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竹简格式和竹简的书写风格,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三册《彭祖》第4简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六册《竞公疟》的第5简拼合到一起,使之成为一支完整的竹简。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4,(12)
<正>《殷高宗问于三寿》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之一,原由28支竹简编联而成,今缺第三简,见存27支。其中第25简上部缺大半,第8简上、下及第9简下端亦稍残。完整简长约45、宽0.6~0.7厘米,设三道编绳。满简书写28~34个字符不等。简背有次序编号"一"至"廿八",今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九篇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随后进行竹简的保护整理工作。2009年暑期以后,开始竹简缀合、编排和分篇的工作。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现在可以初步估计清华简包含书籍63篇,并对已缀合、编排好的简,逐篇进行隶定和读释。业已选出的第一批,有书9篇,暂名为《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6,(3)
正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收入了一篇与管仲、齐桓公有关的文献,整理者将其命名为《管仲》(封三∶5)。清华简《管仲》简长44.5、宽0.6厘米,三道编,现存简30支。全篇原无篇题,每支简的简背亦无次序编号。竹简保存大体完好,但是第28支简下半段缺失,第29支的上半段亦已不存;这两支简之间是否还有缺失的其他竹简,尚不易断定;另外,第29简与第30简之间内容不相衔接,也应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基建项目,荆州博物馆对位于楚纪南故城东城垣外约4公里处的王家嘴战国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2021年6月,在编号为M798的一座小型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铜器、漆木器和竹简。竹简字体为战国楚系简帛文字,原数量约为800支,内容有《诗经》的《国风》部分,与《论语》体裁相似的《孔子曰》,以及一种可能为乐谱的新见类型简册。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7,(9)
<正>2015年初,安徽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入藏一批竹简。经过专家的鉴定和竹简样品的年代检测,我们确认其年代为战国。经初步整理,这批竹简共有编号1167个,保存状况总体良好,完简较多。竹简形制多样,长短不一,最短的约21.3、最长的约48.5、简宽0.4~0.8厘米。长简编绳三道,短简则为两道。残留物显示,编绳属于丝麻类材料,有的染成红色。简背含有丰富信息,不少留有划痕或墨痕,  相似文献   

7.
<正>提到“安大简”,可能很多人都十分好奇,想了解它的来历、内容和价值。“安大简”是2015年安徽大学(以下简称“安大”)从海外抢救回来的一批战国竹简的简称。这批简共有1167个编号,字迹清晰,保存良好,内容全是古书,涉及经、史、子、集各类文献,有《诗经》、楚史、楚辞、孔子语录等,可称得上是“国之瑰宝”。作为先秦文献的又一重大发现,“安大简”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入藏的战国竹简(通称“清华简”),内容包括经、史、子等多类珍贵文献,有重要学术价值,已得到国内外有关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其中还有一小部分与“乐”相关的内容,最近完成了复原,包括古乐书两种,都是前所未见的佚籍,特在此分别作以简单介绍和初步分析。一、《五音图》第一种乐书简长19.3厘米、宽0.5厘米,两道编,入藏时已完全散乱,简上无编号,简背无竹节、划痕等可供参考的编连信息。这组竹简书写特殊,单支简上文字极简,  相似文献   

9.
《文物》2020,(9)
正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辑中,将收入一篇拟题为《四告》的文献。这篇文献原应有50支简,简长45.6、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从"一"至"五十",连续编排,一贯而下。根据简文内容,可分为四组:"一"至"十四"为一组,"十六"至"廿四"为一组,"廿六"至"卅七"为一组,"卅八"至"五十"为一组,各成独立单元,内容完整。第"卅四""卅五"简有残缺,第"十五""廿五""卅九""四十一"简佚失。"十五""廿五"简处于三组简之间,原应为空白简。这种情况表明,这一整组竹简是先编联后书写的。  相似文献   

10.
徐在国  顾王乐 《文物》2022,(3):75-79
<正>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仲尼》由13支完整竹简组成,简长43、宽0.6厘米,两道编绳。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书法精美。简1~7背面有编号,简7、8、12背面有文字[1]。简文原无篇题,不分章,内容为孔子言论,共25条,除一条开头为“康子使人问政于仲尼”外,其他简文均以“仲尼曰”起始。简文最后一句为“中尼之耑也”,颇疑应读为“仲尼之论语也”。或可将篇名定为《仲尼之论语》,但因文义尚不确定,姑且采用旧时惯例,取篇首“仲尼”二字为篇名。  相似文献   

11.
何晋 《文物》2011,(6):75-77
题名为《妄稽》的竹书,入藏时竹简本来的原始排列顺序已完全散乱,不再有序,目前经过初步整理和分类,归属于《妄稽》篇内容的竹简共107枚,其中完整的简62枚,残10字以下的简6枚,残缺较多的简39枚,所存文字共约  相似文献   

12.
<正>《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收有一篇与先秦法律制度相关的文献,共30支简,简长约45.2厘米,文字保存基本完好,唯简10最末一字残半。满简书写27~33字(多为30字),全篇共计896字(重文、合文均以两字计)。简上未见次序编号,背面有刻划痕迹,其中简1~19的划痕呈倒序排列,较为特别。今简序是据文义并参考简背划痕、污痕等形制信息综合排定。本篇原无题记,全文主体为"成人"针对"王"问所作的四段言辞,故试拟篇名为《成人》。  相似文献   

13.
1973年,河北省定州八角廊村西汉中山怀王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内容丰富,其中有《文子》,存简277枚,内容多与今本相同,但也有少量不见于今本的佚文。过去有人怀疑《文子》出于后人的伪托,这批汉简的发现,证明《文子》是一部可信的古代典籍,是研究战国秦汉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李鹏辉 《文物》2022,(3):80-84
<正>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曹沫之陈》共存66枚简,经拼合、编联后共44支,其中完整简30支,与上博简相参较可知其缺失了2支,故全篇应共46支简。安大简《曹沫之陈》完简长约48.5、宽0.6厘米,三道编绳,无编号。完简最多容字约45字(合文算一字),其中简15上端顶格书写,疑因脱文而后补写所致。其他简文均书于首尾编绳内,首尾留白或如后世书籍的天头、地脚。简背下端有两组大致平行的划痕,第一组(简1~20)最后几支简划痕不连贯,或是因为抄手在抄写过程中产生错误又替换错简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连劭名 《文物春秋》2014,(1):10-13,46
1973年,河北省定州八角廊村西汉中山怀王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内容丰富,其中有《文子》,存简277杖,内容多与今本相同,但也有少量不见于今本的佚文。过去有人怀疑《文子》出于后人的伪托,这枇汉简的发现,证明《文子》是一部可信的古代典籍,是研究战国秦汉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释郭店简祭公之顾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在战国竹简中两次出现了《缁衣》。大家知道,《缁衣》是儒家重要作品,现存于《小戴礼记》,原亦见于《子思子》。这一发现在学术史研究上的重要,不难想见。首先发表《缁衣》简的,是香港的饶宗颐先生。他在1996年有《缁衣零简》一文,论述了一支残简,定为楚物。这支简只有11个字,但如饶先生所考,无疑属于《缁衣》。残简今在香港,估计还有同篇的简流散,有待公布。 1993年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缁衣》简,通篇完整,计简47支。与饶宗颐先生发表的简对比,略有异文,而引《诗》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20,(9)
正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辑有一篇拟名作《四时》的天文术数类文献,详细列举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星象和云、雨、风等物候,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天文星象和天文思想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其中包含的天文星象作初步介绍。本篇共43支简,三道编绳,正面简尾有编号。无篇题,内容基本完整,篇尾有篇章符号。本篇与同辑收入的《司岁》篇连续编号,为一整卷竹书。从形制上看,本卷竹书正面简尾的编号分两组,第一组为1~51,第二组为47~53;从  相似文献   

18.
<正>截止目前,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已经公布了三批竹简的释文,分别名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竹简[贰]》、《竹简[叁]》。①三批竹简中有大量户籍类简。释文公布后,陆续有学者就释文所反映的户籍和户的结构进行了讨论。本文拟对此做进一步的解析。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6,(12)
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竹简约5000支,从初步清理和保护情况看,竹简的内容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六博棋谱》等文献,其中,《论语·知道》篇,很可能属于《论语》的《齐论》版本[1]。简报公布的图片为同一支简的正、反面(图一)。一般情况下,竹简上的文字多书于一面,此简正、反两面均书文字,当为此篇竹书的篇首简。西汉时期,《论语》分为《鲁论》、《齐论》、《古论》三个版本。关于《齐论语》与《论语》其他版  相似文献   

20.
上博简《颜渊问于孔子》为最新的颜渊文献,使"颜氏之儒"重见天日。经过考察竹简形制,认为简文应现存316字。对简文30余字重新释读。该篇简文的文献价值在于:保存了"颜氏之儒"的文献原貌;是早期儒家思想在战国楚地传播的实证;重现了战国楚地书法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