反对者认为,“人物事录”或“人物简介”都是“变相立传”,有悖于“生不立传”的传统(或称原则)。倡议与赞同者认为,“人物事录”或“人物简介”不是“传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的英模先进人物事迹及时载人志书,更能反映时代特点,有益于加强志书存史、资政与教化功能,更好地发挥其现实作用,也会使志书内容更丰富充实、更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