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紫阳书院在全国有好多处,也可以说到处都有,就其所在地域排名,一般依次为徽州、苏州、杭州,漳州、汉口。有一种说法,最为著名者,为杭州、苏州、徽州三地。前一个排名汉口屈居末位,后一个排名汉口无名。汉口紫阳书院始建时间肯定不是最早,根据《汉口紫阳书院志略》文献记载,汉口紫阳书院肯定规模最为宏大,建筑最为壮观,功能最为完备。汉口紫阳书院缘起清康熙年间,汉口的商业社会,已经繁荣到华夏之冠。与此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各个  相似文献   

2.
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清代商人书院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 ,徽商不仅致力于徽州本土的文教事业 ,还纷纷在侨寓之地创办书院 ,以为相从旅邸的子孙就学成名计 ,而汉口紫阳书院则是其中的典型 ,汉口紫阳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和徽商“贾而好儒”的产物。从汉口紫阳书院的创建、功能及经费的经营中可以窥探明清商人书院与传统书院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紫阳”为宋儒朱熹之别号,南宋以来,随着朱子之学在中国社会影响的日渐扩大,以“紫阳书院”命名的书院几乎遍涉全国各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创建于湖北汉口的紫阳书院(又名新安书院,位于今武汉市硚口区新  相似文献   

4.
草堂山之名首见朱熹好友梁克家《三山志》中,宋明以及清康熙方志的记载都否定草堂山与朱子有关。现存乾隆、嘉庆二碑揭示:草堂山的遗址不是紫阳书院遗址,而是韶溪书院遗址。崇祯"紫阳朱先生书院"碑与乾隆《福清县志》相关记载均属民间传说的产物,不可采信。据唐萧项诗、宋《莆阳比事》与康熙《闽粤巡海纪略》等记载,结合实地考察,认定草堂山在唐末为翁承赞兄弟读书的漆林书堂,后毁。大致在朱熹去世后的南宋末,宋儒黄伯谷在书堂旧址创"韶溪书院"。  相似文献   

5.
正休宁绝对是个不可小看的地方。汉口紫阳书院有块题匾"洙泗薪传",落款是:乾隆乙未季秋月赐进士及第敕授承德郎翰林院修撰充四库全书纂修加一级休宁后学吴锡龄敬题。这位被乾隆皇帝称之为过目不忘的才子,可惜做翰林只一年,旧病复发不治。乾隆叹道:"可惜徽州吴才子。"吴与无为谐音。休宁人,在汉口徽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就在汉士商数额而言,休宁次于歙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苏州紫阳书院,从康熙末到嘉庆中,经历了由讲求心性到稽古考文的变迁。本文通过书院沿革及其与钱大昕关系的梳理,旨在说明书院教育之与学术变迁,固然植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进,而杰出学人的学术实践,也与之大有关联,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档案馆藏有两本英国传教士写的英文书,一本名为《The Sons Of Han》,译为《汉人》,作者是伯纳德·阿帕德(Bernard Upward),1908年出版;另一本是《In The Valley Of Yangtze》,译为《长江两岸》,作者是福斯特女士(Mrs.Foster),1899年出版。两书中各有一章是作者对汉口教会学校的描述,书中提到的教会学校有由英国传教士兴建的武昌博文书院、汉口博学书院,以及位于花楼街的男子医院附属医学院等。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香港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的文章,里面居然提到久已销声匿迹的武汉诗人周弃子。文中对周推崇备至,说他和高阳是“求之当世,何可多得”的“一代才人”。阅后不禁勾起了我对周弃子当年在汉口写作《紫阳桥曲》一诗而风靡一时的往事回忆。 30年代初,周弃子在武汉市已是颇有名气的诗人。我虽未曾与他谋面,但常在报刊上读到他的作品,久已心仪其人。他所作的旧体诗清新俊逸,读之韵味隽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1934年间,他的一首长歌行《紫阳桥曲》在报端发表,愈加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众口传诵,在江…  相似文献   

9.
正紫阳书院设有报功祠。顾名思义,报功祠是纪念有功于书院的先贤。不过,这里供奉的先贤,清一色是谢世的官员。职务排列,成双成对:两中丞,两观察,两太守。六位。如今办大事,都要有领导支持,没有领导支持办不成。其实帝王时代也一样。徽州人大老远跑到湖北来,跑到汉口来,总得找靠山。没有靠山,生意做不大,做大了也保不住。靠山首先在同里中找,拉老乡关系,这个关系最可靠也最容易拉上。做官的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书院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书院.充分显示出书院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教育需求的特点。岳麓、石鼓书院,为湖湘文化的重镇,曾经主导湖湘文化的发展方向。白鹿洞书院,曾经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与学术中心。东林书院因承接程朱之学而有“洛闽中枢”而闻名天下。安定书院所祀胡瑗先生,开宋代理学之先声。鹅湖书院因阐扬理学之功而获得清康熙帝手书“穷理居敬”之匾。浙江书院推进了江浙地区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其著名者有万松书院、紫阳书院、五峰书院。以广雅书院、东坡书院、陈氏书院为代表的岭南书院,对于清末当地世风的改变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熹著名哲理诗《观书有感》有“半亩方塘一鉴开”之句。这“半亩方塘”在哪里?众说不一。或说在尤溪南溪书院,或说在建阳文公故居.或说在武夷山五夫紫阳楼。本文拟就《观书有感》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诗中“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所指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汉口竹枝词》173首,是1915年旅居汉口的广东番禺人罗汉(维翰)应江汉采风社之征而作,刊载在当年的《汉口中西报》(发行量在全国报业中居第六位)上。这些竹枝词,“对辛亥革命前后汉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逐一刻画,好像是清末民初汉口的一部百科全书,为后世研究汉口者留下了可贵的史料。”(徐明庭先生语)  相似文献   

13.
历来研究民国史和日汪史的人,都认为汪精卫是从不写日记的,更不见有遗嘱的记载。但1964年在香港出现了汪的遗嘱《最后之心情》;1987年又在上海发现汪的《日记》。相信者谈其有,不信者道其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日记》的发现 1987年11月12日,民革成员朱景正、方铿夫妇,将汪精卫的《日记》捐献给上海市档案馆。朱、方为解放军军事医学院和上海徐汇区百货公司的退休职工。他们的举动,受到了上海市档案  相似文献   

14.
《武汉文史资料》1989年第四辑《汉口忆旧》曾发表过徐明庭、裕和两同志撰写的《六渡桥究竟在哪里?》一文,对六渡桥的桥名和地址作了一些考证和论述,兹根据有关史料和个人所了解的情况对此作进一步探讨.一、桥名“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这首“汉口竹枝词”,为清嘉庆道光年间范锴《汉口丛谈》载入.作者是范锴的儿子范涛.《汉口丛谈》一书问世于清道光二年即1822年,书内对当时汉口“坊市街衢”,“大略纪之”.关于玉带河,书上说:“河上木桥横跨,或相距里许,或半里许,在在有之.”书内所列桥名,多达30,其中的六度桥,竟被骚人墨客写入诗中,可见六度桥在170多年前已很有名.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译员汪振声颇有时誉,但其生平资料缺乏,仅散见于《西征日记》等个别文献。根据《西征日记》梳理其生平主要事迹,可推考其生年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左右。汪振声主要参与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后期《公法总论》《营工要览》《铸金论略》《农学津梁》等西学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其参与翻译西方科技书籍19种,影响较为广泛。在梳理和考察其事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晚晴簃诗汇》收录《新疆纪事》诗二首作者误为陇西刘炳青,实际应为汪振声。  相似文献   

16.
正浙江书院始建于唐代,约有5所。宋元时期,达156所,著名的有金华丽泽书院、慈溪慈湖书院、杭州西湖书院、婺州正学书院等。明代浙江书院有170余所,其中较著名的有杭州万松书院、绍兴甬上证人书院、余姚姚江书院等。清代浙江书院更多达400余所,著名的有杭州崇文书院、紫阳书院、求是书院、诂经精舍等。浙江书院对浙江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曾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著名学者吕祖谦、陈亮、叶  相似文献   

17.
经查多个版本的《靖州志》及《鹤山集》所载《靖州鹤山书院记》,文尾均缺少撰文时间之落款,独明抄本洪武《靖州志》中所载文尾署有“宝庆二年秋八月戊申临邛魏了翁记”15字,为考证书院落成时间提供了重要证据。清末民初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以为书院建成于绍定元年,而彭东焕《魏了翁年谱》则认为当在宝庆三年三月之前,但没有更具体的时间。明抄本《靖州志》的这一文献记载能够证明书院建成时间在宝庆二年秋八月,或此前不久,魏了翁到达靖州贬所半年左右书院即已建成。  相似文献   

18.
在白鹿洞书院前的贯道溪两岸,现尚存摩崖题刻50余方。其中宋代9方,明代14方,清代9方,时代不明的18方。还有少数字迹不清无法辨识的题刻。一、朱熹题刻南宋朱善的题刻尚存5方,即“枕流”、“漱石”①、钓台”②、“敕白鹿洞书院”③、“白鹿洞”。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别号晦庵、晦翁,紫阳。江西婺源人,定居福建建阳。淳熙六年(1179年)知南康军(治今星子),重建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对振兴白鹿洞书院有重大贡献。据清康熙五十七年毛德传《白鹿洞书院志》载:“隔溪水,截石亘,相切有声,石刻文公(即朱高)‘漱…  相似文献   

19.
鹅湖书院     
位于江西省铅山县的鹅湖书院是我国古代名的书院之一,自南宋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了,它曾被称为天下名书院,明景泰五年(1454)大理寺正卿李奎写的《重建鹅湖书院记》,高度评价了鹅湖书院在中国化教育史上的地位。“大江以西古称献之邦,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称天下。”  相似文献   

20.
明刊《新安忠烈庙神纪实》是目前记录宋元时期徽州汪王信仰的最完整史料,也是后人藉以了解宋元徽州历史的重要资料。该书以南宋徽州文献《汪王事实》为祖本,经历了南宋乾道五年、咸淳七年和元代泰定时期的三次编纂,主要的编纂人分别为南宋徽州知州郏升卿、徽州学录胡立忠以及元代紫阳书院山长张炳。该书在宋元明时代的编纂与刊刻过程,体现了地方政府与地方人物之间的密切互动,虽然士商群体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但行政守宰的作用也颇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