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物》2017,(12)
<正>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其中M3出土竹简951支,分别出土于北Ⅱ底室和南Ⅱ底室。底室受扰动相对较小,竹简保留了相对原始的堆积状态。M3∶121出土于北Ⅱ底室,竹简数量较多,堆积情况复杂(图一)。共清理竹简730支,包  相似文献   

2.
四川汉墓画像中的死亡与生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汉画像“死亡与生命”的主题所表现的是生命的永恒延续,一是以展示旺盛生殖能力的生殖图式和性能力的图式来复制生命;二是以“用药”的图式来更新生命。而“西王母仙界”图、“不死药灵芝”图最有特色、最为重要。汉代人们认为生命的延续有两种方式:一是生前通过服食仙药升天成仙;一是死后通过生殖巫术再生。而后多为人们接受,成为汉画像中表现生命延续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三峡地区土洞墓年代与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敬 《中原文物》2007,(3):33-37
根据青瓷盘口壶的演变规律,1997年湖北省巴东县雷家坪遗址发现的一座土坑洞室墓的年代应为晚唐或五代时期。土坑洞室墓在三峡地区出现和流行可能与安史之乱有关。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关于周代礼制中涉及丧制程序中的具体实施情况,学者们针对相关文献记载争论不休,但大多停留在文字诠释阶段,说法不一。本文以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的实际状况为例,尤其是尸体包裹情况的剖析,就马王堆墓主人的丧礼程序与大小敛时的敛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总体来看,汉初的丧葬礼仪程序与周礼基本一致,只是具体处理细节上存在不同;小敛的衣物包裹在尸体之上,大敛之服则随其他明器一起陪葬,但大敛之服不在遣策中记录,不属于陪葬的明器范畴。  相似文献   

5.
对比同时期出土医学文献与传世医书的相关内容,对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中的"■""承瘕""肠""身之不用""大伏蜡■蛕""过与恶伤"等数种疑难病症名称进行讨论和初步释读,认为"■"作为病名,兼表病位与症状;"承"为承接义,"承瘕"即后世"心承伏梁"病;"肠"指胃肠;"身之不用"指偏枯、身偏不用病;"大伏蜡■蛕"为同属腹中病的病症群,■为蛟的记音字,伏、蜡、■蛕均言腹中寄生虫病;"过""恶伤",均为面部难愈之创伤,"过伤"可对应后世的瘑疮,"恶"指迁延难愈的恶疮;应包含砭刺不当所造成的误伤。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5,(2)
<正>1996年,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M5出土了两件形制比较特殊的陶器座[1],均为泥质灰陶,模制组合而成。其中,虎熊龙凤座塑于一长方形陶板上,中央站立一虎,虎背上蹲坐一熊,熊头上立有一鸟,作展翅欲飞状;两侧各塑一条龙,作立身上爬状,通高56.5厘米(图一、二)。另一件龟蛙斗拱座,底层为一龟,龟背上立一蟾蜍,蟾蜍背上塑一斗拱,斗拱中  相似文献   

7.
客家人在四川约有250万人,分散在30多个市、县。虽然最早移民人川的已三百余年,但至今仍保留了客家世代相传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保持和发扬了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团结互助、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为四川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山东苍山城前村汉墓位于苍山县城前村的土台之上,于1973年5月由山东省博物馆与苍山县文化馆协同发掘,发掘报告于《考古》1975年第2期发表。此墓早年曾遭破坏,墓道损毁严重,墓门丢失,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室东西两侧为耳室,东侧为龛,设有神位,随葬器物数量不多,但墓室画像保存完好,采用凸面线刻的雕刻技法表现出明显的临沂地区风格。  相似文献   

9.
王先谦的《日本源流考》,是我国首部编年体日本通史。王先谦从戊戌维新时期开始编纂此书,到1901年全书22卷告成。《日本源流考》在对日本史的编纂以及研究上具有独到之处,该书不仅征引史料范围广泛,而且运用传统史学的考异方法,审慎考证史实,以保证学术质量。《日本源流考》不仅体现出王先谦贯通古今的史学思想,还蕴含了求实致用的治学态度,对清末时期人们了解和认识日本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中国的日本研究史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4,(12)
<正>成都万佛寺石刻造像是我国南方地区年代较早、题材丰富、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批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多、保存较完好、年代序列清晰、雕造精美、题材丰富,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已为学术界广泛认同。然而,由于这些造像系清末(1644-1911年)以来陆续出土,且出土后几经辗转,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前人曾对这批造像的出土及流传状况做过疏理,如:清代王懿荣所著《天壤阁笔记》最早记录了该遗址的造像出土情况,冯汉骥先生也曾对历次造像的出土和流传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了90多件精美的玉器,其中有璧、璜、环、带钩、七窍玉饰、玉印章等,品类繁多,构思巧妙,琢磨精细,珍品迭现。天长市博物馆馆藏玉器大多是从1号桓平夫妻合葬主墓中出土的,其中有不少以龙为元素进行精雕细琢,既体现了汉代玉器工艺的精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高丽史》为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系统记载10-14世纪高丽王朝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社会、文化的纪传体史书,其历经五次修纂,先后有甲寅字本、乙亥字本和木刻本以及手抄本,但存世不多,流传不广。现存最早的《高丽史》版本,为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收藏的乙亥字铜铸字本,然已残缺不全。其所藏太白山史库本等和韩国东亚大学收藏的《高丽史》,则是以乙亥字本为蓝本雕版印刷的木刻本,并非活字本,但为现存较早的全本和善本。英国剑桥大学收藏的《高丽史》是流布海外抄本中唯一的全本。  相似文献   

13.
何先红  董华锋 《收藏家》2014,(12):63-68
成帮万佛寺石刻造像是税图南方地区年代较早、题材丰富、往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批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多、保存较完好、年代序列清晰、雕造精美、题材丰富,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已为学术界广泛认同。然而,由干这些造像系清末(1644—1911年)以来陆续出土,且出土后几经辗转,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14.
《巴蜀史志》2013,(1):38-3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121年)》《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近日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及其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参与四川仁甫何氏骨科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的“四川何氏骨科流派传承工作室”榜上有名。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共64...  相似文献   

15.
老官山汉墓医简《敝昔诊法》是现存最早记载扁鹊学派"损至脉"学说的文献。"损"和"至"是相反的两种脉象。老官山汉墓医简《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的五枚简将"损至脉"与呼吸脉搏次数的比例联系起来,并设立了"人一息脉二动曰平"的假说。《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诊杂病脉》最末一段,敦煌卷子P.3287和《脉经》卷五《扁鹊脉法》都沿用了这种假说。为了让"损至脉"学说与医理相符,《脉经》卷四《诊损至脉》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难经》部分将呼吸单位缩短至一呼;"扁鹊"部分将一至释为两次脉动。《脉经》卷四《诊损至脉》引入"五体""五脏",以及脉气运行等理论进一步丰富"损至脉"学说,还结合临床经验进一步完善"损至脉"学说。  相似文献   

16.
罗香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毕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勤奋著述,著作等身。其中《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是他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代表作。《客家研究导论》出版于1933年,由兴宁希山书藏发行。《客家源流考》撰于1950年,在《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香港崇正总会出版发行。1973年在台北世界客属总会成立大会上,又以该书题目演讲。1986年香港嘉应商会再版发行。1989年兴宁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根据香港原版本照相制版复印。我们读到的就是这个复印本。  相似文献   

17.
桂林 《旅游纵览》2009,(6):30-33
<正>在锦里,做一尾闲逛的鱼对于成都锦里,我一点都不陌生。短短一年半时间,我去过三次,而且千山万水地飞过去,仅仅因为老成都生活安逸,美食诱人。这是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即使走了还想再来的城市,尤其是锦里。  相似文献   

18.
张达志 《南方文物》2007,38(3):86-91
本文旨在梳理三角缘神兽镜在日本古代史研究和古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学术源流,结合中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集中探讨三角缘神兽镜的定义、三角缘神兽镜与邪马台国论争、"魏镜说"、王仲殊先生的三角缘神兽镜研究、三角缘神兽镜与日本早期佛教的传播等问题,为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成都城始筑于公元前31O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作为天府之国的中心.其城垣的变更史籍多有记述.然而对应于今之街道却不甚确切.百错误难免。四川省文史馆编《成都城坊古迹考》一书《城垣篇》.根据史籍与当时现状对成都城垣的变化作了详细而周密的考述.然而受资料的局限.对清以前各代城垣的情况只是追行了较准确的推测。近年来成都市的考古工作者在城西同仁路中段、下段.通锦桥侧西城角边街.城南外南人民路8号、135号。羊皮现街.王家坝街.城东的青安街,天仙桥前街131号.东安南街等处对成部古城垣追行了发掘①(图一),基本…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77,(1)
1975年上半年,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出土了一件天平衡杆。衡杆的正、反和一侧面,都有墨写文字。我刊曾在同年第9期上,发表了衡杆文字的初步释读。以后,收到一些来稿,对最初的读法,提出了不同意见。根据"百家争呜"的精神现将来稿摘要刊登,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