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当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就会想起一件往事——1960年5月,我在经历了10年的戎马生涯后,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秘书科工作。那正是一个大饥荒的年代,整个社会的话题似乎都集中在"吃"上,人人都在想方设法搞吃的,红薯、藕、南瓜、萝卜这些平常人们看不上眼的杂粮、蔬菜,此时都成了抢手货,成了许多人家里的主粮。在教育界,许多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有的还患上了肝炎、浮肿、妇科病,还不时传来某某学校  相似文献   

2.
红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华明夫红薯,是人类最早种植的作物之一。在中国许多地方都盛产红薯,有的地方,红薯几乎成了人们的主食。现时中国红薯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它的祖籍并非中国,而是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红薯被带到欧洲。1...  相似文献   

3.
在大多数人都受金钱和欲望驱使,被物质享受和所谓都市繁华生活困扰时,她却带着幼女避往山林深处,四年义务教育山里孩子,生活艰苦到甚至要种菜给自己吃  相似文献   

4.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1934年,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留下陈毅等人继续坚持赣南游击战,条件异常艰苦。 吃什么?吃在山里。吃野菜,吃竹笋,吃梅,吃蛇……靠山吃山,不仅可以采野果,还可以打野猪,打山鸡,挖马蜂窝。大蜂窝里,蜂蛹多得很,用竹蔑背篼护着脸,把蜂窝一烧,  相似文献   

5.
喻朝璧 《文史天地》2003,(8):34-34,31
冷板凳与菜根香在浙大学人的记忆中,抗战期间的湄潭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好地方。然而这里毕竟地处边陲,又值战争年代,对来自杭城的学者们来说,生活和工作无疑是十分清苦的。苏步青先生拖家带口来到湄潭,住在城南一座名朝贺寺的破庙中。由于战时物价飞涨,那点微薄的薪资实难以维持八口之家。只好时常买一些地瓜(红薯)掺着吃。苏先生还在庙旁开了一块地栽种蔬菜,以弥补菜金的短缺。苏先生还为此作诗一首:半亩向阳地,全家仰菜根。曲渠疏雨水,密栅远鸡豚。丰歉谁能补,辛勤共尔沦。隐居哪可及,担月过黄昏。整首诗字里行间既反映了苏老不畏艰苦的坚强…  相似文献   

6.
我在晋绥边区“四校”的后“三校”中,连续学习了三年半。在这三年半中,吃黑豆,穿单衣,露天上课,背粮背炭,打柴拾粪,阎家堡整风,乔家沟种地,岢岚山开荒,碧村纺线线,实验区当教员,样样都参加了,没一样脱过空。对于这些艰苦生活、学习、战斗、工作的环境,可以说所有在校的师生,是都经受过的。我着重对碧村小学实验教学的情况,作以下片断的回顾: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曾经产生过一个疑问:长征那么艰苦,红军为什么没有被拖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当时在西安的张学良曾产生了一个疑问:长征这么艰苦,爬雪山,过草地,饥无食,寒无衣,任什么军队都会拖垮了,为什么红军没有垮,战斗力仍那么强,东北军几次进攻都吃了败仗?后来他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开始了接触,对红军逐步有所了解。这支队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不烂,拖不垮,坚韧不拔,英勇无敌,是它的性质决定的。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拥戴自己的军队。有关长征的历史档案材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给养、补给十分困难,极易发生侵犯群…  相似文献   

8.
赖晨 《文史月刊》2014,(7):44-44
1941年,陈寅恪从昆明西南联大赴英国讲学,途中滞留香港。12月8日,日军攻陷香港。香港变成一座死城,学校关门,粮库封锁,钱粮来源断绝,陈家仅靠一点存粮维持生命。孩子们吃到红薯根、树皮,竟然觉得味美无比。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一家几个月吃不到肉,得一个鸭蛋5人分吃——即陈寅恪、唐夫妇和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分食,视为奇珍异宝。日伪想利用陈寅恪的声望为自己服务。  相似文献   

9.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1934年,中央苏区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留下陈毅等人继续坚持赣南游击战,条件异常艰苦。吃什么?吃在山里。吃野菜,吃竹笋,吃梅, 吃蛇……靠山吃山,不仅可以采野果,还可以打野猪,打山鸡,挖马蜂窝。大蜂窝里,蜂蛹多得很, 用竹蔑背篼护着头脸,把蜂窝一烧,马蜂飞走,把幼虫挖出来,在锅里一炒,跟蚕蛹一样香脆,做汤吃,白得像牛奶。平日里缺粮断炊是常有的事,对这样的生活,陈毅不以为苦,特别作《赣南游击词》豪迈抒怀:  相似文献   

10.
正我叫康登勤,生于1935年2月,家在山东省金乡县化雨乡袁集村。1941年,我6岁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当时在我们山东老家有着闯关东的传统,当生活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亲邻们往往一起携家带口去东北谋生,闯关东虽然也很艰苦,大多都是干苦力活,但毕竟能吃上饭。在此之前,我们村里就有人到东北谋生,并在哈尔滨落下了脚。我的父亲康  相似文献   

11.
正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敌人在冀中进行"五一大扫荡"之后,又对冀西进行"扫荡"。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由于敌人不断"蚕食",根据地日益缩小,使我军的补给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时没有粮食吃,只能吃马料(黑豆)和野菜充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我们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2.
甘藷("薯"、"藷"均同),有很多异名,如红薯、红苕、山芋、白薯、地瓜、甜薯、番薯等,是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栽培面积很广。甘藷除了藷块供人食用、藷藤(茎、蔓)和叶子(嫩叶也可吃)是良好的饲料外,还是轻工业的一种原料,能制造淀粉、葡  相似文献   

13.
熬红薯糖     
<正>故乡人制作红薯糖的过程有个很接地气的叫法,名曰:熬红薯糖。一个“熬”字,就说明是个缓慢的过程,性子急的人是干不了这事的。红薯收获的季节,多在苦霜落下、薄冰初结的时候。红薯叶被寒冷蹂躏着,由墨绿开始变得深黑,甚至被西北风吹着,被太阳晒着,变得枯黑而脱离藤蔓。于是,生产队长开始吹哨子起红薯,这也是一年的农事中,最后一个被运回家能够填饱肚子的粮食了。  相似文献   

14.
有些老前辈曾这样对我说;“我们都老了!我们应该给后代留下些什么?金钱、财产?不是;名誉、地位?也不是.那么究竟留下些什么呢?要留给他们向往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的火炬和革命的传统.”我这个外国人,一个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工农革命队伍后,生活在点油灯,吃山药蛋、小米饭的山沟里的革命根据地,在那环境艰苦、物资器材奇缺的环境中,我是怎样才经受住了考验而对中国革命始终如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广西、福建、云南各地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也在其《农政全书》中最早称呼了"玉米"。虽然玉米和红薯至迟在  相似文献   

16.
只留一穗     
从前,阿佤人还晓不得种庄稼,也认不得挖陷井、设地弩捉野物,支活扣套野鸡,吃的是树皮根,山茅野菜,整天吃不饱肚子,三天两头就有饿死的人,日子过得很艰苦。有一天,老天爷变成个凡间的老倌,来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价值     
人的一生寿命各不相同。有的人生命十分短暂,也有人活得很长久,这些都不能证明他们真正的人生价值。俄国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种人只是虚度年华,另一种人却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前者认为:人生只是满足人的各种本能,如吃、睡、玩、乐等,后者却认为人生就是要建功立业,在艰苦的追求中享受成功和创造的快乐。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各自选择的生活兴趣不同。  相似文献   

18.
包紫云 《南京史志》2011,(11):18-19
今天,妈妈带我和弟弟回老家看望外婆。吃完午饭,我和弟弟都觉得十分无聊。哥哥便提议去烤红薯,我和弟弟都没有烤过红薯,觉得十分兴奋,便激动地点点头。我们先来到一片空地上。哥哥先帮我们挖了一个大坑,约有一个筷子的长度。我又找来砖块围成一个小炉,接下来就可以做主要工作了。我们先把红薯放在挖好的坑里,哥哥将旧报纸点燃放入坑中,然后,哥哥他  相似文献   

19.
煨红薯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母亲煨的两个红薯。我永远也忘不了上个世纪饥饿年代中那个很可怕的晚上。那时我只有7岁,对许多事都不太懂,不知道大人为什么要把我家从前住的几间瓦房拆掉, 搬到一个住了几十户人家的大屋场里的一间牛栏里面住?不知道大人为什么要把百年古树砍掉,烧成木炭炼什么钢铁?不  相似文献   

20.
正一瓶酱油和二两米稀饭1958年,我从农村来到武汉钢铁公司烧结厂当了一名工人,吃上了"皇粮"。当时,工厂还没建好,便集中学习,像练兵一样,由领导讲革命,技术人员讲生产知识,我也觉得幸福。1959年开工生产后,正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就艰苦极了。虽然,粮食定量没有减少,但每人每月只有三斤大米或白面,甚至都是杂粮,什么麦粉子、包谷、高粱、红苕干……有的还有这些东西的壳子。特别是再回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