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甲骨金文写作"匽"或"郾",西汉以后之文献始作"燕".西周时期的燕国是周王分封的北方诸侯国,自周初受封至战国时被秦灭,"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①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关于西周时期的燕国,文献记载很不详备,致使自太史公以来,后世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其争论的焦点之一就在召公是否封燕和始封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史记》对于周初燕君世系的记载非常简略,本文通过对西周燕国铜器铭文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初步拟出了西周早期的召公家族组织形态及燕君世系。周初第一代燕侯当为“克”,后“父子相传”,克之子燕侯旨成为第二代燕候。召伯父辛应是召公次子,留守宗周王朝继承父职,爵称当是“召伯”,其长子为伯(?)亦世为王官。留守宗周的可能还有召公另一子,其长子为伯觫。  相似文献   

3.
“燕亳”和“燕亳邦”小议林沄《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晋争田导致晋人率阴戎伐周邑。周王使詹桓责备晋国说。"及武王克商……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吾何迩封之有。"其中的"燕毫",古注是分开解释的。孔颖达《正义》:"燕国,蓟县也。毫是小国,阙,不知所在。盖与燕...  相似文献   

4.
关于令方彝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令方彝的制作年代是学术界聚讼已久的一个问题。在令方彝作于成王之世、康王之世、昭王之世等三种说法中 ,以昭世说最为流行 ,渐有被视作定论的趋向。本文通过对令方彝及其相关铭文与史实的综合考察 ,认为令方彝作于昭王、康王之世的说法存在着诸多矛盾 ,不可遽信 ,唯有成世说不仅可以从宜侯簋、作册大鼎等相关器铭的内在联系中得到认证 ,而且与王姜、太保、明保、伯懋父等人在周初的活动年代相一致 ,最为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燕国有制作优良甲胄的传统,《考工记》中称"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春秋战国时期的皮甲大多有犀牛皮所制。而燕国纬度偏高,气候偏寒,其气候并不适合犀牛的生存。本文试对当时的燕国的气候环境进行分析,从气候环境角度对于燕国造甲技术的鼎盛的形成原因进行些浅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召公奭于燕,燕国初立,统治了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的广大区域。战国时期,经燕昭王苦心经营,燕国繁盛一时,跻身“战国七雄”之位。两千年来,燕文化的流风遗韵广泛地影响着后世。而燕下都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也向世人述说了那个时代的慷慨风骨。  相似文献   

7.
《燕史纪事编年会按》评介朱凤瀚燕国是西周初年分封于今北京一带的重要诸侯国,在姬姓诸侯国中存在时间最长,无论对于西周时期北方的开发,还是促进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交融都起过重要作用。然而,这样一个重要封国的史事在古籍中却鲜有记载,少数保存下来的资...  相似文献   

8.
明代宗藩在河南赵全鹏在明代,河南是封建王朝分封宗藩最多的地区之一,明王朝先后在河南分封了周、唐、伊、赵、郑、卫、秀、崇、汝、潞、福等十余个王府。约占明王朝分封宗室总数的1/5。时人惊叹:"天下藩封之多,未有如河南者。"宗藩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下...  相似文献   

9.
说璧     
张明华 《收藏家》2007,(11):75-80
璧,在中国文物中有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先秦至明清,记载几乎未有间断,其中不乏"和氏璧"之类脍炙人口的故事。由于近年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良渚及战国、  相似文献   

10.
郑红利 《文博》2000,(6):30-34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它开创的许多制度对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它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周王朝为了达到“分藩建卫”、“以藩屏周”的统治目的,从文王开始分封诸侯。据《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然而史书对于西周封国的地理位置及社会状况记载简略,多数今已无从考证。本人不揣浅陋,试以有关“杜”的文献记载及近年来发现的考古材料,通过对秦汉时期杜县、杜陵的分析来探讨与西周王陵相关的杜国、毕原的地望,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1.
留学教育发展史探源留学,古称游学,意即周游求学之谓也。我国的留学教育,大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后汉书》记载,自周天子实行分封诸侯以来,中国境内逐渐形成大大小小、三等五级的诸侯国  相似文献   

12.
汉承秦制,在全国实行州县二级制,但又沿分封诸侯国之例。汉高祖刘邦在建国之初,即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其封地称为国。另外,又陆续分封了其他有功之臣一百四十余人为彻侯,建立了与县同级的封国,不属所在郡管辖,直属中央主爵中尉。其后异姓诸侯王被逐步铲除,刘姓同姓诸侯王取而代之。经过文、景时期的削藩及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同姓诸侯国也日益衰弱,中央集权较前大为加强。景帝之后,皇帝、贵族的封国一律由中央派“相”去管理,  相似文献   

13.
正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和《燕召公世家》中明确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封召公于燕。然而,"关于燕国始封地的问题历来聚讼纷纭。《汉书·地理志》认为在蓟(今天北京市);唐代《括地志》则把它定在现在的北京密云或河北蓟县;到了宋代《太平寰宇记·易州》又有河北涞水召亭的说法。"①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未有定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发现了与燕国有关的众多文物,其中M253墓出土堇鼎是北京地区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学者据此判断琉璃河董家林地区是西周初年燕国都城所在,将北京建都史向前推进到3000年前的西  相似文献   

14.
有关西周内外服制度的文献中记载了三种不同的体系:内服百官与外服"侯、甸、男"体系、"五服"体系以及"九服"体系,这三种体系都有合理成分,但彼此之间也有矛盾冲突。西周前期,以百官为内服,"侯、甸、男"为外服。随着国家政治的发展,周王在王畿内的奠地分封贵族,形成了金文中的"奠井""奠虢"等现象,新的"甸服"随之产生。这种分封改变了旧有的内服体系,西周王畿也是随着内外服制度的这种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西周中后期在事实上形成了以王畿为划分依据,内有"甸服"、外有"侯服"的"五服"体系。而"九服"则是后来的文献整理者将"侯、甸、男"和"五服"的相关文献记载经过理想化杂糅形成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货币的起源,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多有记载。《国语·周语》记载周大夫单旗的说法为:“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而《管子·山权数》则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檀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檀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檀卖子者。”《竹书纪年》载:“殷商成汤二十一年大旱,铸金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叶家山西周墓地M111中"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铭文首次将曾国与南公联系起来。而文峰塔墓地M1所出曾侯與钟铭文提供了曾国始封和族姓的关键证据。我们在《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江汉考古》2014年第2期)中曾指出"南公"即武王弟聃季载。本文在重新考释铭文的基础上,结合铭文中有关"南公"的记载,得出如下意见:南公应是南公适;曾国应是南宫适的封国,其族姓为姬姓,始封于西周的成王或康王之世,与东周曾国应为一源。  相似文献   

17.
《史记》关于西周的记载,武王至厉王仅存世系,共和以后才有年数;从康王起,除了转录《国语》的资料以外,简直是一片空白.能否利用出土文物的资料,尽可能地填补一些空白呢?这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人们的希望所在.郭沫若同志曾经说:"周代彝铭在能作为史料之前,其本身之历史尚待有一番精密之整理也."(见《两周全文辞大系考释序》)近几年来,笔者应  相似文献   

18.
一、以往的研究认识 现今的北京及其邻近地区是战国时燕国统治区的中心地带.据《史记·匈奴列传》等文献的记载,当时分布于燕国东北邻境的是一支以游牧为生业方式的强大的胡人.由于其地居匈奴之东,故被称为东胡.有关东胡与燕国的关系,史书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史记·匈奴列传》语).在东胡向北退却之后,燕国即在其东北边境筑设了长城.这条长城经由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地区和辽宁北部.长城的修筑,无疑是为了防止东胡的南下侵扰,并保卫新获取的大片土地.可见,依据文献记载和燕北长城的发现可以确知,在燕人到达之前,长城所经由的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应当就是游牧的胡人所居住和活动的地区.秦开北却东胡的准确时间难以确定,一般认为是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末到3世纪初.也就是说,东胡在这一地区的出现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9.
商周以降,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为世界之中心,周边各地都是蛮夷未开之地。"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便将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地的关系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朝贡关系。朝和贡的历史久远,班固《汉书》中有"修奉朝贡,各以其职",而在一些文献中有帝舜时期西王母来朝的记载,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朝贡商周王朝的记载。"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相似文献   

20.
晚清传教士从基督教文化的普遍主义出发,试图以《圣经》为基准,在中国典籍中爬梳中国上古史,索隐、比拟及调和中外历史文化,借此打破中西文化的沟通藩篱,以证明《圣经》的权威性及其普世价值。其中既有对比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与《圣经》记载的暗合之处,也有对中国上古时期之上帝的信奉文献的爬梳,同时也涉及到中国上古人物与《圣经》人物的比拟论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