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商周甲骨金文中看,商代的武学堂称之为"■"(养),后世称之为"庠";周代武学堂称之为"射",异体作"府"、"榭",古文献通假字又作"序"。周代的武学堂"大学"辟雍不仅是教学射御技术的场所,而且也是进行礼仪活动教育的场所。从先秦秦汉文献可见,大约十四岁以下是"小学"阶段,十五岁以上是"大学"阶段。按照"六艺"是礼、乐、射、御(驭)、书、数来看,"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六艺"中的书、数以及文乐文舞,属于文学堂;"大学"阶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六艺"中射、御、礼以及武乐武舞,属于武学堂。后者也是商周时把培养射手的"■"("庠")、"射"("■"、"榭"及"序")作为"大学"学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御"的范围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领导、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  相似文献   

3.
正御,《说文解字》释为"使马也"。这是一个会意字,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御者,即驾驶车马的人,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司机"。在《周礼》中,"礼、乐、射、御、书、数"是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其中"射、御"是武艺范畴,"礼、乐"是武德范畴,可见这是一个以军事教育为主的教学体系。事实上,在车战为主的先秦时代,"御"是军人乃至普通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孔子就  相似文献   

4.
一开图书分类之先河孔子整理古籍是从六艺开始的。孔子的六艺是对古代群书的分类整理。六艺的大类序列是:易是哲学,指导性科学放在前面;书是政论性文献,统帅其它学科,放在第二位;诗是春秋以前的诗歌,作为政治舆论工具,排在第三位;礼是春秋以前的规章制度,放在第四位;乐是娱乐活动,放在第五位;春秋是历史,总结性科学,列在最后。六分法创始了以学科属性为图书分类的主要标准及次要标准,是孔子总结前人的知识将周代“六艺”中的礼、乐、书三种留下来,作为三大类,增加易、诗两大类,创春秋大类,形成易、书、诗、礼、乐、春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伍昭泉图书分类法是在有了图书以后,并随着图书文献的日益增多,人们为了系统地组织和有效地利用图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7世纪,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是...  相似文献   

6.
正书法教育不只是写字教育,而是对人多方面素质培养的教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培养人时就有"六艺"的传说,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许慎是第一个运用六书理论全面分析汉字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我国著名书  相似文献   

7.
"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创立了以"六艺论"为主体的新儒学理论体系,在这个"六艺论"的学术思想体系之中,《论语》、《孝经》犹如两大柱石,占有基础性地位;《诗》《书》《礼》《易》《乐》《春秋》则成为"六艺之教"学理体系得以发挥阐释的主要内涵。马一浮的新经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提倡六艺之学两两涵摄、相互融通、总别不二、圆融无碍,从而在当代新儒学思潮建构之中开创了一种特色鲜明的经典诠释学新范式。  相似文献   

8.
聂济冬 《民俗研究》2008,(3):209-219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在东汉中后期,随着士人个体内心的觉醒,士人从对“六艺”的全面掌握,逐渐转变为侧重于掌握琴、棋、书、画等艺术性科目,而且“六艺”的礼仪功能逐渐被其中蕴涵的娱乐性、游戏性、抒情性等审美特质消解。带有审美特质的士人游艺活动增多,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常态,游艺已成为东汉中后期士林的一种时髦风气。  相似文献   

9.
2000年4月3日至5日,纪念卜子夏逝世2400周年大会在卜子夏故里河南省温县召开。来自全国9个省的103名卜子夏后裔和温县人员参加了会议。 卜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政治家,孔子著名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和十哲之一。他协助孔子编定《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又为《诗》、《书》、《礼》、《易》、《乐》五经注疏,与冉雍等主编《论语》,被魏文侯聘为师,到西河授教,培育出法家鼻祖李悝,大军事家吴起,史学家公羊高、谷梁赤等,使魏在七雄中率先强盛起来,为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0.
王登渤 《丝绸之路》2010,(8):127-128,F0003
古人常谓人应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对照这样的要求,今人的确存在许多缺失。也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缺失,才使得今天的许多人在研习书法、绘画这些传统艺术时,往往有一种学养不足、积累不够的尴尬。其实研习任何一门艺术,在入门之后,若想获得高层次的提升,在熟练掌握和运用技法层面上的东西之外,  相似文献   

11.
文献是真有历史价值之反映人类活动的文字记录.我国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来已久.先秦之书,只有经、子、集三部而无史,但经、子实也没有严格区别,只是因为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自诸子书中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曰经.六经之名,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引孔子对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以为文.称六经为六艺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亦引孔子日:“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史学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在学术领域内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阶段。作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标志是:魏晋以后,经、史、子、集四部分目的确立。众所周知,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是对于我国古代学术及文化典籍进行分类整理的创始人。他们把西汉时期一百多年当中政府收集到的古今著述,从内容性质和学术体系上加以区分,著为《七略》,分我国古代学术为六大门类,这六大类是:一、六艺(即六经),包括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等,二、诸子,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  相似文献   

13.
王璐 《黑龙江史志》2013,(13):148+150
<正>"乐"古人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崔齐国听到《韶》乐,沉湎其中,以至于三个月吃肉都食不知味,说道:没想到音乐竟然可以美妙到这种程度。故儒家十分推崇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乐"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文学、艺术创造的巨大影响上,而且体现在它可以改变风俗习惯、有助于国家的治理上。原始儒家的"乐"的著作,现存主要有《乐论》与《乐记》。本文旨在就两著作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西汉中期以降,经学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极大提高,于皇帝诏令中多有体现。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2页),儒家思想超拔为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后,诏令中称引儒家经传者屡见不鲜(按,西汉时期的"经"指"五经",即《易》《书》《诗》《礼》和《春秋》。西汉通行今文经,六经中《乐经》已不存在,因此只有五经。其中《礼》指《仪礼》,时称《士礼》,《春秋》通常指《公羊春秋》。"传"指《论语》《孝经》一类的准经以及解释说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前我拜读了杨天宇教授的大作《论郑玄<三礼注>》(《文史》第21辑),就被文中缜密严谨的论证所折服。后来陆续见到先生一系列研究礼书、礼学的论著问世,尤其是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他撰著的《仪礼译注》、《周礼译注》和《礼记译注》,颇受读者喜爱,同时得到学术界的好评,我也向自己的研究生推荐了这几部书。古人认为:"礼书难读,尤其《仪礼》最为难读。"(阮元:  相似文献   

16.
先秦大儒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但他的语境中的"礼"与以往儒家所指不尽相同。对于荀子来说,认为人性自然趋向于"偏险悖乱"的"恶",故而必须导其向"善"转变。"善"的表现即是知悉与掌握作为大利的"礼"的分际。为此,荀子提出"礼者,养也"的说法,以"礼"、"义"为调节人们欲望,供给人们需求的最高方法。也正因为荀子对"礼"的本源有这样的认识,故而他提出了独特的礼"三本"说。以礼为"生之本"、"类之本"、"治之本"。荀子以"养"言"礼",与孟子对"礼"的起源的观点相比,有着重大差异,决定了他始终不能脱开"利"而言"礼"、"义"。  相似文献   

17.
家礼"庶民化"是明代礼学的一大特色。此种情况的出现,除了"以礼化民"和"以礼造族"等社会因素之推动,尤有赖于地方社会多渠道、多层级的家礼传播:既有官方倡导,也有民间自为;既有礼书、礼图等文本形式,亦有士人示范、指导等非文本形式。本文利用现存的一些明代家礼礼书,结合明代地方志和文集资料,围绕礼书、礼图和演礼观习等家礼传播途径,揭示了家礼知识是如何"下渗"民间的。这一复杂的历史进程是以士人为主导、以学校为中心、以执礼为目标、以民间为指向的具有创造性精神的社会礼仪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崇正源出儒家思想对正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推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精髓,是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财富。客家人"根在河洛",虽经历次大迁徙流播南方,延及海内外,但始终心怀故土,近代后以"崇正"为天下客家的大旗,成为客家精神最精辟最集中也最有号召力的体现。考"崇正",《晋书·顾和列传》有:"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以一其统,斯人伦之纪,不二之道也。"[1]这里所"崇"的"正",指的是"正礼""正统"。同时,  相似文献   

19.
正唐代选官非常讲究"身、言、书、判"四项基本原则,尤其是"身",即要求为官者仪表堂堂。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唐德宗时的宰相卢杞就完全不符合此项要求。他"体陋甚,鬼貌蓝色"(《新唐书·卢杞传》),何以脱颖而出?卢杞是故相卢怀慎的孙子,其父卢奕死于"安史之乱",生前是东台御史中丞,因而得以入仕。可不知道为什么,卢怀慎和  相似文献   

20.
正古语有云,"百礼之会,非酒不行"。与此相同,民间有另一种说法:"无酒不成席。"亲朋相聚,逢年过节,社交应酬,免不了吃饭喝酒。然而,"非礼勿动",喝酒也要讲礼,以下就谈谈其中的礼数。"先干为敬"喝酒免不了要"干杯"。怎样才算干杯?今天的办法是,把自己和对方的酒杯都斟满,然后拿自己酒杯去与对方的酒杯碰一碰(如对方是尊者长者,据说最好让自己的杯口低于对方的杯沿),然后"先干为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