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生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川康整军会议,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着深刻的原因。它本是蒋介石在"两广事变"之后,进一步削略地方军阀势力和加强控制四川的一次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但由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与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政权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尖锐矛盾,以及后来的全面抗战的爆发,蒋的计划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整军会议之后,四川军阀刘湘集团的势力进一步巩固和壮大,这不仅加剧了刘、蒋业已存在的矛盾,而且引起了蒋对刘的进一步忌恨,这也可能是后来,蒋介石乘刘湘在汉口生病之机派人置他于死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后,陕甘善后和四川整军先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奠定抗日后方的两大战略.与其他省份的统一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抗战前夕南京国民政府借助"川谣"和"川灾"对川政形成的巨大舆论压力,诱迫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频派代表入京高调辟谣,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统一"的话语优势,并较为顺利地推行了中央奠安川局的方案.四川整军虽因抗战爆发而仓促收场,但政治高层与社会舆论联袂"息谣"和"救灾",却为南京国民政府最终结束四川的半独立状态塑造了有利统一的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3.
1927年8月,蒋介石突然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离职下野。  相似文献   

4.
1935年,为了更好地解决西南问题,加强国家统一,准备对日抗战,蒋介石多管齐下,大力改造川局,并因此与四川军阀刘湘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蒋刘之争且引发了一场“川人治川”的论争,此后拥护国家统一成了四川的主流民意。最终,蒋介石虽未能在当年彻底改造川局,却基本奠定了“民族复兴根据地”的基础。四川从“僻处西陲”之地一跃成为“民族复兴根据地”,这是民国地缘政治的一大变化,是国民政府战略上的一大变化,对此后中国局势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何应钦,黄辅军校的总教官,国民党一级上将,担任过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怀念部总参谋长,军政部长等要职,是黄辅系里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本文作者熊宗仁,著名历史学家。本刊从本期起,连载熊氏所著长篇《一级上将何应钦》,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何应钦.黄埔军校的总教官.国民常一级上将.担任过国昆政府陆海空军司令部总参谋长、军政部长等要职.是黄埔系里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本文作者熊宗仁.著名历史学家。本刊从2010年一期起.连载熊氏所著长篇《一级上将何应钦》.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十六开国勋臣无意逼宫铸大错嫡系福将有心撤退获良机 为排除“四一二”蒋介石清党反共的后顾之忧,何应钦首先解除了共产党人林祖涵(伯渠)率领的留守南京的三个主力团的武装,林祖涵侥幸脱险。南京的“孙文主义学会”成员统一在何应钦的指挥下,站到反共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8.
熊宗仁 《文史天地》2010,(11):83-87
十一入黄埔晋见孙中山获赏识攀附蒋介石 (一) 就在身后枪声响起之时,何应钦和郑仲先都本能地拔枪还击。澡堂里顿时大乱,凶手乘机逸去。何应钦身中两枪,一在胸部、一在腿部。胸部未被子弹洞穿,落人腹腔,但血流如注。在郑仲先的搀扶下,何应钦勉力登上二楼,倒卧于沙发之中。  相似文献   

9.
郑洲 《巴蜀史志》2005,(4):36-38
茶叶,是藏民生活必需品之一。然而在解放前,川康藏族地区基本上是不种植茶树的,该地区藏民所食之茶全从四川、西康等省贩运而来。因而凸现了藏民生活被动的一面。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藏民生活中的吃茶问题,除了在四川、西康等省产茶区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茶叶以供给藏民需要外,还提供藏民独立试验从事茶叶生产和种植,这大大促进了川康藏族地区藏民生活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熊宗仁 《文史天地》2010,(12):82-86
十二黄埔“保姆”以身作则 东征苦战初试锋芒(一)被称为国民党军黄埔嫡系“保姆”的何应钦在黄埔军校创建初期,除了对校长蒋介石的忠诚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外,他与苏联顾问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革命运动中前期.何应钦积极参与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训练方法.他率领黄埔官兵成为两次东征、平定刘、杨叛乱、处理廖案等一系列军事行动的主力.在此过程中,何应钦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军人素质,在实战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军事活动,既推动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也为他日后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其间,他的政治挝思想尚能跟随时代潮流前进,在一定程度上赞成国共合作,支持工农运动和反帝运动.  相似文献   

12.
1975年,邓小平在形势非常复杂和严峻的情况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畏的气概和非凡的胆略,领导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以消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军队建设的影响和破坏,纠正军队建设的航向。在整顿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建军原则。整顿时间虽短,但成效显著,军队形势明显好转,对粉碎“四人帮”、保证军队和全国局势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后,南京国民党中央对事变的处理,分为和战两派,但“讨伐派”究竟包括哪些人?过去并未见有具体的考察。实际上,戴季陶是主战最力的人物,讨伐派的代表。何应钦最初主战,其后迫于各种压力,至少在表面上,主战的热情下降,并因军事行动迟缓而受到戴季陶等人的斥责。讨伐派受到了宋美龄等人的强烈质疑和反对。  相似文献   

14.
汪朝光 《民国档案》1999,(2):105-112
抗战胜利之后,在国共和谈进行过程中,军队问题始终是双方争执的重点之一。国民党企图以“军队国家化”的名义,将中共军队化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中共则坚持军队的独立性。为此,双方进行了反复交涉。1946年2月,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达成整军协定,规定了双方军队整编的原则和进行步骤。虽然这个协定由于整个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未能实行,但国共双方仍据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整军工作,本文即略述此一整军的过程。一、国民党的军事整编1946年2月25日,国、共、美三方代表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签署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  相似文献   

15.
刘国武 《史学集刊》2004,5(2):33-39
南京国民政府将 1930年爆发的康藏纠纷定性为地方性冲突事件 ,反对英国插手干涉 ;把解决康藏纠纷与恢复对藏主权、巩固西部边陲结合起来 ,决定用和平方式谋求纠纷的迅速解决 ,甚至可以做出让步 ;但中央与西藏地方在解决纠纷的程序和方式等问题上分歧较大 ,致使纠纷的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 ;这场纠纷中断了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关系改善的进程 ,达赖和班禅的矛盾再次激化 ,康藏社会和经济发展停滞  相似文献   

16.
17.
黄天华 《民国档案》2007,(1):97-103
1939年,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对川康两省作了三个多月的实地视察,视察内容涵盖吏治、兵役、治安、民生、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民生实况留下了一份珍贵实录。从中可以窥见战争与社会、国民与国家的特殊意涵和真实形态,值得研究者认真重视。  相似文献   

18.
喜爱老银元收藏的广大泉友都知道,品种纷繁的清龙洋、孙小头、袁大头和船洋壹圆银元,均重约26.7g,而唯有四川军政府“汉”字银元仅重约25.7g,本文试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译者按:下面之译文是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对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所发生之上海战役(我方常称之谓淞沪会战或上海会战)及其随后撤退时日军追逐占所撰写的两篇报告,可能呈送给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作为研究中、日两国军力与在远东所进行之战争的真相或特留之参考.  相似文献   

20.
第二阶段 日本登陆至桥头堡的会合与战线的连贯 8月23日至9月12日 日本登陆后的战况[8月22日至23日] 8月23日清晨日本在浏河与狮子林间地带的登陆,立即实现了减轻其部份海军陆战队在虹口与杨树浦苦战压力与突破战线之目的,也迫使中国在上海前线做首次攻势之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