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帖孽缘     
王羲之的书法,本来就为古今之冠,《兰亭集序》又是他的春风得意之作,自然是传世之宝,仅文章中20处“之”字,就游走自在,各具风采,使人为之倾倒。上至位尊至极的皇帝,下到不问俗事的道士,都在谋取书圣的真迹,可见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难怪唐太宗费尽心机也要占为自有。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和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撰写1650周年。《兰亭序》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今流传的是唐代及其后的临摹本,真迹何在?迄今还是个谜;而在1965年由郭沫若著文引发的《兰亭序》真伪之辩,由于毛泽东的关注和干预,更是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3.
玉波池     
王羲之是东晋一位大书法家,他曾当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后人称王羲之为草圣,又称书圣。王羲之生性平易近人,有许多穷朋友,王皮匠就是其中的一位。王羲之经常到王皮匠的鞋店来玩。有一天。王羲之和王皮匠正在喝茶闲谈,王皮匠对王羲之说:“右军,我们相处已三十多年,你已年近花甲,你不写几个字给我留个纪念吗?”王羲之莞尔一笑,频频点头说:“可以,可以,但不知写点什么给你?”“随你的便,你写什么,我就要什么。”王皮匠满不在乎地说。“好说。拿纸拿笔墨来!”  相似文献   

4.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羲之报”——唐摹东晋王羲之草书《寒切帖》此帖纵25.6厘米,横21.5厘米,纸本,计51字(重文一处)。后有明董其昌跋: “右军真迹世不多,唯吾乡陆文裕公家《半月帖》,吴门王恪家《此事帖》与此三耳,所谓山阴衣钵,非具眼者不可与传  相似文献   

5.
癸未仲春,“上博”(上海博物馆)圆梦。流散海外逾半世纪、保存东晋“书圣”王羲之等“下真迹一等”书翰从帖始祖——北宋祖版《淳化阁帖》最善本奉安回归。国人闻讯,无不为之雀跃振奋。因斯帖系当年自上海“下‘海’”流失域外,故今得璧还,堪称适得其所,真正“海”归。而欣赏剧迹重宝,品鉴藏家钤印,探究递藏源流,不难发现历史上《淳化阁帖》最善本其突迭下申江,为在沪大书法家、大鉴藏家或寓目或珍藏或挟宝浮海,最终被“众里寻  相似文献   

6.
一、乾陵地宫臆测 千百年来,梁山主峰下面的乾陵地宫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谜。它究竟是何形制,有多么大小?它究竟埋有多少宝藏,藏在何处?这都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五代史·温韬传》载:“至乾陵,风雨大作,未竟”。言温韬盗墓未成。野史有黄巢起义失败,箭射乾陵,使地为壑之说。民间更有许多“乾陵的钥匙”、 “喇嘛盗宝”等传说故事,生动离奇,颇具想象力。但是地下宫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至今不得而知。一代学者郭沫若,也因未见“幽宫重启”而成终生憾事。至于墓内宝藏,或说有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或说墓内金壁辉煌,雕龙画凤,奇珍异宝,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真迹殉葬昭陵,传世多为摹本和刻本。在古代没有影印技术的情况下,复制的方法唐代是响搦,即双勾填墨,是为摹本。这种方法优点是比较接近原帖,但技术要求严格,特别是费时费工,一次只能复制一件。因此宋代以来渐被  相似文献   

8.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27页插图“王羲之手迹”是从《宋拓王羲之十七帖》临摹本中节选的五行草书。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羲之生卒年代,一说为公元321—379年;一说为公元为303—361年。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当时人称他写的字“江左中朝莫有及者”。后来梁武帝在《评书》中赞美说:“王右军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这个评语,为历代书法家所赞同。《晋书·王羲之传》说他为人“以骨鲠称”,字随人性,书如其人,骨鲠的性格,雄强的字势,常属自然。据记载,王羲之十一岁时,遭逢国破家亡之难,随父兄南渡。后来他不满东晋偏安局面,常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6,(3)
正参观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人们往往都喜欢先鉴赏一下王羲之的书法珍品——东晋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唐摹本)。这是为什么呢?其一,因为经过一千六百年的沧海桑田,能流传下来的已是寥若晨星,存世的墨迹大多为唐人钩摹之本,因唐距晋代相近,又钩摹逼真,故仍被视为"下真迹一等"的稀世之宝;其二,因为这件国宝级的书法珍品之所以能免遭湮没,重见天日,回到国家怀抱,其中还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上海博物馆珍藏、展出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上虞帖》(唐摹本)~①,  相似文献   

10.
2010年6月份以来,4.3亿元天价的黄庭坚《砥柱铭》,因其中的“礼”、“祝”二字,把“示”字旁书写成“衣”字旁(多了一点),更因黄庭坚的传世书法真迹中没有一例这样的写法,此两字遂成为《砥柱铭》假冒黄庭坚书法真迹的重要证据之  相似文献   

11.
兰亭绝唱     
明星的出现,正式宣告“好戏”开场,这明星,便是王羲之,王羲之唱的“戏”,名曰“‘兰亭’悠‘歌’”。  相似文献   

12.
大玩儿家     
邓丁三 《收藏家》2013,(12):J0014-J0029
很早以前,艺术品收藏就成了封建皇室、贵族的专享。从清宫《造办处陈设档》、《石渠宝笈》中数不尽数的奇珍异宝,上溯到宋《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从唐太宗穷敛天下王羲之真迹上溯到秦始皇终于追寻到价值连城的随侯珠、和氏璧。  相似文献   

13.
陶喻之 《收藏家》2003,(12):8-14
癸未仲春,“上博”(上海博物馆)圆梦。流散海外逾半世纪、保存东晋“书圣”王羲之等“下真迹一等”书翰从帖始祖——北宋祖版《淳化阁帖》最善本奉安回归。国人闻讯,无不为之雀跃振奋。因斯帖系当年自上海“下”“海”流失域外,故今得璧还,堪称适得其所,真正“海”归。而欣赏剧迹重宝,品鉴藏家钤印,探究递藏源流,不难发现历史上《淳化阁帖》最善本其实迭下申江,为在沪大书法家、大鉴藏家或寓目或珍藏或挟宝浮海,最终被“众里寻‘她’千百度”的“上博人”斥巨资白海外征集。归去来兮,据此足见宝帖跟上海有缘;而那些藏印见诸《淳化阁帖》最善本间海上大鉴藏家们的百年鉴藏经历愈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书法界总习惯把王羲之奉为“书圣”。其实,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的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王羲之。他不但是中国的书史之祖,更是“楷书”的创始人。若论辈分,王羲之的书法学自于卫夫人,而卫夫人则学自于钟繇,如此算来,王羲之应是钟繇的徒孙。由此,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从山东迁居到浙江绍兴安家,恰好赶上过春节,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纷纷跑来贺喜。乔迁之喜加上新春之乐,王羲之可高兴啦,不觉挥笔写了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写好后,王羲之叫儿子贴在大门上。门联刚一贴出,就招来了大群的人,团团围住家门,个个口称绝迹。晚上,一个仰慕王羲之大名的青年悄悄来到王家门口,口中念着:“慕名揭联不算偷!”便把门联揭走了。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2010,(5):32-33
王羲之的独笔"鹅"字碑 嵌在三圣殿东首莲船室壁上,高2.41米,宽1.42米。右下方有天台书法家曹抡选(寿人)咸丰九年(1859)所写跋,称在华顶山右军圣地发现东晋书圣王羲之半块真迹,经过七年摹写,补为全壁,移刻于此。你能否区别出来哪半边是"原装"的?  相似文献   

17.
史树青 《收藏家》2002,(3):19-21
我国历史上的公家收藏和民间收藏,都是对祖国文明载体的积累和保护,并进行科学研究,总结发展的历史轨迹,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至于藏品的出版和展览,则是普及文化知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收藏者应尽的社会责任。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唐宋时期民间收藏风气甚盛。贞观六年(632年)太宗下令广收图籍,当时除来自前朝的遗物之外,民间献书尤多,仅钟繇、王羲之等法书,内府收藏达一千五百一十卷。虞世南、褚遂良鉴定,并对王羲之真迹进行摹  相似文献   

18.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世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而赵孟的《定武兰亭十二跋》与《兰亭序》绝相似 ,自唐宋以后 ,载誉五百余年 ,至今不替。但 ,不幸的是 ,《定武兰亭十二跋》纸本真迹 ,已于清乾隆年间 ,在内府几毁於火。经英和在灰烬中拣出残存三小片 ,十六残行 ,六十余字 ,后流落到异邦日本 ,世人长期以来不能窥其全貌而为憾事。然而 ,惊喜的是 ,赵孟手书《临兰亭序》及《定武兰亭十二跋》全文铜简 ,最近在河南省浚县面世。消息传开 ,在文学界、文物考古界引起极大轰动 ,一些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一争先睹为快。世人皆知 ,赵孟 (12 5 4…  相似文献   

19.
黄鼎 《收藏家》2000,(7):52-55
不可否认,书画作品的造假技术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倒是作为社会有生鉴定力量这一方的整体实力不但毫无增强而且事实上已形成“颓势”。这就难免如今的社会业已出现真迹难觅、赝品充斥、专家屡屡走眼的不正常局面。话说至此,让我们还是先把本文标题中的二个专业术语作个概要的说明。“高仿”,是最近书画鉴藏界在面临新形势时派生出的新名词,意即书画赝品的制作水准很高,一眼望去同原作者的真迹非常接近,难于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博物馆藏《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辽博本”)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是仇英真迹,其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张本”)为蓝本,用青绿设色的方式刻画了明代江南城市的别样风致。然通过对辽博本进行细致观察、考鉴即可发现,其空间、笔墨,乃至样式、风格,都与“位置古雅,设色妍丽”[1]的仇英临古真迹有极大差距。本文就综合图像分析和形式分析两大方法,通过阐释辽博本的绘画时空、样式塑造、笔墨风格以及画家境遇等要素,证明其虽为明代绘画作品,但并非仇英真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