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在辉 《湖北文史》2003,(1):158-164
2003年1月31日(农历除夕夜),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春节艺晚会节目中,播放了一个古老而纯朴的艺节目。4名土家小伙子在傩戏老艺人谭学朝的带领下,穿着土家族青布长衫,头戴土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族》2008,(1):I0004-I0004
“庄稼其”(土语,意为“庄稼人”)是流传于民和三川土族地区的一种古老傩戏,一般在每年“纳顿会”期间演出,演员们头戴面具,身着土族传统服装进行表演。其内容为劝课农桑,反映了土族人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作为土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的庄稼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类学、民俗学学者的重视,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3.
大禾人面方鼎的纹饰可分解为"几"字形角、浮雕人面、鸟爪状双臂三个方面,通过与相关商周人像的对比分析,可确定"几"字形角是商代巫师的重要特征之一,并常安插于面具之上,浮雕的人面正是头戴面具的象征,而鸟爪状双臂则与巫师操鸟作法相关。人面方鼎整体上象征地刻画了商代巫师作法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陈锦 《丝绸之路》2021,(4):120-124
中国的傩戏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分布地域广阔,39个民族受到傩文化的影响.能剧与狂言、歌舞伎、人形净琉璃并称为日本四大古典戏剧,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化的精髓.日本能剧的产生与中国的傩戏有着很深的渊源,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精神内核,特别是表演时佩戴的面具,都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两种古...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境内的傩戏,均由各地掌坛师一代代承袭,表演基本上属于传统方式。主要特点是戏剧人物面具化(一些傩坛小戏的人物脸谱化),语言地方化,表演动作生活化,戏剧内容世俗化。从整体上看,傩戏还未形成严格的行当。一些地区如黄平一带的摊班,由于受川戏、阳戏、花灯戏的影响,演员在念、唱、做、打方面又向戏曲方面靠拢,已有初步的行当概念。和要求。表演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虚拟动作如上马、下马、开门、关门、撞钟、扫地、喂鸡等等。在生、旦行当的划分及表演要求上已有初步的行当要求。黄平摊坛师已将滩戏人物按生…  相似文献   

6.
李琳  金媛  李园园 《民俗研究》2020,(3):110-117
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咚咚推"保存了侗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多种傩戏剧目,向世人展现了侗族人民各种繁复有序和神秘有趣的习俗,是侗族先民原始农耕信仰的现代展演;"咚咚推"以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为傩神,除了在表演时对傩神举行各种请、迎、会、送的舞祭仪式外,演出的剧目也表现了作为移民后代的天井寨人为增强家族凝聚力而保持的祖先英雄崇拜。"咚咚推"作为天井寨人独有的一种戏剧形式,为研究南方民族在迁徙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交融提供了极为难得而生动的活动文本。  相似文献   

7.
何琼 《贵阳文史》2013,(4):80-81
麻山深处的望谟县新屯镇柯杉村,山峦叠嶂、群山环抱。在新屯镇的柯杉村八组,有一个卢姓家族为主的戏班子至今传承着傩戏,其傩面具的精致古老、道具的花式种类,堪称中华一绝。傩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祭"、"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祈神,是一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柯杉村有600多年的历史,以卢姓居多,听戏班子的班主卢兴义讲,他们村的傩戏由祖师何法真(壮族)从广西引入,至今传了八代。最早用于布依人"做桥"、"烧香"、  相似文献   

8.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广昌孟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戏》的演出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演员全是清唱,场外只有司鼓手用鼓、锣、镲敲打着节奏。当戏唱到将军议事一场时,扮三元将军的演员必须头戴面具表演。台下观众自动让开一条路,由族中威望高的人将神座上的神像恭敬的捧至台口,场外顿时鞭炮轰鸣,观众全体起立向神像敬拜,整个礼堂内充满着庄严肃穆的气氛。  相似文献   

9.
2003年深秋的一个黄昏,美国丹佛,我们的车刚驶进一家SAFEWAY(美国著名连锁超市)停车场,几个身披斗篷、头戴面具的孩子横穿过我们的车头,很快便跑远,留下一串嘻哈和令人难忘的恶魔面孔。这情景,对于几个刚到美国的传统中国公民来讲,无疑是新鲜而兴奋的。10月31日,在美国的第一个"万圣节"就这样顽皮地与我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0.
周代傩礼考述胡新生傩礼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摊礼大致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其演变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由傩礼派生的傩舞。傩戏和形形色色的面具艺术直到现代仍流传于湘、赣、桂、浙数省的少数地区。作为中国傩礼的源头,周代傩礼所确立的一系列惯例对后...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宗族势力对贵池傩戏的作用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贵池傩戏盛演不衰,它以"社"为组织单元,由"社"下的傩神会承办,实质上由宗族势力举办,宗族不仅为傩戏的衍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对傩戏起了强大的组织与保护作用,使傩戏得以传承不缀;同时宗族势力又限制并束缚了贵池傩戏的发展,使之一直保持古朴的原初形态;因之,保护贵池傩戏的一切措施和机制,均应围绕着宗族展开。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3,(7):79-79
在2013年"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展览"面具·灵魂的艺术",于6月18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的100件面具藏品,除着重展示面具的社会、宗教、艺术基本功能外,还展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面具遗珍所蕴涵的政权、宗教、教育、农耕、建筑、娱乐等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傩(nuó)是中国古代驱逐疫鬼的宗教仪式,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延续至今已数千年。傩戏是傩化的载体,是渊源于古代傩仪和傩舞、以驱邪和酬神为目的的一种民间宗教仪式戏剧。傩戏形成的准确年代已不可考,至迟在宋代已有傩戏出现,而蜕变出傩戏的傩仪和傩舞,则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以至更古远的年代(附件一)。  相似文献   

14.
我是解放恩施地区和建立恩施县人民政权的一名参加者,现就我当时的见闻和亲身经历的一些史实,概述如后。解放恩施地区的准备工作1949年5月16日,武汉和平解放。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湖北省军区宣告成立。为了适应全省即将解放的新形势,党中央决定由河南省委抽出一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在学术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正进一步对傩戏进行研究和探讨。黔东北地区.世居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各族同胞。傩戏是黔东北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一。黔东北傩戏,虽然名目繁多,既有叫“傩  相似文献   

16.
白木 《文史春秋》2006,(8):51-53
傩(nuó)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是由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傩和傩祭、傩仪是一种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傩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盛行于江西、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安徽、福建等地的民间。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遗…  相似文献   

17.
游戏的人     
在一次采访工作中,我们目睹面具匠人雕刻一只木制面具,面具是一张如同植物精怪般的脸,微笑着并具有权势感,旁观者被告知面具是位男性人物,被专门塑造得挺拔的下颚与额头权作标志。面具做好后,这位匠人戴上它,随即有韵律地摆动头颈,眨动眼睛,面具立刻有了生命的闪烁。面具摘下后,露出匠人黝黑的、平凡而缺乏特点的脸,他没有表情,若无其事,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面具揭下时的这个锋利瞬间令人震颤不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傩戏中的贵州福泉阳戏,作为傩戏中仅存的阳戏,多年来一直静悄悄地隐匿深藏于当地山野乡间,直至近年来才逐渐被外界所知晓。福泉阳戏所在地——福泉市龙昌镇大水沟村黄土哨村民组距城区3公里,整个组有110户人家600多名村民。村民均为聂、黄二姓,都是汉族。此处地势奇特,古树参天,风景宜人。  相似文献   

19.
安徽贵池傩戏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傩戏常见剧本《孟姜女》、《刘文龙》、《花关索》等都饱含丰富的宗教思想,主要反映了儒教的孝节思想、道教的阴骘思想和复归思想,而佛教的救苦救难思想也散见其中。这些宗教思想通过戏剧的演唱与流传,对贵池民间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去年11月下旬,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民族学院主办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首都学术界、艺术界的浓厚兴趣,以及国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对开展民俗、戏剧、宗教等多种人文科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一傩,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源远流长。由傩、傩祭、傩舞发展而来的傩戏,在民间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它具有很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傩祭写作“(?)”。据古文学家于省吾先生考释,乃是一种用人牲或兽牲,搜寻住宅,驱逐疫鬼的祭祀活动。《山海经》即记载了祀神的歌舞活动。《吕氏春秋·古乐篇》”亦记载帝颛顼:……令鲜先为乐倡。鲜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