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籍,顾名思义,便是古代的书,除了纸质之外,还有筒牍、帛书及金我石铭刻等等。搞古籍收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收藏过程中带给人的文化乐趣。收藏古籍,就是收藏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本文作者龚笃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日喜好收藏古籍,所藏达六七千册之多,其中“八股文”刊本达千册,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籍,顾名思义,便是古代的书,除了纸质之外,还有筒牍、帛书及金我石铭刻等等。搞古籍收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收藏过程中带给人的文化乐趣。收藏古籍,就是收藏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本文作者龚笃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日喜好收藏古籍,所藏达六七千册之多,其中“八股文”刊本达千册,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京雨花石在全国一向有极大的声誉,历史上屡次掀起收藏、鉴赏的热潮,形成了奇特的雨花石文化现象,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及图片资料,对雨花石收藏试作综述。一、早期的“雨花石”收藏“雨花石”收藏已有六千年的历史了。在原始时代,“雨花石”作为“美石”之一  相似文献   

4.
《世界》2008,(8):168-169
什么是文化?书上的定义说文化是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我说文化就是你看到的一切,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是的.凡是去过欧洲的人,想必都对他们的“死板”和“傻”留有印象。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一爱认死理。  相似文献   

5.
虞翠贤 《收藏家》2009,(12):86-86
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上海民办非企业单位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与杭州市公共关系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收藏与文化产业论坛”在杭州举办。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等出席并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会上,来自各地的收藏爱好者就“文博界专家不认,古玩行也不认”的数量庞大的“宋五大名窑”和“元青花瓷”等民间收藏问题各抒己见,并随即成立了“中华疑似文物甄别保护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我国具有独特体例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方阶段性历史的载体。收藏方志则是保护国家这种文化瑰宝的文明行为与高雅风尚。当今盛世修志带动了方志收藏,使之从数量到质量全面提升,队伍由修志人员扩大到方志爱好者,功用也定位为“保证方志发挥存史、资治、教化作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任江 《文物世界》2005,(3):70-71
“盛世收藏”,在中国当前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年代,显得格外贴切。在十多年前,人们对古玩收藏的概念,还仅限于少数人的奢侈品。如今富裕起来的民众对古玩的收藏,一发不可收。全国大大小小城镇的收藏大众、收藏组织、古玩市场、拍卖会应运而生,各种介绍收藏的书刊、杂志、鉴藏专栏、电视、网络媒体更是纷纷杀出,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在人们生活富裕的同时,更需要精神生活的提升,眼下古玩收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重视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们的审美情趣返璞归真,这就是古玩经济成为社会生活新宠、得以持续升温的重要原因。在古…  相似文献   

8.
潘深亮 《收藏家》2006,(6):57-60
我国的书法和绘画收藏,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从已出土的汉代缯书和帛画算起,至今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经济的兴衰时起时落。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间书画收藏,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文化导向的影响,一度坠入低谷,但国家博物馆系统的收藏却空前高涨,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以后,书画艺术品的收藏,步入了新阶段,走上了正常的发展道路。一、空前的收藏热1.收藏家、“好事者”和收藏机构大增在我国艺术市场,沉寂了多年的民间书画收藏活动已经复苏,并在短短十几年中迅速得到发展,收藏家、“好事者”以及群众自发组织…  相似文献   

9.
《中国钱币》2008,(1):76-76
2007年7月,由国内外中国民俗钱币研究者、收藏者和爱好者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民俗钱币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学会”成立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进一步扩大民俗钱币的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对民俗钱币爱好者的收藏、研究提供正确引导及系统服务;“学会”将致力于更加深入地挖掘民俗钱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通过组织国际、国内民俗钱币研讨会、交流会,通过网络、刊物等多种媒介平台不断推动民俗钱币收藏事业的发展,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中国民俗钱币学会”成立  相似文献   

10.
芭比恋人     
你总能见识到五花八门的收藏达人:迷恋高达的理工型男,集齐摇滚名人堂大佬全集的小妞,甚至将法拉利当玩具的中东高富帅。他们部不及这对“芭比娃娃”恋人奇特——不惑大叔却是“芭比控”,他的同性伴侣则为其贡献了芭比的男友,两人因收藏相识相恋,芭比们亦受这对恋人惠泽,衣食无忧、幸福和睦。  相似文献   

11.
史树青先生与启功、杨仁恺、徐邦达三先生齐名,为“四大文物鉴定家”,是“国宝”级的大师。当收藏成为一种“时尚”,并经媒体广泛宣传,各电视台“鉴宝”节目推波助澜,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而今“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了。然而,当收藏成为一种“文化”,一个有眼力、有学识,判断力准确的鉴赏家,那可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呢!前几年启老已作古,而今史老又离世,则痛感我国文物鉴定后继乏人,暂缺将帅人物也。  相似文献   

12.
阿轩  阿川  耀光 《中国钱币》2010,(1):78-79,I0004-I0007
由纸币收藏家丁方忠、张安生、陈昌滨、刘继辉、冯乃川(香港)、马长海、王宣瑞等七人共同发起,北京收藏家协会主办,北京先锋集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协办,北京市钱币学会学术支持的“2009北京·中国历代纸币展”于2009年11月10日-20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  相似文献   

13.
荔湾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是清代广州一位著名的文化豪商。他一生以家财富厚,献出千万资财赞助文化公益建设和赈济百姓灾民而赢得朝廷政要、文化名流和科场巨子的颂扬而名重朝野,声望广传。笔者1987年在《广州史志》(《羊城今古》)前身)刊出了《海山仙馆“尺素遗芬”石刻考实》的拙文,对潘氏家藏名流政要给他的亲笔书信予以刻石收藏,又镶嵌于馆中游  相似文献   

14.
我在西藏工作生活40年,主业是绘画,但热衷于收藏。在1990年亚运会艺术节上,《中国西藏》、《雪域文化》二家杂志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西藏民间艺术藏品展”,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展览,我多年搜集的300件西藏民俗文化藏品首次展示于世人,引起不小的反响,进一步鼓舞了我的收藏热情,此后,我便对收藏走火入魔,一发而不可收。10年  相似文献   

15.
李晶 《收藏家》2006,(12):56-62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收藏历史亦极为久远,早在周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收藏和陈列文物的场所,历代皇宫、祖庙、武库等都是博物馆的雏形,收藏也曾是皇家一族的特权,皇帝就是最大的收藏家。清代,无论是收藏还是对藏品的研究均超过前代,从皇室到民间,从贵族官僚到殷实富户,均以收藏古物为时尚,成为了中国收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至当代,收藏之风更是如火如荼有增无减,谓之“盛世收藏”绝非虚言。最重要的是,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将收藏、鉴赏、学习、研究融为一体,以研究的视角考察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收藏现象。这使得原本…  相似文献   

16.
藏着的故宫     
故宫,5个多世纪的最高权力中心、明清两代皇宫、24个皇帝的起居之地;位列世界五大宫之首的“殿宇之海”,收藏百万件无价之宝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藏着的故宫,是占故宫总面积近三分之二的办公区,这里或被铁锁紧闭,或被“游人止步”阻拦,在你踏入故宫圣地之时,你便注定无法见到;这里被故宫人精心珍藏,悉心爱护,自紫禁城建成500余年来,从未开放,是世人眼中永远的禁地。  相似文献   

17.
武丽影 《神州》2014,(6):143-143
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在越深入学习日语的过程中,越感觉到困难,那是因为日本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名词来称呼对方,而是利用一些别的表达方式来代替第二人称代名词的使用,在汉语交际的过程之中,经常使用“你”来称呼对方,在一些场合下会使用“您”来称呼对方,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意。由于日语中经常省略第二人称代名词,作为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就很难理解其说话的对象,因此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分歧。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也就是说,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来反映文化。语言和文化虽然是不同的事物,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语中“第二人称代名词的省略”是日语的特性,而在这语言深处隐藏的文化又是什么呢?本稿主要是从日语中第二人称代名词的省略角度来探讨日本的“间”文化。  相似文献   

18.
张国荣 《丝绸之路》2014,(16):66-73
王光普,曾是甘肃省庆阳市一位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师,后来却成为民间美术收藏界几乎无人不知的人物。他长期生活在庆阳农村,从1958年开始收藏和研究民间美术品,在半个多世纪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拜访过5000多位民间艺人,举一人之力收藏了近10万件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涵盖了民间美术的不同门类,并自办民间美术陈列馆,藏品之宏富,在中国当代民间美术收藏史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王光普被誉为“甘肃民间美术研究、收藏的拓荒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提倡多元文化论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博物馆为了更好地遵循其“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道德准则,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履行并强化自身征集、收藏、交流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责,促进文化和国家的统一性,并为地区或国家创造一个更好的全球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界限往往被人忽视,将“中国文化”等同于“中原文化”导致在人们的中华文明概念中很少有区域文化的成分。事实上“中原文化”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中国东南地区的百越文化也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于“中国东南沿海自古即有一海洋文化圈”犤1犦,福建作为百越中闽越族的活动中心,以其显著的海洋性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