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经过几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研究实践,已经相对成熟稳定。但青铜器文物出土状况及保存环境千差万别,青铜器保护修复验收规范也只是一个定性标准,所以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度的把握十分重要。文章结合文物保护原则及个人工作经验,阐述了古代青铜器在清洗、去锈、矫形、补全、做旧、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程序中度的把握,强调了预防性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对青铜器保护修复理念、原则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陶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2(3):87-91
文物修复保护理念、原则是保护修复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思想,是修复者对其保护修复的文物处理到何种程度的一种度的把握。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了较大的差异,针对中西方的不同点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介绍了文物医生的工作性质,提出了\"没有绝对标准,只有因病施治、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组合、不以唯美至上\"的原则、标准,强调了\"将一件件包含着准确、完整历史信息的文物流传给子孙后代,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宋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21(1):63-70
在现代修复理念的指导下,对两件汉代青铜器--博山炉、釜进行保护修复.通过现状记录、科学分析、制作工艺研究、修复方案制定、清洗除锈、粘接加固和封护处理等具体操作过程,系统介绍了现代修复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同时提出了修复后的保存建议.由此得出:现代意义上的青铜修复技术是多学科的合作,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来的. 相似文献
4.
锡铅钎料和氯化锌钎剂的烙铁钎焊是传统的工艺方法。由于氯化锌钎剂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对青铜物的长期保存带来不利的影响。本工作通过对钎剂筛选和复配及钎料的选择,研制了针对青铜物修复钎焊用新型无氯钎剂和含银钎料匹配,并在8种古青铜模拟试样上进行一系列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新型无氯钎剂和含银钎料匹配有良好的工艺性、抗腐蚀性、可获得高强度的钎缝。新型无氯钎剂和含银钎料匹配在青铜物修复中应用结果表明,新型无氯钎剂和含银钎料有较好的钎焊工艺,钎焊接头饱满光亮,对于不同时期及不同合金的青铜物具有很好的钎焊性,钎焊后青铜物存放半年,钎焊接头依然保持光亮,焊缝周围没有出现锈蚀物和氧化现象。用新型无氯钎剂替代传统氯化锌钎剂,并且和含银钎料匹配进行古青铜的钎焊是可行的,改良后的钎剂进行青铜物修复过程符合物保护原则,避免了钎剂在钎焊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玫茵堂收藏的青铜器是古代中国青铜器中重要的部分,这不仅是因为这个收藏的青铜器品种全、数量多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因其多件和多组青铜器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例如,玫茵堂收藏中有中国青铜时代最早阶段——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两件爵、一件角和一面绿松石牌饰1,这是中国海外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类别最多的收藏之一。我们可以将这几件青铜器,放在近年来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的背景中,进一 相似文献
6.
7.
青铜器上所见西周文化在南方影响的递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器上所见西周文化在南方影响的递衰李朝远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文明中极其璀灿的部分。从总体上看,它是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互影响为主体,融合了周边各民族的青铜文明而成的文化集合。当我们俯瞰这一历史过程时,可以看到其发展并非如放马平川姿意肆纵。南方和北... 相似文献
8.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闽南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历史上闻名的东方贸易大港.在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南朝史籍中开始有泉州与国外的往来记载.唐代后期泉州已经成了南方重要港口之一。两宋时期.泉州港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至元代进入极盛时期.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贸易大港。明清两代,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逐渐衰落.[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文明的古国中国有过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个地域组成,各个地域的文化有个地域的特点,在我国的北方有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开放性的历史文化。主要的民族包括契丹、女真、满族,开放性的特征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体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有充分的表现。本论文从各个方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理念进行阐述。改变以往的以藏为主到现在的以用为主的原则,采用形式多样的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的发挥图书的使用价值,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路智勇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2(3):92-96
简要介绍了国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在保护修复理念、保护修复技术、科学研究方法以及高等教育和培训四个方面的一些情况,对了解国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现状,和对我国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色度学理论较成熟,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应用已有发展,该方法具有准确性、定量性的优势,不易受主观影响。古陶瓷修复效果受到光源影响较大,修复室光源与展厅光源不匹配,可导致修复视觉效果不理想,但运用色度学理论方法,借助便携式色度仪的帮助,可改善不同光源下器物呈色效果。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进行定量化作色做准备。 相似文献
13.
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经常产生气体或粉尘污染物,危害人员健康、影响文物安全。专业、科学、合理的通风系统,是控制和排除空气污染物最有效的手段。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风需求与普通民用系统大相径庭,普通工程设计单位由于缺乏经验,经常造成工程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本工作以文物保护修复相关项目经验为基础,借鉴科学实验室通风系统设计方面的先进技术与严格标准,探讨了文物保护修复场所通风系统设计的思路、技术和关键指标,可为相关博物馆工程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路智勇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2):57-60
在国外,染色技术是纺织品保护修复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专项技术,但目前于国内却很少得到应用。本文主要介绍染色技术在纺织品保护修复中的适用范围,如用于背衬或覆护辅料的染色、缝线染色等和实验室常用的染色方法,这将有助于引起国内纺织品保护修复领域对此项实用技术的关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文物是物化的文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针对文物的研究要尽可能地采用无损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前沿领域。参考近年来国内外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文物风化程度评估、文物内部探伤、水下文物探测和文物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案例,对各项技术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并对可行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超声波技术具有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这项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卫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31(5):91-98
西藏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特色浓郁,但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文物虫害一直存在并产生危害。为制定虫害治理方案,本工作从害虫检测入手,对西藏博物馆的害虫进行检测分析,阐述了文物保护工作中虫害预防治理的重要性,并就虫害的危害特性、种群特性以及预防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论述。根据西藏博物馆的现状,分别针对库存文物和展览文物的环境特点和虫害情况制定虫害治理方案,并选择虫害较严重的库、馆进行了实验性治理,对库存文物及环境在所有文物原地不动的前提下进行了整体熏蒸防治,对展馆环境及展存文物进行了整体的消杀防治,均取得了预期的满意效果。通过实验治理的操作过程和效果体验,认识到化学防治的安全、快捷、高效、简便和实用,同时结合多年的文保工作经验,提出了对馆藏文物保护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克青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4,36(2):157-170
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是有机物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与考古残留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发展。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样品时,需要对样品进行水解提取、衍生化等前处理,这个过程较繁琐,且耗时长,另外在样品处理过程中还有样品流失的情况发生。因此,现在一般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GC/MS)来分析有机质样品。Py-GC/MS在分析样品时有如下优势:无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样品可直接进行热裂解分析,操作比较简单;灵敏度高,能实现多组分混合有机样品识别;需要样品量很少,可满足文物样品微损分析检测的要求。因此,该方法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有机残留物识别鉴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和总结了中国漆器文物的特点以及漆器文物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对漆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进一步介绍了目前中国漆器文物的研究保护工作进展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出土漆器文物是由漆膜和漆胎两个部分组成,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尽管前人对其保护进行了多种尝试,但迄今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根据复合材料的原理,采用新材料技术和方法.保持出土漆器文物漆膜和漆胎完整性和匹配性,将是出土漆器文物保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乐乐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3):48-51,30
我国境外无人继承文物面临流失的风险。国外法律一般规定境内无人继承的遗产归国家所有,对此,我国缺少明确的政策法规,赋予特定的主体追回境外无人继承文物的资格。此外,我国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时,会遇到管辖权、冲突规范和实体法律规定不完善等问题,难以作出有利于我国文物保护的判决。控制我国境外无人继承文物的流失风险,要求我国从原则、规则和程序等方面进行规制和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