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白景皓 《神州》2013,(14):11-11
《怀风藻》是第一部日本的汉文山水诗集,其中不免沾染了些许中国汉魏六朝时期的山水诗风。那么《怀风藻》与中国汉魏六朝时期的山水诗的异同则是本文的主要分析点。  相似文献   

2.
刘忠国 《神州》2013,(36):286-287
六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从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隐居山林,从事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玄、道、佛思想养育了山水画家的精神和气韵,加上山水诗的大量创作,使艺术创造者对于山水进行咏怀,以诗、文学、绘画的形式来抒情、畅意。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画的出现,人文士大夫参与绘画提高了绘画的地位,还有纸张的发明都为山水画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山水画的产生是六朝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李霞 《沧桑》2008,(1):222-223
元嘉时期文学出现了风气之变,盛极一时的玄言诗悄然退隐,山水文学勃然兴起。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兴起与南朝刘宋时佛风的昌盛、审美文化语境由玄而佛、山水审美的自觉是分不开的。在审美文化语境由玄而佛的转换背景下,一方面,客体(自然山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自然界的山水开始成为审美客体,而另一方面,主体(士人)也获得的了真正的自由成为了真正自由的审美主体。面对自然山水所呈现出来的清新自然的美,诗人油然而生的是新奇、惊讶、倾慕之感,是自然山水的"自来亲人",是"神超形越",是宇宙生命之道的感悟。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走向独立自觉,山水诗的兴起也就成为了必然。  相似文献   

4.
赵晓辉  松明 《中华遗产》2014,(12):48-59
中国的山水诗兴起于东晋,鼎盛于唐朝。山水诗为何而生?与国家强大有关?与经济富庶有关?与科举制有关?还是与人类看待山水的态度有关?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山水诗。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游名山志》辨名及佚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酷嗜山水,因而有"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1]的感言,他不仅遍游江南名山大川,而且还致力于对游历名山踪迹的记录与绘写,除了著名的大赋<山居赋>以及数量可观的山水诗之外,据载最著名者还有<游名山志>与<居名山志>两部专门著作.此二书的著录情况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6.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浙江省东部地区,一条文人的山水走廊生动地阐释了文人和山水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史上,很少有一条线路和中国的山水诗、书画艺术以及宗教思想发生如此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才引得诗人纷至沓来;也因为他们的歌咏,才成就了一条绝无仅有的“唐诗之路”……  相似文献   

7.
胡阿祥 《安徽史学》2016,(3):130-137
唐代以前的宣城,走过了由县邑到郡治、由江南西部的行政中心到江南地区的政治腹地与经济沃壤的历程。其间几个关键节点是:楚国置爰陵邑,西汉置丹杨郡,孙吴丹杨郡迁治建业,西晋分置宣城郡,六朝时代之宣城既为近畿要地、又逐渐成长为文化名邦。以南齐谢朓为标志人物的山水诗的创作与影响,既反映了南朝时代宣城的文化特色,也使得宣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山水诗都"。  相似文献   

8.
张安娜 《沧桑》2010,(5):231-232
南朝时期,山水成为了诗人们歌咏的对象,于是诗人们开始对山水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刻画。"尚巧似"成为了他们在创作山水诗时的共同特点。本文以这一特点为线索,以谢灵运、鲍照、何逊和阴铿等人为例,梳理了山水诗在南朝的发展轨迹,并指出了他们共同为唐诗繁荣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公元385—433)是我国古典山水诗派的奠基人,在他那充满奇致逸韵的山水诗中,景物描写与理语陈述相映生辉。其《山居赋》即云:“研精静虑,贞观厥美。怀秋成章,含笑奏理”。所谓“厥美”,便是指自然景物之美;而“奏理”意谓在山水审美时悟得人生至理。“赏心”一词曾数次出  相似文献   

10.
魏晓莹 《神州》2012,(15):36-37
王维号称“诗佛”,他的诗歌中充满了佛学的哲理,佛教影响了他的生活节奏和政治态度,改变和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本篇仅以他的山水田园诗来进行分析。王维从禅宗里吸收了自性论和境界论,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在唐代诗人中独树一帜,成为唐代山水诗的大家。王维山水诗体现出了空灵静寂的意境美和回归闲适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11.
风水学在唐末五代发生了变革,其中以考察山川形势的“形势宗”占据了主流地位,其理论具有浓厚的美学意味。就在这段时期,山水画领域同样发生了巨变,山水画由稚嫩发展至成熟。通过对风水术转型前后理论的发展与山水画成熟期山水画论的比较,可以看到风水学对山水画的成熟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夏遗民余阙是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杰出代表。受到元代社会背景、文化熏陶以及文人交游等多维度因素影响,余阙在诗歌中表现出对魏晋六朝诗歌强烈的认同感,其诗承继魏晋风骨,规仿六朝风韵,熔炼吸收魏晋六朝诗人的作诗法度,吸纳意象和语言风格,在元代诗坛别具一格。论文详细探讨余阙对于魏晋六朝诗歌的多方面接受,楬橥余阙作为少数民族诗人在元代诗坛的重要意义,希望能为西夏文学研究,构建多民族文学交融的"中华文学史"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范银花 《东南文化》2011,(5):123-126
元代画坛大家黄公望的山水画风及精神修为深受明清江南士人的推崇,明清两朝的虞山绘画也深受其影响。但自黄公望之后,明代虞山再无大家出现。而有清一朝,以王时敏、王翚为首的画坛因崇尚摹古画风而丧失了创新进取的精神;加之在社会风气影响下,文人情怀也由淡泊转向趋利,这些都导致虞山画派日趋没落。  相似文献   

14.
嵇康与嵇喜赠答送别组诗既体现了兄弟的手足情深,也表达了二人志向迥异的哲思。名为送别,实乃言志。亲情难以愈合分离,说明了魏晋之际两条思想路线斗争的激烈。  相似文献   

15.
钱仲联先生的诗学研究取向,始终以儒家经学传统为参照,其评价清代贵州郑珍诗歌,以“王气在夜郎”一语概言,既包含了有清一代“诗学”中心西移的客观信息,透露了清代诗歌历史的盛衰状况,亦强调了诗人的“学问”功底及作为诗人的经世致用功夫。在清代诗学“汉宋之争”与“宗唐崇宋”风气合融的道路上,钱氏以为惟郑珍独具“王者气象”。其核心在于文学经学化最高“体用”追求的张扬与发挥。  相似文献   

16.
扬之水 《收藏家》2009,(4):63-69
银牡丹鸾凤纹项牌(图1) 江西星子县陆家山宋代银器窖藏 常见的项饰主要有两种,一是项圈,此多为孩儿佩戴,邯郸峰峰矿区金代崔仙奴墓出土的红绿彩婴儿俑即是形象的一例(图2)。宁波天封塔地宫出土一件宋代银鎏金花卉童子纹项圈,与婴儿俑所佩正是相同的样式。《西游记》第四十三回日红孩儿的颈项、手足被观音套了金箍,  相似文献   

17.
吴淑鈿 《中华文史论丛》2012,(2):231-254,398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歌創作甚豐而風格別樹一幟,他受到同代人賞識,卻不見重於元明兩代,到清代更是屢受惡評。在當時詩學的唐宋詩之爭中,誠齋詩往往不容於雙方。直至清末,纔受到同光詩人的推尊。本文通過梳理清代誠齋詩在唐宋詩之爭中的各期發展,最後聚焦到同光詩人的誠齋詩觀,指出夏敬觀是清代第一個全面肯定誠齋詩的學者,楊萬里的詩史地位最終因同光派而得以確立。  相似文献   

18.
李锐文 《神州》2011,(3X):17-18,22
六朝刘宋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一篇创作感悟山水画的心得,也是一篇认识自然,阐述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其影响至今,在山水画创作形态中,仍不乏启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知白先生是现代山水画系中的一位隐士型画家,其泼墨山水取得的杰出成就,不仅在于笔墨语言和审美观念方面的突破,还在于图式构成中亦自成面目,深受美术界关注。刘知白具有极深的传统功力,他的艺术路子广阔,山水、花鸟俱佳,而且在诗与书法方面皆有造诣。值得一提的是,刘知白先生的指画在方法上延续了传统模式,但是却能融入画家个人情怀和时代精神,他擅长以极为简淡物象,抒写心志,表达如诗的山水意境,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苏州城西北门阊门以西一带自然风光优美,自古以来即是达官贵人的游冶迎送之地,至明代,则逐步形成显著的城市景观。阊西地区城市化的空间过程,是以阊门附近为核心,沿水道呈放射形带状发展的。本文考察自先秦吴国建都至明清时期阊西一带城市景观的形成和发展,重点探讨明清时期阊西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职能分工所带来的景观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