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首步摇冠     
《收藏家》2019,(4)
<正>长19.5、宽14.5厘米,重91.6克内蒙古博物院藏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窖藏,年代为西晋。步摇冠兴起于汉代,晋代以后在慕容鲜卑中盛行。该步摇冠是头部的装饰品,外形似鹿首。鹿首刻画出了五官,鹿角由主根向上分支,每个枝梢上都挂有一片桃形金叶。  相似文献   

2.
林仕谋 《文史天地》2007,(12):49-51
现在常出现一些以古代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影视剧,由于年代久远,其中许多封建官吏的穿戴花花绿绿,五花八门,使人目不暇接,却令人不知所以然。不过尽管形形色色,千奇百怪,还是有一定规则和变化规律的。  相似文献   

3.
冠饰,是图腾的产物,古代阐释美感起源时说“美”字是“羊人为美”,意为古人巫舞中以羊头为顶饰的会意表述。这种观点颇为深刻。因为就人类历史而言,动植物头饰恰是帽子的起源及冠饰的最初形态,且赋予它以图腾的外形和内蕴。如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所说的:“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都源于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21,(4)
正旅顺博物馆收藏完颜娄室墓出土文物12件,包括荷叶形石饰1对、荷叶形石带具1对、白玉狮形佩饰1件、银镊子1件、银网冠1件、玉柄铁刀3件、透雕白玉荷花冠饰1对。其中冠饰有银网冠1件、透雕白玉荷花冠饰1对。另外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出版的《旅顺博物馆陈列品图录》中亦收录完颜娄室墓出土冠饰:花形金冠饰1件及鎏金巾环3件,这几件冠饰可以对研究金早期高级贵族墓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故在此一并做以探讨。一、完颜娄室及完颜娄室墓出土文物概况若要弄明白墓中出土文物,首先要了解完颜娄室的身份地位。完颜娄室(1078?1130)是女真族著名将领,开国元勋,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相似文献   

5.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唐代以前有关命妇礼冠的记载,缺少足够的完整文物与图像资料。不过,类似文物的出土与发现,最近几年开始增多,尤其隋炀帝萧皇后冠的完整出土与修复、复原,为人们提供了又一例隋唐命妇冠饰实证。对照研究历史文献与包括此冠在内的出土实物,可对隋唐时代命妇冠饰历史发展源流,作出更为具体的考证,如传世文献中语焉不详的宝钿、花树、蔽髻等究竟外形如何,博鬓、钿钗等的发展演变,并可对萧后冠饰本身的主要构件定名、形态及组合方式作进一步推测。  相似文献   

6.
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研究清代点翠首饰的材质与工艺,本研究以陕西旬邑县唐家大院清中晚期双龙五凤点翠冠饰为研究对象,通过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点翠冠饰的显微形貌、X射线能谱仪分析点翠冠饰制作材料的化学成分、傅里叶显微红外光谱仪分析点翠中使用胶黏剂的种类。研究表明,点翠冠饰的胎体以金属和木质为主,辅以花丝、捻金线、鎏金等细金工艺制作而成,使用动物胶将翠羽黏接在胎体上,点翠所用的翠羽主要是蓝色的羽枝。双龙五凤点翠冠饰的材料较少使用黄金等贵金属,而是以纯铜、纯银或铜银合金为基体、表面鎏金的金属材料或者木质材料制作,充分节省了冠饰制作的成本并减轻了重量。研究成果为传统点翠工艺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对点翠工艺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人对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的考察中,发现几个洞窟内的胁侍菩萨或交脚、半跏思惟菩萨的宝冠上装饰有仰月,这是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冠饰,在5世纪时影响到了中国的佛教造像.麦积山的这种冠饰可能受到云冈石窟反传的影响,不是直接来自于西域或中亚.本文即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展开,对这一冠饰的演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9.
论甘肃礼县出土的秦金箔饰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甲戌暮春,接受克里斯狄安·戴迪先生(Christan Deydier)邀请,赴法国、比利时作短期访问。其问,戴迪先生出示了新近收藏的一批秦人金箔饰片,形制奇特,数量众多,制作精美,前所未闻,实属罕见文物。尤其是这批文物关涉到秦人早期历史,在秦史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故不揣简  相似文献   

10.
2001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咸阳国际机场西安住宅楼楼基进行了文物勘探与考古发掘,清理了众多的井、窖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其中的两个井内发现了国内至今罕见的镶嵌刻纹骨饰片。  相似文献   

11.
12.
科左后旗毛力吐发现鲜卑金凤鸟冠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8年秋,在科左后旗哈拉乌苏毛力吐嘎查发现了一处鲜卑墓葬群,墓中出土文物随即散失或毁坏。一年后,我们前往调查征集文物时,只辗转征集到金凤鸟1件、陶壶2件。科左后旗地处科尔沁沙地的东南边缘,哈拉乌苏毛力吐嘎查则位于科左后旗所在地的西北21公里处。这里地表沙化严重,是典型的流动沙丘地带。因大风刮走地表流沙而先后暴露出的两处鲜卑墓葬,均分布在厚厚  相似文献   

13.
14.
目前国内出土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明代彩色宝石文物,但绝大多数彩色宝石并不产自中国。为探讨播州杨氏墓出土的七凤三龙金冠上镶嵌的蓝宝石的矿料来源,本研究采用微量元素与内部包裹体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发现样品的Fe、Ga含量较低、Mg含量较高以及Ga/Mg比值较低,以此得出样品为变质成因的蓝宝石,排除其产自岩浆成因矿床。观察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并与不同变质成因蓝宝石产地样品的内部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样品内部包裹体特征更类似于缅甸、马达加斯加蓝宝石。最后结合不同地区蓝宝石矿床发现、开采历史记载,综合研究分析得出,该件蓝宝石文物的矿料最可能来自于缅甸矿区。此项研究可为探索我国古代以蓝宝石为代表的彩色宝石类文物的产地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发掘的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出土了一具精美的镶玉漆棺。镶玉漆棺出土时已完全残散,根据复原研究修复后为通体镶贴碧玉片版。笔者认为这样复原是不切实际的,本文通过对镶玉漆棺出土状况、构件以及与近年来发现的汉代同类葬具形制、构造、功能、性质等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楚王陵镶玉漆棺上的碧玉片应为棺体的内饰。  相似文献   

16.
马腾 《东方收藏》2020,(1):38-40
中华民族对蝉的认识和喜爱由来已久,这从目前出土的文物,特别是玉器和青铜器上的蝉纹和蝉饰就可见一斑: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红山文化遗址就出土过几件造型抽象、线条简单的玉蝉。商周以来,青铜器成为重要的礼器和日常使用器具,蝉纹即是器物上雕刻的各色图纹中较为常见的装饰之一。汉代是中国玉雕艺术的极盛时代,玉蝉出土数量众多,雕琢工艺较前代更为精巧,主要特征是线条简单,棱角分明,刀刀见锋,有"汉八刀"之称。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新中国建立后大量青铜器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内涵。这些青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古代的造型装饰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云南青铜器的装饰艺术,内容丰富多采,题材十分广泛,举凡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产劳动、贸易交换、战争、祭把、宴享等,这些丰富的题材内容,为我们了解西南地区古代民族的社会、历史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云南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中,动物题材的广泛运用是其一个突出特点,而动物装饰中,牛又是最被重视的,因为它不仅…  相似文献   

18.
19.
出土于湖北当阳赵巷M12和曹家岗M5春秋晚期楚墓的金属饰片部分外包有带纹饰的金箔,该批饰片数量较大,类型丰富,材质多样,制作精良,在楚墓所出类似文物中规格较高。为对金箔的元素含量、厚度、颜色、光泽度、纹饰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分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维视频显微镜、色差仪、光泽度仪以及气质联用色谱等分析手段对194片金箔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表明,这批楚墓金箔为金银合金,Au含量为82%~95%,Ag为5%~18%,厚度7~35μm,与先秦时期其他墓葬出土的金箔、金片相比,其厚度最薄,金含量相对较高,金箔表面更光亮,打磨抛光较为明显,纹饰种类更为丰富,纹饰刻划更加细腻、繁缛。显然,其制作工艺达到较高的水准。同时,对该批金箔的冶炼技术和制作工艺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可为了解中国传统金箔和纹饰制作工艺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鎏金铜饰片上的禽鸟以往多被认为是"海东青"的形象, 本文通过与出土辽代石棺上四神题材图案的比较,认为铜饰片上所表现的应是四神中的朱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