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201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受浙江省文物局委托,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同时调集辽宁、天津、山东、福建、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参与,连续5年持续开展了浙江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现将有关调查情况作一简要汇报①。一、调查方法在开展浙江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时,首先是开展陆上调查,通过文献查寻和口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寻找水下文物  相似文献   

2.
正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非常重要的航段,有泉州这样的大港,以及漳州月港这样重要的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沿海海况复杂,所以发现的沉船很多。我国的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是在福建,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也是在福建进行水下考古实习,福建培养了一批水下考古的人才,所以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源地。水下考古和瓷器的研究联系非常紧密,瓷器从生产、贸易、消费,到  相似文献   

3.
<正>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20多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支专业高效的考古队伍。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福建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西沙华光礁沉船,还有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广东南澳一号明代沉船、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等都成功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地区开展的一系列水下沉船遗址调查,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福建省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在抢救性考古调查与发掘、主动性考古调查与发掘、水下考古调查、文物保护工程维修设计与保护规划等多方面。全年共完成田野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项目14项,发掘面积4780平方米,勘探面积13.1万平方米;完成和正在开展的水下考古项目以及相关课题研究7项、文物保护工程维修设计10项、保护规划10项、资料整理和考古发掘报告出版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2010,(14):18-18
<正>2010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海南省文物局合作,于4月14日至5月19日,对西沙群岛海域永乐群岛诸岛礁进行水下文物普查。这是继2009年西沙群岛海域宣德群岛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  相似文献   

6.
陈浩 《福建文博》2023,(3):40-46
老牛礁一号明代沉船发现于平潭海坛海峡,2005-2015年,福建水下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探摸,确认了沉船的确切位置,初步掌握了沉船的保存状况,采集了一批出水遗物。2020年海坛海峡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期间,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复查,并取得了新成果。本文对沉船埋藏情况、船体保存状况及遗物分布范围有了更加准确、深入的认识,同时对出水瓷器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根据沉船位置推测,其沉没很可能与明代海禁政策之下倭寇海盗横行有关。  相似文献   

7.
2012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青岛市文物局联合组织开展了青岛海域以胶州湾附近海域为重点的近代军事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工作尝试以区域视角和专题形式展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针对性,调查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前期的基础工作,从文献档案角度搜集沉船线索,梳理沉船相关信息,为水下考古调查提供基础;二是开展水下考古物理探测,获取相关的探测信息。本文即是对工作过程和取得成果的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8.
从1990年起,国家水下考古队就开始在黄海、南海、东海、渤海等沿海海域开展水下考古工作。"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步不晚,但是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段开展的水下考古:在福建平潭发现了装载五代越窑青瓷的沉船遗址;在福建连江、莆田、龙海、平潭、漳浦等海域发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沉船遗址;对广东"南海Ⅰ号"和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等宋代沉船遗址、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以及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这些水下考古工作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海上丝绸之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2014~2015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在平潭西北面的老牛礁海域调查时,确认一处明代沉船遗址。沉船遗址位于老牛礁东南面,高平潮水深约14米。底质为泥质海床,较平坦。该沉船遗址曾遭不法分子多次盗捞,遗址表面还可见到因盗掘留下的大坑。大量遗物散落于海床表面,面积约200平方米。还发现部分船体残骸,大部分埋于海床之中,仅局部露出海床,部分船板上还可见厚约1厘米的黑色木炭,初步推断该船在沉没前曾发生火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国内东南沿海考古学与南岛语族相结合的研究材料和国外关于南岛语族起源问题的研究材料结合起来探讨关于福建与南岛语族的渊源问题。然后分别论述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考古材料,对南岛语族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最后,根据福建史前海洋经济开始和发展的时期(距今6500~3500年),来反映南岛语族在福建地区的起源、扩散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水下考古自1986年筹备开展以来,开展了“南海Ⅰ号”、西沙群岛、崖门内海沉船遗址以及其它一些小型水下考古遗址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建立了中国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广东省水下考古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对推动全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浙江宁波渔山小白礁一号沉船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是近十年来浙东地区最重要的一次水下考古科研活动,考古发掘所获出水遗物也为东南沿海晚清海上交通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根据对小白礁一号沉船出水遗物中的两种舶载贸易品——宁波鄞西石板和景德镇民窑瓷器的分析可以推断,小白礁一号沉船应是一艘前往日本长崎从事贸易的清代海船,在其沉没前的最后一次海航中很可能曾经行宁波镇海口和舟山普陀。  相似文献   

14.
<正>渔山列岛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这里既是我国的领海线基点之一,也是古代的重要海上航路所经。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宣传、展示等工作的陆续开展和不断推进,渔山列岛得以再度为业界和公众熟知。本文拟结合岛礁地理、海洋资源、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从渔业捕捞、航路开辟、海岛聚落、倭  相似文献   

15.
<正>历时3年的"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已于今年10月结束,共发现(提取)文物计200余件,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队领队周春水29日在北京介绍了项目成果,其中为减缓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牺牲阳极的保护方法在中国目前水下考古工作中是一个创新,为水下铁质文物的长期保护提供了新的借鉴方法。"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遗址地处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约50 km的海域,距离最近的大鹿  相似文献   

16.
据统计,约有300多万艘沉船分布于大洋底部。随着全球“打捞沉船热”的升温.加强对人类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遏制与打击“海底挖宝”的行为.开展科学的考古发掘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呼声。福建平潭碗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来自景德镇的几万件精美青花瓷器甫一发现即惨遭盗掘。国家博物馆和福建省有关部门闻讯紧急组成了前所未有的由34名水下考古队员组成的考古队.在2005年台风肆虐的季节,进行了艰苦危险的水下发掘.清理出水景德镇官窑瓷器17000余件。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考古事业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了很大发展,水下考古也得以实现与提升。文章就水下考古德化窑瓷器进行研究,介绍了水下考古及德化窑瓷器水下考古遇到的困境,并对德化窑瓷器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0月16-18日,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在宁波举办。到会的100余位嘉宾围绕水下考古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展开讨论,14位专家从水下考古的回顾展望与发展态势、项目管理与技术创新、最新收获与研究成果等方面做了专题发言。  相似文献   

19.
正《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联合编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发行。该书为大16开精装本,四色印刷,正文共248页,约48.2万字。定价300元。  相似文献   

20.
关于水下考古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的水下考古学的出现是二战以后的事情;在中国,则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引入。目前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正处在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重点讨论了水下考古学的定义、水下考古学理论建设、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几个水下考古学的基本问题,并提出若干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