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十四国西周时期婚姻材料可见,姬姓国分封后,基本上保持了与周王室较为一致的联姻传统。这既表明姬姓国联姻传统的延续,也体现出姬姓诸国对周王室的尊重与遵从,是周王朝政治统治策略的地域扩展。异姓诸侯多与姬姓国联姻,既与周王朝的笼络政策有关,也反映了异姓诸侯的生存之道,以婚姻图存。此外,材料中亦多见诸国与王朝卿士和世族联姻。除了双方利益所需,这实与周王朝统治策略有关:或为实现其笼络意图,或为达成其政治军事上的目的。与周边异姓国族联姻也是西周时期诸国政治联姻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联姻一方面是各国忠实履行蕃卫王室之责,稳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周王朝怀柔政策的扩展和延伸,即周王朝通过诸侯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在这些诸侯中,秦和楚联姻材料较少,似游离于中原之外,虽与材料不均衡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周王朝的统治策略与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查飞能 《文博》2023,(1):52-56+87
猃狁入侵是西周晚期重要政治军事危机,汧水河谷与泾水河谷是猃狁入侵宗周地区的两条军事路线。宣王四十二年封尚父所建杨国在今陕西宝鸡西北部与甘肃天水临近的汧水谷地一带,尚父是宣王之子,所建杨国为姬姓,目的是加强宗周西面军事防御。姬姓杨国在两周之际因猃狁之祸而东迁至山西洪洞姞姓杨国一带,且兼并姞姓杨国,可能迟至晋武、献二公之时为晋所灭。  相似文献   

3.
2003年初,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西周单氏家族青铜器群,其中的逑盘铭文记录了该家族8代人的世系,史料价值极高①。上世纪50年代,杨家村附近还出土过一组铜器,器主名叫“盠”②。其中的方尊、方彝铭文称“文祖益公”,说明盠是益公之后。益氏是西周时期的大世族,其宗子益公在西周中后期铭文中经常出现,是地位很高的王朝卿士。逑盘铭文中,单逑的四世祖称为“惠仲盠父”,学者多认为“盠”与“惠仲盠父”是同一人,这两群铜器属于同一家族③。于是很多学者得出这样一个推论:益氏是单氏家族的一个分支④。单氏为姬姓,那么益氏自然也是姬姓。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周井氏家族,过去有学者认为是商代井方之后,姜姓,居于关中西部凤翔一带。实际上,井氏当为邢侯子裔,姬姓,采邑在扶风周原一带。畿内井氏从畿外邢侯公室中分化而出,是西周中期执掌王室大政的一个显赫世族。其分支井伯氏、井叔氏有几代人先后担任王朝卿士,成为周天子的肱股之臣。从井氏采邑看西周世卿制度,并非如通常所说世族政治完全与建官用贤绝缘。世卿制度以采邑制为基础,固然使王室任官范围受到严重局限,致使只有少数姬姓贵族子弟可以入为王朝卿士,但就姬姓贵族内部来说,世卿世禄并不是绝对的。世卿制度本身亦有尊贤的机制,是一个"亲亲"与"尊贤"相辅为用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王室官员的精英化和朝廷的政治活力。  相似文献   

5.
《燕史纪事编年会按》评介朱凤瀚燕国是西周初年分封于今北京一带的重要诸侯国,在姬姓诸侯国中存在时间最长,无论对于西周时期北方的开发,还是促进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交融都起过重要作用。然而,这样一个重要封国的史事在古籍中却鲜有记载,少数保存下来的资...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性别考古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到传统的史学研究上,通过对西周时期不同墓地中贵族夫妻墓的对比,总结出西周贵族墓葬所见性别差异的一般规律。分析表明,西周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虽总体上低于丈夫所在层级的男性贵族,但相差并不悬殊。即使与商代贵族妇女的状况相比,其相对地位也未出现显著的下降。有些西周贵族妇女可能具有比丈夫更高或与丈夫相当的社会地位。毕姬墓规格高于倗伯墓的原因有可能是西周时期异姓贵族娶姬姓女子为妻,出于尊周的目的,在埋葬时赋予姬姓女子较高的墓葬规格。  相似文献   

7.
晚商和西周墓葬中出土的窄长条形或梯形砂石器是专门用于丧葬的石质礼器,应定名为平首石圭。平首石圭仅见于晚商和西周时期受商文化影响较重族群的墓葬,是商式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首石圭与石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平首石圭多出现于女性墓,而石璋多见于男性墓,同一墓地两类器物的墓葬分群分布,可能与不同家族对石质礼器的选择有关。平首石圭同其他商文化因素器物共同消失于西周中晚期,或为西周时期礼制变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古代蒙古的民族与国家的形成 ,传统的说法是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而成。这个说法缺少一个重要环节 ,那就是宗族 (或家族 )部族阶段。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 ,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 (或家族 )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 (或家族 )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面 ,论证了蒙古族是在氏族部落解体之后出现的深刻分化、彼此迁徙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 ,形成了众多的宗族 (或家族 )部族的社会政治组织。在这些宗族 (或家族 )部族政权的对抗与兼并的过程中 ,正是始终重视家族或宗族领导核心的帖木真 ,通过统一战争和创建千户制组织的形式 ,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去年开始撰写《王阳明遗迹著汇考》一书,因而到处访查有关王氏生平事迹及文物资料。得知浙江余姚文献馆藏有《王氏迂桃三世祖士公元迄王文成公七代遗像题字》一份有关王阳明世系的珍贵文献。其后获好友诸焕灿兄与该馆多次交涉,并成功复印了该份资料寄来。笔者有鉴于《遗像题字》为研究王阳明世系的重要文献,且在台湾及国外皆未见,实有撰文介绍的必要,希望连此引起国内外研究王学学者的关注。若论王氏宗族源流,王阳明家族发脉,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王氏系出姬姓,籍贯太原,自周灵王太子晋退伍景王,住迹继山,别姓为王,故王姓变…  相似文献   

10.
湖北随州新发现的曾侯铜器证实了西周姬姓曾国在这一带的存在。其始封之君南公是文、武时期的重臣南宫括之后,并在成、康时期担任朝廷重要角色的南宫毛。他也是周初对南国的虎方进行征伐和对江汉一带展开经营的周人的统帅。记载这些史事的铜器铭文,包括"安州六器"、静方鼎等皆作于周康王时期。而周人对南土展开的这些经营则属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亦即成王康王文治武功的一部分。今人或缘于对成康之治的不正确理解,导致对成康时期许多重要铜器的时代归属与其铭文内容作出错误解释,应当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1.
封建隶属政策是西周族群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即《诗经·大雅·韩奕》所称的"因以其伯"。其管治并非羁縻,而是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征收赋税、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臣服族群并非奴隶,一般作为附属于诸侯的"附庸"而存在,多依旧保有宗族组织。周人采用周礼作为管控异族的重要手段,考古发现不少西周时期的异族群均采用了周礼。西周封建隶属的族群治理政策奠定了族群融合的基调,相比殷商对异族群体的控制更为开放而深入,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两周八百余年的统治基业。  相似文献   

12.
中子化盘过去通常被归入东周楚国之器,但疑问甚多。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该盘之年代或为两周之际,铭文中的"保楚"当读为"保胥",与它器所见的"楚(胥)保"一样,为同义复合词,可训作"辅助"、"辅佐"等义,"用保楚王"是指辅佐周王。西周晚期,中氏的族居地在岐周一带,该族为当时的一个中级贵族家族,且其族姓为姬姓,可能属"周公之胤"的同氏之分支,而盘的主人"中子化"应该就是两周之际该宗族组织的某一代首领。所以,中子化盘乃王朝贵族器物,似与南方楚国无涉。  相似文献   

13.
巴国是指具有明确疆域、权力核心和各级政治组织的政治实体,巴文化是指一种基于对"我者"认同和与"他者"区分意识的文化认同体,巴地文化是指分布在后来一般所认同的巴人地域内的不同时代、不同族群的所有文化,三者既相关又不同,在概念上应予以厘清。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记载,并结合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铭文研究,推测巴国源于周初的分封,属姬姓,早期位于今陕南安康一带。后来迫于东侧庸的压力而向西南发展,再后来联合秦、楚灭庸,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获得较大发展。巴国的南迁促使战国秦汉巴地复杂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刁统菊 《民俗研究》2007,16(2):24-37
一、憎恶:可能潜存的一种态度一说到宗族,人们总是会强调宗族的团结理念,它与宗族的延续理念共同支撑、维护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宗族相对姻亲关系来讲,是有族谱作为其表述机制的,其制度性也远远高于姻亲关系。的确,一份族谱即使是单单考虑它的形式,也足以说明人们对家族的所有理念。全部家族成员共有同一份重要文献——族谱,首先它可  相似文献   

15.
夭国与散国族姓问题之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夭国与散国曾是西周时期两个较著名的方国,对于其各自的族姓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依据相关铜器铭文和文献记载,夭国为姜姓、散国为姬姓的观点应较为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6.
"南公"见于大盂鼎、南公有司鼎和南宫乎钟等铜器铭文,学界一般认为"南公"之"南"应是"南宫"的省称。根据《左传》及《白虎通》引《诗传》而知,南公有可能就是周武王十兄弟中最小的聃季载,"聃"与"南"为通假字。称南公应是原居于周宫中的南宫,又封于南土的采邑而得名。叶家山M111中再次出土了一件"犺乍剌(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铜簋。"南公"铭文在南土的再次发现,对探讨其族属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字依据。从铭文可知,"南公"为曾侯犺的父辈。结合大盂鼎铭文并综合年代分析,曾侯犺与盂可能为叔侄关系。如此则叶家山所发现的西周早期曾国应为姬姓。  相似文献   

17.
郇为周初姬姓封国之一,两周金文作筍,传世文献则作郇、荀。郇之初封者为周文王子,封地在今陕西旬邑附近。西周时期,郇与周都镐京附近的姞姓国间有着长期的联姻关系。在周末犬戎侵扰不断的情况下,郇国随之东迁至今山西新绛县三泉镇席村一带。东迁后的郇先与晋小宗曲沃伯交好,后又与晋大宗晋侯亲近,终为并晋后的晋武公所灭而赐大夫原氏黯以为采邑。  相似文献   

18.
夷式簋是商及西周时期分布于鲁北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陶器。本文对夷式簋的研究历史、出土背景、器物组合、流行地域及年代进行了梳理,对夷式簋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族群流动做了研究,指出了商末周初夷式簋的西向传播可能与以秦人为代表的东夷族群的西迁有关。  相似文献   

19.
据典籍记载,西周时期曾有韩国,此古国已为新出金文得到证实。古韩国为姬姓侯国,其地望历来众说纷纭,本文经辨析后认为,当以山西省河津与万荣之间说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20.
曾侯與编钟"王遣命南公"中的"王"即廿三祀盂鼎中的康王。"南公"即南宫括之孙盂。南宫括之子是见于《书·顾命》中的"仲桓南宫毛"。清华简《良臣》中的"南宫夭"疑点甚多,不可信据。叶家山曾国墓地和南宫氏属姬姓周人,实无可疑。叶家山曾国墓地只有两位曾侯,没有曾侯与夫人的合葬墓。据廿三祀盂鼎"受民"中的"邦■"国人和"夷■"夷人,叶家山墓地可以分为曾侯公室墓区和夷人墓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