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虽久经战争的摧残,但很快得到恢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在以往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的基础上,通过勤奋劳作和改进生产力,经济状况良好。粮食、桑麻、纺织、冶铁、煤炭、商业等方面仍呈发展势头,又强化了官营手工业、畜牧业等优势。金元时期的北方经济并未随经济重心南移而衰落,仍是发展着的经济,并曾繁荣昌盛,某些方面不亚于甚至超过南方。  相似文献   

2.
灭亡南宋(1279年)之后,元朝在西南地区用兵不断。西南恶劣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得军粮供给困难。再加上军官侵渔,元军经常发生缺粮现象。为筹措军粮,元朝政府主要采取了四种措施:一,征用百姓将粮食调运至西南地区;二,在西南地区开展屯田缓解供应压力;三,通过赋税的转移与增收来增加西南地区税粮收入和购买粮食的本钱;四,采用入中法解决边粮的运输问题。  相似文献   

3.
尉氏元代壁画墓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尉氏县张氏镇壁画墓在最近的报道中被断为宋代。本文结合相关考古资料,从墓葬形制、壁画布局、仿木结构、人物服饰、墓门题记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将该墓订正为元代。又依据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对该墓壁画中“曾参行孝”和“焦花女哭麦”两组孝子图加以考证。并进一步梳理了考古所见二十四孝图像,发现其组合形式在宋金时期比较稳定,而元明时期则逐渐转向多元。  相似文献   

4.
汉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统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组织的生产形式,由于商品经济的影响,官营手工业也部分从事商品性生产。两汉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性生产,是商品生产的一种畸形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重点,多集中在中原、江南、口岸等城市,不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历史状况,因此很难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起源、类型、特征总体的科学总结。笔者在日常文化遗产调研的业务工作中,发现贵州城镇中保留下来可供我们作为文化遗产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古代城市建筑物、街区、城垣等遗产已所剩不多,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城镇历史遗物的文化价值、社会意义所知甚少。本文拟就明至清前期黔中地区的城镇发展史做一点粗浅论述,以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客民是清代地方诉讼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樊山政书》所载案件来看,客民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上控的案件基本都以失败告终,仅在对方当事人的道德被官员否定时才会出现例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清代社会价值观对客民进行否定;官僚制度设计使得地方官员偏袒本地民众;客民的出现使得地方政府难以实现有效治理等。这种历史现象对今日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元代类书是元人采摭当时或前代文献重新编排而成的资料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有关政治、经济、科举、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材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元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元代类书还收载了蒙古字体、译语以及元代避讳用语等内容,保存了元代语言文字的一些珍贵记录,而其中有关元代宗教艺术方面的内容亦为难得。凡此皆可说明元代类书对于元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元代陕西行省设立早,起初临时处理军政,且与四川时合时分,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后自为一省。陕西行省与行御史台、宗王等分治最为典型。因西台负责四省监察,蒙古军都万户府迁治凤翔及安西王等出镇,陕西行省长期充任西部军政大本营。然军事权偏弱,还有所谓"未尝提调军马"的"旧例"。这是前期四川设行枢密院,蒙古军都万户府与其不相统摄,平章多不兼都万户,直接支配军队有限等所造成。任职或镇守陕西的,往往是廉希宪、赛典赤、阿思罕、乃蛮台等重臣及安西王、湘宁王等显赫宗王。该省"舞台"或可窥见元朝廷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乃至厮杀。  相似文献   

9.
在元代短短几十年中,道教经历了一个大盛大衰的过程,中土本有的佛教也为藏传佛教所压制,中国画在这一时期则体现出比以往更多的文人气质。本文叙述了元代的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的关系,以及道释画在这一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相似文献   

10.
南宋官窑源于越窑,其制品特点、工艺技术、窑炉设备与同期的越窑系窑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史料就清中期官窑瓷器生产衰落的确切年代,中期的烧造情况进行了讨论,试图从中探寻清嘉道咸三朝官窑瓷器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宋元时期,随着藏区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及藏区对外贸易的发展,藏区内部已经出现比较成熟完善的民族市场,个别地区的商业集市繁荣,商品种类相当丰富,在市场的分布、从商人员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元青花纹饰题材进行了综合的梳理,将其归纳总结为四大类,对这四大类题材做一初步的综合研究,有助于对元青花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汉代《诗经》研究兴盛,《诗》学在民间舆论之中受到高度重视,对汉代社会民俗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举凡教育、取名、节日等均受到《诗》之沾溉。  相似文献   

15.
一2004年春夏之交,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展,其中的一件展品铜酿酒锅(图一)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后来有机会在内蒙古博物馆同仁的帮助下,仔细观察了这件酿酒锅。  相似文献   

16.
与晚清时期其他幕府相比,袁世凯幕府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色:人员来源广泛,极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对幕主的绝对效忠.之所以形成这些特色,是由于清末变革的时代给幕府人员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同时也由于袁世凯的政治需要和幕府人员的积极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关威 《安徽史学》2015,(4):89-9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党。袁世凯预判中国政治态势,周旋于革命派、清政府、立宪派等各派力量之间,一方面以北洋军的强势压迫革命党人;另一方面以革命党人的杀气威胁清政府,最后迫使清朝皇帝退位,促成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袁世凯本质上是一个封建官僚,缺乏民主共和思想,他不但没有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反而妄图坚持独裁专制,复辟帝制,又成了阻挡历史车轮的势力。结合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对袁世凯的性格心理及其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于袁世凯本人以及这段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元代长社县尹袁英之碑是一方刻立于元代至正年间的记功颂德碑,记载了袁英入仕为官直至调任长社县尹后的政治经历。袁英其人史书无载,碑文详细记载了袁英的仕宦经历、为官作为及政治交游情况,是元代县尹群体的时代缩影。碑记铭文关于袁英任县尹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从侧面反映了元末长社地方风貌,对元代中原地区居民民族构成情况也有相关涉及;袁英及撰额者冯梦弼的出仕经历,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为巩固自身统治所采取的人才选拔措施,所表现的元代统治者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亦值得深思;志文所记载的长秋寺知符节一职亦有助于对元代长秋寺职官设置的考证和研究;关于云南王出行之事反映了元代宗王的政治特权。  相似文献   

19.
"冰岭道"作为天山南北之间的重要交通道路,其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相当缺乏,缘此,本文在对诸多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该道的命名;道路的台站、住宿与交通工具等建设;道路的里程;道路在军事、屯田与贸易等方面的使用;以及道路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并考证出冰岭道在道光年间那彦成的新疆善后处理中并未封禁的史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官印制度发展到宋代,已十分成熟和完备。国家设置了专门的铸印机构──少府监和文思院,并且制定了诸如牌印制度、知印制度等严密的管理措施,在官印的形制上,背款的出现和叠篆的使用,为以后金元各代所沿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