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德华 《文献》1999,(4):41-50
日本金泽文库藏唐写本(佚名)《文选集注》残卷,其中骚类残卷包括卷六十三"骚一",为《离骚》从"小序"至"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部分;卷六十六"骚四"为《招魂》、《招隐士》两篇.  相似文献   

2.
二苏"五经论"归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永新 《文献》2005,(4):179-194
"五经论"--《礼论》、《易论》、《书论》、《诗论》、《春秋论》,分别见于苏辙《栾城应诏集》卷四"进论五首"和今本《苏轼文集》(以明项煜序刻《东坡先生全集》七十五卷本为底本)卷二"论",篇次虽异,篇目则同,文字略有异同.这五首经论当为应制科时所上之进卷,是研究二苏学术思想,尤其是经学思想的重要资料.目前的情况是一文两用,研究苏轼者用之,研究苏辙者亦用之.这实际上是不严谨的,也是不科学的;但在归属不明确的情况下又是无可奈何的.那么,"五经论"究竟是苏氏兄弟何人所作呢?本文试作考辨,就正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3.
正在今天的语义中,"风骚"毫无疑问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于形容女人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明清之前,"风骚"一直都是一个褒义词。最早的时候,"风"和"骚"其实是两部文学作品的简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指歌谣;"骚"是指屈原的《离骚》,"骚"是忧愁的意思。《国风》是中国古代诗歌现实  相似文献   

4.
鲁琢所编《赋学正体》从文体特点入手将赋分为四体(骚赋、古赋、文赋、律赋),并追本溯源,为它们找到了共同的根源——屈骚,四体之赋分别继承了屈骚中不同的特点,从而蔚成大国。《赋学正体》产生于古、律各体赋之创作及具有新创的赋学理论皆十分兴盛的乾隆朝,其将四体之赋渊源归于一处的做法,实质上是对"因时代高下"与"祖骚宗汉"的赋学批评观的反拨,将各体之赋置于平等的地位,更为客观地考察并揭示其文体特点。而他在"韵语杂体"一卷中将十四种韵文文体与赋画境,显示出其所持的狭义的赋体观,仅有导源于屈骚,以赋命名,文体特点合于其所分四体之赋的韵文才能被称作是赋。而从他"间採名篇"的选赋标准及赋后之论中可见他于古厚醇雅的赋作的推崇。而鲁琢对历史发展中各体之赋的变化缺乏关注,则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5.
《司马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法著作,内容闳廓。《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思想深邃。《司马兵法》提倡的"杀人安人、以战止战"的战争观,"礼义为先、兼爱其民"的政治观,"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孙子兵法》阐述的"重战"、"慎战"的战争观,"安国保民"的价值取向,"上兵伐谋"的战略观,"爱卒"、"同欲"的治军之道,"善卒"、"养卒"的战俘政策都合理的运用了儒家"仁义"的思想,不同的是,《司马兵法》的"仁"借用儒家之形体,《孙子兵法》的"仁"却化用儒家之精神。  相似文献   

6.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是中国古代楚辞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该书重视知人论世,考辨屈原生平事迹甚详,对屈原作品多数作了编年;探讨屈辞意旨,考论屈辞作时,多发掘作品内证,联系创作背景,权时势以论其书,以史证诗,作知人论世之辨,持论稳健,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0,(2)
<正>汉魏时期的不少歌辞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趋失传,而郭茂倩《乐府诗集》著录的十曲汉魏旧辞,不仅著录乐奏辞,还附列"本辞",清晰展示出这些歌辞流传演变的历史脉络。由于这种著录体例是在承袭前代乐书基础上的创新,故研究者对乐辞、本辞的来源及二者之关系亦颇多关注。逯钦立先生《〈古诗纪〉补正凡例》认为,郭氏所录乐辞本之《宋书·乐志》,本辞则本之《文选》、《玉台》  相似文献   

8.
"棘津"之地名常见于典籍,但多有争论,莫衷一是。《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棘津之地的《集解》《正义》注释虽名同而实异。徐广之"广川之棘津"与张守节之"异称石济津、南津的棘津"并非一处,大有郢书燕说之误。而关于棘津之地的位置考证以及与其他地理位置的关系,也牵涉对《左传》等典籍文献的理解。加之最近考证该地之新说渐出,然尚需探讨。将甲骨卜辞记载与传世文本记载相结合,尚有可考证的空间。所以,棘津渡口异称"石济津""南津"与"棘津城"并非一地,而"棘津"也并非"孟津"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1.卷243:华阴县"门四"。乾隆《华阴县志·城池》载,"门三,东曰莲珠,西曰金萼,南曰迎阳,各有高楼,北无门";又咸丰《同州府志》、光绪《同州府续志》、民国《华阴县续志》未见有城池为四门之说,且"县续志"附有"县治图"亦为"三门",故《一统志》中所述为误。2.卷247:武功县"门四"。雍正《武功县后志·建置》载,"门五,东一曰观澜,南一曰集贤,西一曰望月,北二曰来凤、曰迎仙"。又嘉庆《绪武功县志·建置》云,"东一门曰观澜,南二门东曰集贤、西曰望月,  相似文献   

10.
<正>《史记正义》分别于《秦始皇本纪》与《齐太公世家》两引《竹书纪年》同条有关齐灭纪事件之文本,却前曰"齐襄公灭纪郱鄑郚",而后谓"齐襄公灭纪迁纪云",其记载内容显有差异。((1))因后者出自《正义》佚文,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曾对其间不同文字之"迁纪"表示过怀疑,但仍以"盖以齐渐灭  相似文献   

11.
《庄子》文本里隐匿着"庄子"的"意思",读者在创造着《庄子》文本的"意义",而很多时候读者所创造出来的"意义"并不符合"庄子"最初的"意思"。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庄子》文本的全面解读,确定其"意思类型"。《庄子》的"意思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于宇宙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道";二是对于社会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无为";三是对于个人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吾丧我"。由此确定其今后的解读是否符合"庄子的意思范畴"。  相似文献   

12.
杨明照先生《抱朴子外篇校笺·嘉遯》:"草土,鄙夷之辞。""‘粪土’与此文之‘草土’,字虽有异,含义固不殊也。"庞月光先生《抱朴子外篇全译·嘉遯》注释:"草土,犹言粪土,鄙夷轻贱之辞也。"译文:"将宝玉绫罗视如粪土。"按,两位先生所言,皆与"玉帛""草土"内涵无涉。"玉帛"乃朝廷礼聘之物,"草土"乃居亲丧所用之物。"草土"指居父母大丧时,寝苫枕块,哀亲在草在土。句谓:把朝廷用"玉帛"礼聘自己为高官这种喜庆事视为居父母大丧时寝苫枕块哀亲在草在土的悲伤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说文》同形偏旁归属异部现象的梳理,阐述《说文》中许慎述及的立部属字原则"同条牵属,共理相贯""共理相贯"是核心、是主旨,在"共理相贯"的基础上考虑"同条牵属".过去往往因为《说文》是所谓形书,强调"同条牵属""据形系联",而对"共理相贯"的特征揭示不够.  相似文献   

14.
郑玄为《孝经》作注,见于多种文献记载和目录书著录,本不值得怀疑,但因此书系郑玄晚年之作,未及传授给弟子,故多数弟子不知,加之其孙郑小同传出时题为"郑氏注",久之遂有学者质疑。先是南朝萧齐陆澄提出"观其用辞,不与注书相类",唐修《隋书·经籍志》沿袭其说,刘知几又提出"十二验"以疑之,甚至还有人提出"康城胤孙"说和"郑称"说,遂造成一定混乱。对此,历代学者,特别是清朝学者多予以驳斥,今列举其说并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15.
《禁暴辞》《诛乱辞》作为庄存与《春秋正辞》的第七与第八"辞",完整体现了《春秋》诛乱贼、达王事的根本大义。将之与《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春秋胡氏传》及乾隆官方的《日讲春秋解义》《御纂春秋直解》相比,可以发现,不论是庄存与因袭还是偏离官方经说,其背后的解经旨趣从未改变,皆以维护王道秩序为职志。这不但不背离官方以《春秋》为治术,维护尊王大一统的立场,甚且比官方阐释更完整、更有意识形态性,其卫道护统的衷曲亦比官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乾隆朝的文化教育官员,其学术对官学的这种响应,当与其自身的核心关怀相关,也是时代、经历、家世、性格等诸多因素相互激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掛塔”辨     
《龍川别志》卷下載:"時邊城多警,每一掛塔,所費甚厚,惟高陽獨否。""掛塔"頗爲費解,檢該書之影宋鈔本、稗海本及四庫本,皆同。《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三六引作"掛搭"、宋本《太平治迹統類》卷九引作"掛答",《東都事略》卷六一《張亢傳》作"挂(掛)搭"。按,"掛塔"不辭,當是"掛搭"之訛。搭(撘)乃荅(答)之增旁字。荅謂幨幔、厚布。《墨子·備高臨》:"城上以荅羅矢。"孫詒讓閒詁引畢沅云:"荅,即幨也。"《漢書·貨殖傳》:"荅布皮革千石。"顔師古注:荅布,"麤厚之布也……荅者,厚重之貌。"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6,(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帙尤袤本递修本《文选》,题为"宋淳熙八年尤延之贵池刊理宗间递修本",该本一直未引起学界关注。经研究发现,此本的递修时间存在疑问,结合刻工与避讳,很难判定此本为理宗间递修本,为理宗之前递修的可能性较大。另外,此本虽经递修,且存在部分内容系抄配或版面模糊等问题,但依然有其文献价值。首先,抄配部分字迹清晰、工整,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八年尤袤池阳郡斋刻本《文选》相比,除版框较高之外,其余包括内容、版心字数、刻工姓名等并同,该部分内容可以对尤袤本中部分模糊难辨之字起到校勘作用。其次,尤袤本后附《李善与五臣同异》一直因模糊特甚,且有描改痕迹为学者诟病,然理宗本后附《同异》字迹清晰、无描改痕迹,是现存《同异》中最好的版本,具有重要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0,(3)
<正>出土楚简的释读往往须在《方言》中才能找到最佳例证,同时又为补《方言》用例提供了大量可靠资料,因而《方言》与楚简的综合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本文列出以《方言》解楚简24例,其中引到的辞例绝大多数有补于《方言》。例如《方言》释楚地方言"熬"为"火干",楚简遣策记有"熬鸡"、"熬鱼",堪称楚方言"熬"之佳例。  相似文献   

19.
<正>新整理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一篇祭祷类文献,原无标题,体例与清华简《祝辞》相似,分八节抄录了八种类型的告神求福之辞。《周礼·春官》载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1],其中的"祷"《说文》训为"告事求福也"[2]。楚简中多有对"祷""举祷""就祷"等活动的记载,与简文内容密切相关。借由这些因素,我们将该篇拟题为《祷辞》。一《祷辞》共23支简,保存完整,简正面标有  相似文献   

20.
古人卜筮时常常遵循"一事数卜"之原则,同一件事情要卜筮多次,因而包山楚简中有五套"成套卜筮辞"。五套"成套卜筮辞"中,一事或三卜、或四卜、或五卜。"成套卜筮辞"中有的卜筮辞被选择执行了,"三卜者从其二","五占者从其多"。"四卜者"包括"习卜","习卜"一方的意见通常被选择执行。"习卜"以"三卜制"为基础,是人为控制改变占卜结果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