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慧琴 《沧桑》2010,(2):241-243
初读20世纪游记散文,似乎多为山水多为情趣,少了一份寄托,多了一份休闲。细读之下却不尽然。本文重在阐释:游记散文所体现出的一种深度追求,对社会人生与宇宙万物的深度关怀和深切体验,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表露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亮川集》作者龙绍讷(1792—1873),字廷飏,号木斋,晚号竹溪,锦屏亮寨司人,苗族。龙绍讷幼年丧父失母,全靠长他十二岁的哥哥绍轲抚育成长。八岁启蒙,读书不数遍皆能成诵·长为文,矫矫不群,十七岁应童子试冠一军。然此后文运不佳,直到四十五岁方乡试中举·龙绍讷一生肆力于学,以设馆课徒为业。1838年先归馆于铜鼓徐之镐家,后移馆于天柱后皮厦(属今高酿区石洞镇)。龙绍讷一生创作许多诗文,现能见到的,有清光绪戊寅(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迪光录》八卷,另有《亮川集·试帖》  相似文献   

3.
聂艳彬 《神州》2013,(9):11-11
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通过女性生理经验阐释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并肯定女性生命价值,反映出女性的生命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相似文献   

4.
吴翎 《江淮文史》2011,(6):124-130
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到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在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大变局背景下,追求妇女解放也成为史无前例的革命。本文仅以桐城吴芝瑛、庐江吴弱男、天长朱剑霞3位女性的人生经历和探寻之路,来展示100年前,皖籍女性为求得妇女解放所走...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20世纪以来民族地理学术成果及思想的考察,试图阐明以中国为代表的民族地理研究综述。据文献分析民族地理呈专门化、专题化、具体化、现代化多元一体的综合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试论20世纪60-70年代的河北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6 0— 70年代 ,随着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河北省的环境破坏不断加重 ,环境污染开始产生并呈扩展之势。由于缺乏环境意识和缺乏环境保护科学知识 ,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处于边恢复、边保护、边破坏的状况。环境、生态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和区域性干化加剧成为河北省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的两大突出问题 ,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河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生存条件。本文试对这一时期河北环境保护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探讨 ,总结其得失与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告别20世纪     
我这一辈子我从出生活到今年85岁了,从参加革命奋斗到现在已整整70年。在国民党统治下,我被捕3次,坐牢5年多,心甘情愿。在我们中国共产党内,我挨整3次,前后共约24年,无怨无悔。我从小体弱多病,一生得了3次大病:肺结核、心肌梗死和脑血栓,曾濒于垂危,到现在还活着。3×3=9,我把它算作9次大难。小难呢?在国民党的审讯中、在拘留所里、在监狱内,受过多少次野蛮的辱骂和残酷的鞭笞酷刑,无法计算。在党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受过多少次非人的对待和无端的侮辱,忍受过多少次冤屈,数也数不清。我是哭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仿佛就是准…  相似文献   

8.
翟媛 《沧桑》2012,(4):53-55
20世纪20年代,萌生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派别——古史辨派,形成了一股勇于打破传统古史体系的疑古思潮。虽然其孕育于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排斥、吸收、交融的大背景下,是传统与现代多种复杂因素混合下的种子,但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支持和保护者的蔡元培先生,却对这一学派及其思潮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蔡元培先生中西交融的学术思想以及他在北大锐意革新中一方面提倡学术自由之精神,开创思想解放潮流的风气;另一方面倡导科学精神和方法,鼓励科学求真之精神,从思想与实践上对疑古思潮产生了重要的推动力。他闪现着时代理性之光的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学术史的转型和发展具有开辟意义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性的城市规划浪潮中,青岛市政府制定了《青岛市暂行建筑计划》、《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等一系列详细的市政计划,明确将青岛定位为“工商、居住、游览城市”,并把崂山开发列入规划范围。在此规划基础上,进行的市政建设和崂山旅游资源开发等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使青岛城市旅游功能突出地显现出来。随着以崂山为重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青岛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其建国前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0.
他对自己的生活挺满意的,“想说的话基本也都能说”。万一哪天说不了了,“我去开个小饭馆总可以吧,陕西面食我都会做,可以卖个包子什么的。市场化就有这个好处,饿不着”  相似文献   

11.
白雪枫 《沧桑》2008,(5):67-68
20世纪40年代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冬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教育,实施思想即意识领域内的动员工作。冬学运动在调动农民的战争参与性、减少农民的文盲数、解放乡村的妇女、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诸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试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次文化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调整文化政策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中期这两次。60年代初的文化政策调整是一次全面、自觉的调整,调整从调查研究入手,以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关键,注意解决"红专关系"、"双百"方针问题,制定了《科学十四条》、《高教六十条》和《文艺八条》等科学、教育、文艺领域的一系列条例,这些条例的制定是调整取得成果的标志;1975年文化政策的调整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文艺、科技、教育三个领域的调整方式方法特殊,结果也有差异,调整的关键在于分清是非、划清界限,文艺领域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学、教育方面分别写出了汇报提纲,但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整顿被迫中断。两次文化政策的调整,对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王晓荣 《史学月刊》2005,10(4):45-54
冯玉祥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中共再次合作,是出于其反蒋的现实需要。抗日同盟军的成立,与中共北方特科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帮助有关,但它的失败又与中共临时中央的错误指导和前委的极左举措密不可分。冯玉祥对中共的政治态度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主客观条件。冯与中共合作的经历说明,出于实用主义目的,他会主动联共;但当他认为这种联合的实用性变小,或对他构成威胁时,就会转而反对、阻止中共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甚至不惜与中共闹翻。同盟军失败前夕,冯玉祥之所以没有公开“分共”,是由当时的特殊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是个臭名昭著恶贯满盈的法西斯头子,他和希特勒等人挑起了人类历史上罪恶深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无数善良的人引向战争的深渊,使许多国家的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此之外的墨索里尼又是个什么形象呢?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葛健豪、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畅等组成的革命家庭,颇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因为五位革命家庭成员都是中共党史中的著名人物,葛健豪以"革命的母亲"著称,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畅均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曾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更为重要的是,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与其说是血缘与亲隋,不如说是革命理想。不仅如此,他们对真理的追求,既未因革命年代腥风血雨的残酷斗争而动摇,也未因革命成功位高权重而减弱,这个革命家庭在近乎整  相似文献   

16.
敦诚的《四松堂集》有文五十三篇,其中包括序、跋、书信、传记、游记、行述、祭文以及其他形式的杂文,其所涉及的内容与所作诗歌相呼应,有的则发其诗歌所未发。 敦诚因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交谊深厚而为今人所重视,从“红学”角度研究敦诚及其著作的论著已有不少,但从满族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似待深入。作为满族作家来说,敦诚的诗文有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四  相似文献   

17.
吴孟复  裴杰 《古籍研究》2003,(3):115-121
我于散艺术,本未深研,平生教学,偶有触发,试述所闻,聊在就教于读。一、从古代散特点谈散用以尽意之艺术欲言散之艺术,必先讲明散之特点。古代散中有艺术性的,也有实用性的;实用性的章中“也应该能产生美感”(朱光潜语)。但既讲艺术,当然要以“艺术性散”为主要对象来谈;两混在一起,就永远无法谈清。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期革命精神的生成——以话语分析为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昭军 《史学集刊》2008,1(1):29-32
民族精神的生成与培育,有赖于语言的承载与传播.20世纪初,革命上升为民族精神,一定意义上可视作中国现代性革命话语由渐到顿的变化过程.中国现代性革命话语既受儒家传统的影响,又吸收英语、日语中的现代性因素,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已由此前为人禁忌的词汇变为强势话语,由少数人的思想变为广大民众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递进的方式,讨论了战争、民族冲突、现代化与全球化、冷战意识、全球文化认同等五个问题;指出虽然世纪之交已经来临,但我们仍将生活在20世纪的氛围里,因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20世纪留给我们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全球文化认同的形成;而只有这种全球文化认同的形成才能够真正把我们带进一个新世纪。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传媒时代.本文透过对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马尔库塞的媒体现象的分析从而深入认识美国媒体.作为一种产业,媒体因马尔库塞具有诸多卖点而把他塑造成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媒体通过马尔库塞来极力宣扬新闻自由的理念;但在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威胁时,媒体就会将阶级利益凌驾于所谓的新闻自由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