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华民族有一句吉祥的祝福语,叫“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个南山,就是指湖南省衡阳市境内的南岳衡山。所谓“寿比南山”,原出自《诗经·小雅》:“如月之恒,  相似文献   

2.
韦华 《湖南文史》2012,(5):31-31
我们给老人祝寿时最常说的贺词就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东海”就是现在的东海,其实不然,“东海”在古代应该是指渤海。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毗邻渤海,所以古人认为渤海是最大的海,以“福如东海”比喻福气自四方云集。关于“南山”的说法最早见于((诗经》:“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这里的“南山”指终南山(陕西境内,是秦岭山脉的一段),亦称周南山、中南山或太乙山,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  相似文献   

3.
单国强 《收藏家》2000,(4):34-34
“九如”一词的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六章,注云:人君以“鹿鸣”诗赐臣后,臣即歌此诗以答其君。诗言天下安定,犹如永恒的高山和不息的河川。有第二章曰:“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又言天下获福,犹如月盈日出和南山之寿、松柏之茂,均相继而长新。有第六章曰:“如月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由于诗中连用九个“如”字,后人遂将“天保九如”联用,  相似文献   

4.
寿联摭谈     
尊老敬贤、题联祝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代朝野上下、文人墨客撰有众多寿联,雅俗共赏,深浅成趣,庄谐兼备,异彩纷呈,堪称联苑奇葩!特撷取述之,以增情趣。寿联源于宋代。祝寿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影响深远,不断发展,后增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  相似文献   

5.
邿国为春秋小国,见于《春秋左传》凡两处:《左传·襄公十三年》:“夏,邿乱,分为三,师救邿。”《左传·襄公十八年》:“乙酉,魏绎、栾盈以下军克邿。”关于邿国地望,历来有几种说祛。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济宁邿堆。《左传·襄公十三年》杜预《注》:“邿,小国也,任城亢父县有邿亭。”《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水经注》对邿的地望的记载与杜预一致,后来史志也多遭此说。如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谓:“今济宁州南五十里有亢父城,又有邿城在州东南。”另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济阳县境。《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二…  相似文献   

6.
楚郢都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关于是郢都的种种说法楚郢都在哪里?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比较一致,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部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自魏晋以后更载明鄂都在江陵纪南城,如《左传·桓公二年》“始惧楚也”,西晋杜预注:“楚,楚国,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刘宋盛宏之《荆州记》:“江陵东北七里,有故郢城(即郢都城),城周回九里。”又载:“楚昭王十年,关通鄣水灌纪南城,入赤潮进灌鄂城,遂破楚。”《水经·沔水》北魏鹂道元注:“江陵西北有…  相似文献   

7.
日月食在《左传》中有不同说法。《左传·宣公十二年》:“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损于明?”《左传·昭公十七年》:“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滴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凡天灾,有币无牲。非日月之眚,不鼓。”‘日月之食’、‘日月之灾’、‘日月之眚’都是同一回事。但在更多的时候,《左传》称日食、月食,不是直截了当地说日食,月食,而说成是“日有食之”。其中的“有”字作何解呢?千年来无人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我近治小学,恍然有悟。今考论于次:  相似文献   

8.
杜宏礼等著《东京梦华·开封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993年版 ,第 82页 )有云 :“宋太祖开宝年间 ,亲登朱雀门 ,手指‘朱雀之门’的门额问大臣赵普 :为何不直书朱雀门 ,加上‘之’字有何用处 ?赵普回答这是语法上的助词罢了。太祖听后大笑 :‘之乎者也 ,助得甚事’。从此 ,将城门四字之额作为三字 ,简单明了”。今按 ,此处所述宋太祖改“朱雀门”门额之事似不确。《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东京大内》云 :东京旧城“南三门 :中曰朱雀 ,梁曰高明 ,晋曰薰风。太平兴国四年九月改。”可知 ,北宋都城东京旧城即里城南面正中之“朱雀门”迟至宋太…  相似文献   

9.
“”字探源张涌泉俗字有""字,用与"卷"同。明杨慎《谭苑醒醐》卷四云:"道书以一卷为.与轴同,陶九成《说郛》用之。"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篇卷》:"道书称,即卷之别名也。元人《说郛》用之。"字又作""。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字》条:"即卷宇。...  相似文献   

10.
从青铜器铭文论吴国的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吴国的国名及由来吴国国名,史籍记载历来作“吴”,见于《春秋》经、传和《国语》、《战国策》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他如先秦典籍,也作“吴”,如《周礼·考工记》:“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楚辞·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是其例.秦汉典籍也作“吴”,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70年代银雀山出土的汉简也作“吴”.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  相似文献   

11.
《礼记·昏义》之“合体同尊卑”解──辨夫妇关系有两种古礼说梁伟弦关于儒家经典所述之古代夫妻关系,有这样一种观点:"夫妻之间的关系,古礼有两种说法。一是《礼记·昏义》说:'妇至,揖妇而入,共牢而食,合卺而,所以合体同尊单以亲之也。'一是《礼记·丧服四制...  相似文献   

12.
一、“厥遗王父母弟”《尚书·牧誓》:“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史记·周本纪》把这个句子翻译为:“昏弃其家园,遗其王父母弟,不用。”这里把“厥”解为“其”,置于“遗”的后边;把“遗”与“王父母弟”之间的关系,看成动宾关系;把“厥遗王父母弟”,解为“遗其王父母弟”。以后《尚书正义》中的伪孔安国传和孔颖达疏,只解释了“王父”,“母弟”,把“遗”解为“弃也”,对这句话都没有解释清楚。蔡沈《书经集传》:“纣以昏乱,弃其王父母弟而不以其道遇之。”这是基本上依照《史记·周本纪》的解释。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  相似文献   

13.
乾嘉时期,在皖派校勘学家段玉裁和吴派校勘学家顾广圻之间曾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这场争鸣,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学术界,尤其是校勘学界,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加论述。 段、顾之争,是由于对《礼记》中几个字的不同校法引起的。《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顾氏《礼记考异》据唐石经无“有文”二字,故认为二字乃衍文;段氏则认为“‘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此行文之常法也。”因此以理断之,校二字为正文。《礼·曲礼》:“二名不徧讳”。  相似文献   

14.
唐代以前,“茶”字还没出现,那时,茶的名称五花八门。《诗经》里有“荼”字,《尔雅》称茶为“槚”,《方言》称“蔎”,《晏子春秋》称“茗”,《凡将匾》称“荈”,《尚书·顾命篇》称“诧”。陆羽《茶经》总汇诸称:“茶,南方之嘉禾也……,其名一日荼、二日槚、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另外.还有一些别称,如水厄、酷奴等等。可惜没有一个字其原本含义是指茶的。  相似文献   

15.
一、《桑柔》的作者《毛诗序》曰:“《桑柔》,芮伯刺厉王也”郑玄《笺》:“芮伯,畿内诸侯,王卿士也。字良夫。”《左传·文公元年》记秦穆公在崤之役时(前627,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对秦大夫及左右说:是孤之罪也。周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娄。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件我悻。”是贪故也,孤之谓矣……所引之诗,正是《桑柔》第十三章之六句。又《书序·疏》引《世本》:“芮,姬姓。厉王时芮伯,岗良夫也。”三说相合。《左传)。《世本)皆光秦古书,则芮良夫为《桑柔》作者。然而,论《诗经》中作者可考…  相似文献   

16.
反切源于合音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切注音法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有关论说最早见于隋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卜“汉末人独知反语(即反切)”,同书《书证篇》又断言“郑立以前全不解反语”。宋人又提出反切出自梵文拼育法,如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韵补》条认为:“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两说合而为一,成为现代学界通行观点,即:反切注音法是在东汉末年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受梵大拼音法的启示而产生的。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提出另外一种推测,指出:“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签、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台之音,…  相似文献   

17.
说镇     
杨兮 《收藏家》2001,(8):36-37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的诗句。这里,“镇”为何物?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镇”为“博压”,后人又有“压坐席之物”的说法,为我们认以“镇”的用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笔者近年收藏了秦汉陶镇和铁镇数  相似文献   

18.
一、熏气 害气关于“熏”字的考释,诸说不同,可参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的解说。“熏气”即阳气,《白虎通·礼乐》云:“壎之为言熏也,阳气于黄泉之下,熏然而萌。”“熏气”即烝气。《说文》云:“熏,火烟上出也。”又云:“烝,火气上行也。”是知熏、烝同义,《汉书·路温舒传》云:“虚美熏心。”颜注:“熏,气烝也”。《文选·琴赋》云:“蒸灵液以播云。”李注:“蒸,气上貌。”烝气即热气,是阳气的别称,《淮南子·天文》云:“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战国时代三晋字体的《行气玉铭》中“气”字从气从…  相似文献   

19.
禹居(都)阳城,古无异说。如①《古本竹书纪年》:“禹居阳城”。②《盖了·万章上》:“禹进舜之子于阳城”。③《史记·县本纪》:“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④《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等。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确定禹居(都)阳城的地望究竟在何处。根据文献记载,阳城的地点共有四说:①河南登封告成说;②河南陈留该仪说;③山两西洋公说:④山西翼城说。此外,新近有人提出《禹都阳城即谈阳说》I’I,一六万说。对以上五种说法,笔者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  相似文献   

20.
黄泳,字永平,福建莆田人,从小聪颖异常,年幼即饱读诗书,诗文下笔立就。宋大观二年(1108年).黄泳才七岁,即应童子科试,取得第一名,惊动朝廷。宋徽宗亲临面试,摘《小雅》中“如南山之寿”为首,由黄泳诵下句。黄泳当即诵道:“不骞不坠”,意为既不升天也不落地。徽宗十分惊讶。黄泳解释道:“古代诗人不识忌讳.臣怎能步其后尘”。徽宗认为十分有理.当即赐五经及第。[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