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吹箫俑的箫管底端常会放置一个持箫底座,通过实验考古的方法可以验证持箫底座的功能。首先仿制出两种形制的包括泥质陶、夹砂陶、泥质釉陶、夹砂釉陶等4类持箫陶底座,由真人模拟演奏,运用数字测音仪对声音强度进行量化记录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不使用持箫底座,不同材质的持箫底座均具有改善演奏声音强度的作用,同时可提供一定的支撑,有助于缓解演奏者手臂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2.
2008年发掘凉城县蛮汗山南麓的水泉墓地,共清理战国中晚期墓葬27座。墓为土坑竖穴,墓向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种,少数有木质葬具,存在殉牲现象。随葬品有陶罐、短剑、鹤嘴斧、带钩、牌饰、扣饰、骨弓弭、各类珠饰等,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铁制品。据随葬品和殉牲等葬俗分析,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类墓葬存在明显差异,此现象与以往发掘的毛庆沟和饮牛沟墓地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韩宁 《文献》2005,(4):169-178
《乐府诗集》卷十六到卷二十列"鼓吹曲辞",在"鼓吹曲辞"部分郭茂倩对鼓吹作出了自己的概念判定,他的概念判定主要依据的前代文献是《宋书·乐志》.在"鼓吹曲辞"的题解中郭茂倩首先列出了《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的记载,然后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反驳,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鼓吹概念.郭茂倩对《宋书·乐志》的观点认同的是,鼓吹曲为军乐.对《宋书·乐志》的观点不认同之处有三:其一,《宋书·乐志》认为鼓吹和骑吹"二曲异也",郭茂倩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其二,《宋书·乐志》认为鼓吹之名始于魏晋,郭茂倩则言:"短箫铙歌,汉时已名鼓吹,不自魏、晋始也."其三,对短箫铙歌的认定,《宋书·乐志》言:"鼓吹,盖短箫铙哥."不是很确定.郭茂倩言:"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认为短箫铙歌只是鼓吹曲的另一种叫法,进而还得出了"黄门鼓吹、短箫铙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异尔"的结论.[1]郭茂倩在对《宋书·乐志》的驳论中确立了他的《乐府诗集》的"鼓吹"概念.  相似文献   

4.
被冠以江南特有器物,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的一对铜角状器,实际上与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的两两成对的铜三角形器,从类型、材质与功能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孙桂恩所推测的弓弭,而殷墟卜辞与后来的礼书又都称之为"捍",是射者的一种贴身佩具。墓葬之中,最早出现以"捍"敛葬的,属于殷墟IV期的商奄集团。沿着这条线索,可以发现商奄的这一风俗,被后来的越国贵族墓所接纳,越墓中所出现的以陶质或瓷质角形器敛葬的习俗,正是商奄以"捍"敛葬礼俗在越地的延续。通过对这一习俗在时间、空间上的梳理,我们看到商奄入越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5.
一弭叔簋隹(唯)五月初吉甲戌,王才(在)蒡(丰),各(格)于太室,即立(位)中廷.井叔内(入)右师察.王乎(呼)尹氏册命师察:易(锡)女(汝)赤舄攸勒用楚弭白(伯)师察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用乍(作)朕文且(祖)宝?(簋).弭叔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上弭叔簋近时出土于陕西蓝田县,今藏西安陕西省博物馆.据段绍嘉"蓝田出土弭叔等彝器简介"云:"1959年6月间,蓝田县城南约五华里寺坡村北沟道中,陆续发现一批西周青铜彝器,据初步了解共有十六件.计鬲六、?六、盨二(一残缺仅存破盖)、壶一、钟一.其中四鬲、四?、二盨、一壶......现存省博物馆.其余二鬲、二?,存蓝田县  相似文献   

6.
《逸周书·作雒》"内弭父兄"发生在周成王元年,清华简《皇门》召集人、召集对象、事件内容与之完全契合,可知该篇的撰作时间当在周公摄政之初。大门宗子的主体为姬姓贵族,周公号召他们"毋作祖考羞",为充分发挥训诰的效果,■门的地点不会离周人祭祀先祖的宗庙太远。三监之乱爆发,西周新生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周公发布《皇门》,对内弥合同姓宗族之间的矛盾;又发布《大诰》,对外巩固周人与友邦诸侯国的团结。他先是"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继而兴兵诛伐三叔及武庚。周公应对举措自内向外铺开,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睿智与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7.
殷墟花东H3卜辞中"迟弓、恒弓、疾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东>37版有"迟彝弓、恒弓、疾弓"三种不同的弓,它们分别相当于文献中的王、弧、唐、大、夹、庾之弓.它们使用于H3卜辞主人"子"在学射礼即将结束时.本文对"迟彝弓、恒弓、疾弓"三种不同弓的考证,不仅有助于深化H3卜辞研究,而且对商代、西周、春秋时期的射箭工具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郭倩 《丝绸之路》2011,(8):100-101
中国钢琴作品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作曲家把中国民族化风格融入钢琴作品之中,并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追求。本文以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为例,就民族化节奏以及对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九五四年六月间,江苏丹徙烟墩山西周墓中出土了一批铜器,此中以矢(?)最为著名,同坑出土的尚有"铜角状器"两件,铜鐏一件,附坑也出土"铜鐏"一件。"角状器"曾经有人研究过,但尚无结果,至于"铜鐏"则还未引起注意,我想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数年以前我即注意到与弓有关的出土文物,除了各种箭头以外,还没有发现过其他可以指出是弓上的附件或与弓有关的东西。但是西周时代因赐弓  相似文献   

10.
弓形器是商周时期用于挂缰的挂缰钩,有窄背和宽背两种。窄背类弓形器部分出自人骨腰部,在蒙古鹿石中相类的器物均挂于腰间并与弓及弓袋共出,因此其应挂在腰带上。车马坑中多放置宽背类弓形器并多置于车厢内,在鹿石中还见将辔系于车厢上的马车形象,因此一部分宽背类弓形器应绑缚在车厢前部用以挂辔。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79,(7)
太平天国革命前夜,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垂死的封建制度,对农民加强了暴力镇压和思想欺骗。在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的太平天国起义的广西潯州地区表现得非常突出。早在道光年间,潯州地区的地主阶级"习武备以御匪","联保甲以弭盗贼",订立安良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曾有“吹箫引凤”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有一位姓萧名史的青年,善吹箫作凤呜,秦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在萧史的亲自教授下,弄玉也很快学会了吹箫。有一天,正当他俩吹箫时,引来了一条龙和一只凤,于是两人乘龙凤(弄玉乘凤,萧史乘龙)飞升而去。这个神话在史书上有记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古时的箫与今天人们所见的箫是不同的。今天人们所称的箫是单管的洞箫,“横吹笛子竖吹箫”所指的笛和箫都是在单管  相似文献   

13.
正保甲乡约伏读圣祖仁皇帝上谕曰:"联保甲以弭盗贼。"世宗宪皇帝广训曰:"安民在于弭盗,摘发守御之法,必当先事而为之备,故缉捕有赏,疏纵有罚,讳盗有禁,违限有条。"而最善者,莫如保甲。十家为甲,十甲为保。甲有长,保有正,设立簿册,交察互警。此即井田守望之遗制,诚欲使四海九州,闾阎安堵,正本清源,实为周至矣。大哉圣训!昭如云汉,各郡邑乡族,俱宜恪遵,而谨守之者也。是以户籍门牌,随时查考,排邻编甲,互相防闲。  相似文献   

14.
容庚 《文物》1960,(Z1)
前读文物1960年第2期郭老"弭叔簋及訇簋考释"一文,颇有疑义;近复承段绍嘉同志以拓本寄赠,附函云"并盼示复"盛意可感,勉抒鄙见以答:弭叔簋甲子之甲,金文皆作十,此簋独作田,为他器所无.甲骨文上甲之甲作田,金文?作父甲鼎、甲鼎、兮甲盘之甲皆作田,尽属人名,与甲子之甲不同.故知此器乃属西周晚期,开混合使用之始,甲字是由此转变而来的.莽字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收入附录( -),说:"窃疑古镐京字必非从金从高之字.许氏说'镐温器也,从金高声.武王所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字亦如此'.丰多丰草,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以热察绥地区为代表的清代漠南蒙古耕地统计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受到土地产权制度的影响,当地的耕地统计是一种制度性的不完全统计。由于政区建置时间较晚,本地土地数字较少受到"原额"的束缚,亩制也相对简单。大部分地区在较长时间内使用的是240弓的标准清亩,部分地区在清末使用360弓大亩。当地的耕地数字不仅是征税的依据,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的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6.
"弓"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兵器和捕猎用具,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弓由弓身和弓弦组成,通过利用弓身的弹性势能带动弓弦将箭支推出去杀伤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因为制弓植物材料的可获得性以及不同民族制弓技艺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其制弓选材也各不相同.文章梳理了中国历代制弓植物材料的来源、种...  相似文献   

17.
1984年9月,我们在河南省新安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石井乡下石井小学(原为观音堂)教室内墙壁上发现镶嵌一通嘉庆十一年(1806年)《遵示禁赌弭盗碑记》,该碑高1.45、宽0.60米,楷书15行,满行38字。这通碑记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禁赌;二是弭盗。该碑的内容就是当时的乡规民约,在今天看来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现将碑文抄录加标点于后,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腹弓发明之后,古希腊人挖掘腹弓机械结构的潜力,通过引入加力机械装置发展出更为强大的弩炮类远程武器。弩炮的尺寸各异,功能亦各不相同。古希腊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穷尽了弓体构造的潜力,将弓体类弩炮的发展推向尾声。弓体类弩炮机械架构发展为之后更强大机械武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月9日,张一弓病逝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又一位故交走了,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多好的一位作家啊!张一弓曾对我说:"我替李铜钟辩护,你替我辩护!这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国家大事。"不错,他写的是国家大事、历史事件,活生生的醒世恒言。张一弓死了,李铜钟活着。一、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正>一、弓形器的分布在商周时期的墓葬和车马坑中,常出土形状像弓的青铜器,俗称其为"弓形器"。其器身作扁长条形,中部稍宽且微微拱起,有的底部有凹槽。两端有对称的曲臂,臂端多铸成带孔的铃,也有作成马头形、蛇头型或球形的,长度在20到50厘米。弓形器主要见于南西伯利亚和我国中原及邻近地区。中原及邻近地区的分布范围西达甘肃灵台、陕西宝鸡,东抵山东青州,滕州,北至北京昌平、河北卢龙、滦县,向南到河南南阳、安徽颍上,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