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及其比较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着印度古代文明和精神价值之一的佛教在两汉交替之际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融合中,逐步转型,最终完成了中国化进程。景教也是一种外来宗教,其文化传统属于基督教文明,在唐朝初年传入中国,令人遗憾的是景教传入中国仅200余年便告夭折,未在当时中国社会留下深刻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演变,为我们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经验,而景教在中国传播则提供了失败的教训。对佛教、景教传播中国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我们今天坚持改革开放、更好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提供借鉴。本文涉及佛教与景教在中国初传…  相似文献   

2.
唐代景僧名字的华化轨迹——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唐代洛阳景教经幢《幢记》所载大秦寺若干僧人的称谓,参照同时代的摩尼教情况。比较两者华化之深度。认为前者的深度华化,是景教入华传播一百多年逐步演变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教会努力适应华情的积极态度。本文梳理西安景碑和教外文献所存各朝景僧名字,追溯这一结果形成的轨迹,认为这一轨迹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整个景教华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经幢版“三位一体”考释——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专门讨论新近发现的唐代洛阳景教经幢残体第一棱面的文字,通过对残存文字及其书写体例的考察,根据汉语的表述习惯,参照其他唐代景教文献和佛教文献,推测该棱面仅缺失“大智慧”三字。作者分析棱面的主体文字“清净阿罗诃”,“清净大威力”,“清净大智慧”,认为是洛阳华化景教团对基督教三位一体信条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与佛教在中国传播命运迥异缘由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丹 《世界历史》2002,(3):106-112
对于中国,基督教与佛教同为外来宗教,但它们在中国传播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前自唐朝初年传入中国(称景教),虽经四次传播高潮,却始终未能融入中国化主流,对中国化而言,至今仍是异质化。佛教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到隋、唐而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张绪山 《世界历史》2005,1(6):76-88
景教是产生于拜占庭帝国境内叙利亚地方的基督教异端,它在受到东正教会打击后向东传播,进入波斯、中亚并扩展到中国境内。景教传入中国境内乃至中原地区的时间,至少可推至6世纪前半叶,景教碑记载的贞观九年(635年)并非景教入华的最初年限。进入中原的景教徒为了传教事业,展开积极的文化活动,将特质不同于华夏文化的希腊-拜占庭医学、建筑、机械制造、天文学和景教艺术等引入了中国,在中国典籍中留下了斑斑陈迹。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汉代入传中国以来,通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期间,佛教弘法者针对不同阶层的受众采取了"分众传播"的策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传布佛法的"宣传案例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传播的原貌、见证了佛教的传播过程。因此,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为核心分析佛教的传播技巧,或可有益于中国佛教传播史的研究,并有助于宗教传播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至顺镇江志》中所载"大兴国寺记碑"为研究基督教在元代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基督教(景教)的教义、景教在江浙地区的流传、景教在元代的兴衰、元政府对景教的政策、景教与佛道等教的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宋华英 《旅游纵览》2013,(8):306-308
《太平广记》"报应"篇集中反应了佛教与中国的渊源以及北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北传佛教初传西域(今新疆),在张骞打通与西域的联系后,佛教思想带入中原,在汉明帝的促成之下,开始传播于统治阶层并进而传播于民间,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急速传播。一、佛教初传西域公元前623年,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诞生,公元前588年开顿悟人生真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三国西晋时期浙江地区出土的大量堆塑罐及其上的乐器、胡人,初步分析了这些堆塑罐上的乐器、胡人与佛教音乐的关系。认为堆塑罐上的乐器、胡人与当时佛教和佛教音乐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并认为这一研究对了解三国西晋时期浙江地区的佛教传播、佛教音乐、乐器发展、民族融合、民间风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双喜 《黑龙江史志》2013,(7):10-11,21
元代的宗教政策较为宽容,蒙古早期部落中就有景教的传播,如在乃蛮部,汪古部等,此外也在元代的贵族之中信仰。元代也专门设置了管理宗教的政府机构如:管理基督教的崇福司,管理伊斯兰教的回回哈尔司等,元代的景教传播是与其他的宗教相互作为支撑的,从其传播的影响,以及与中国的儒,佛,道等思想的融合,可以归结出其中国化的原因,景教在中国传播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12.
近代以来中外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谈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人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萌生于甲午战争前后。在知识产权中,专利权最早为国人所认识。但国人真正地比较广泛地关注知识产权,并对其有比较清晰、深刻的理解,却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此时,中外首次就保护知识产权进行了谈判。在保护知识产权谈判中,保护商标的谈判最为顺利。保护专利权、版权的谈判,比较艰难。经过谈判,中国与各方还是达成了一个互赢的结果。然而对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保护版权,国人认识还是比较模糊。这也说明,保护知识产权.在中国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宗教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李唐王朝处于平定安史之乱时期 ,吐蕃乘机占领了河西北广大地区达七十多年。在此期间 ,敦煌呈现出佛教、景教、摩尼教、苯教、祆教多种宗教共存的局面。本文援引大量文献资料 ,对上述宗教的基本状况及相互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安新发现北周史君墓中有明确纪年的粟特文与汉文双语对应题刻,证明Khumdan确为长安外来译名“胡姆丹”,是继敦煌粟特文古信札和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记载后的又一确切证据,针对长期以来关于Khumdan所引发的众说纷纭、歧义杂乱的谜团,作了回答,并对有关文章的推测失考和不符合史实之处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5.
16.
王亚欣  洪泉湖 《人文地理》2011,26(4):147-150
近些年,伴随中国大陆佛教文化旅游热的不断升温,寺院修缮和建设中的粗制滥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愈加突出。如何发挥佛教当代积极的社会功能,更好地满足游客对佛教文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佛教文化旅游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借助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资助大陆学者赴台研究项目,笔者通过对台湾地区著名佛教道场的实地考察、调研,梳理有关台湾佛教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台湾学者广泛、深入地学术交流,在分析、总结、借鉴台湾地区佛教道场旅游营造的成功做法基础上,针对中国大陆佛教文化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当代的文化遗产;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开发,完善旅游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elihoods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 public needs in cultural life, a religious cultural tourism is booming in 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tourist demand, this book is designed as a guide book to introduce 211 famous 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temples in various places of China representing different Buddhist sects including Han-Chinese, Tibetan and Southern Buddhism with their rich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and famous personages.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上半叶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发达国家将以更大的拉力吸纳其所需人才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 ,对华侨华人产生的推力作用依然存在。有鉴于此 ,今后 2 0— 30年 ,发达国家的华人社会 ,其规模不仅可能由目前的 6 0 0— 70 0万人急速膨胀为 2 0 0 0— 30 0 0万人 ,而且其成份亦将更为多元化、年轻化、知识化。如何使中国人的海外迁移活动成为对华侨华人自身、对其居住国以及对其祖 (籍 )国三者均有利的三赢行为 ,是有关各方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
Increasing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geographical contributions to cultural heritage in religion. However, comparative quantitative research remains scarce. As a first attempt, this study presents findings from comparative spati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features of mountains in China sacred in Taoism and Buddhism. Because both have strong orientations to natural environments, we find more similarities tha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even though the two religions have different origins, philosophies, and doctrines. The results empirically support the influences of Taoism on Buddhism in China, findings that supplement current understandings of Buddhism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geographical dynamics of integration and sinicis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findings also enrich current debates, including in this journal, emphasising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symbols in studies on geography and religion. Connecting humanity with physical geography in light of the changes, including grief, being wrought in the Anthropocene, we hope to inspire more geographically grounded and methodologically eclectic studies on reli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