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月15日的西藏热振河畔升腾起浓烈的节日气氛:漫山古柏掩映中的热振寺下方,千余座五彩藏式帐篷绵延两三公里,来自海内外众多的信徒和游客云集于此,欢庆12年一度的“帕邦塘廓”节。 相似文献
2.
1987年9月21日,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在美国国会众议院人权小组委员会上发表了所谓解决“西藏问题”的“五点和平计划”,在认为西藏历史上即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基础上,提出“使整个西藏成为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一个‘和平区’和‘缓冲国’”的方案。将中国的领土西藏变成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缓冲国的说法,最早是由英帝国主义提出的。他们曾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3.
4.
5.
所谓“恰堪塔旭”即耍技滑绳,简称恰堪。表演这种传统杂技时,因表演者利用一根毛绳爬上十几米高的木杆上,边歌唱边表演雄鹰等各种鸟兽飞舞盘旋的惊险动作之后,顺着毛绳滑地而得此名称。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技艺术逐渐演变成为仪式性杂技艺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老的“恰堪”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加之它的动作难度系数较大,渐渐地名行实亡,但是 相似文献
6.
1999年10月5日,西藏博物馆正式开馆了。作为首次与观众见面的基本陈列内容,博物馆共开放了四个展厅,分“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民俗文化”四个部分。在这里,我想重点对“史前文化”的陈列展品和西藏史前文化及其相关研究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8.
2003年5月8日,美国根据其《2003财政年度对外关系授权法》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所谓“西藏问题”的报告。该报告一方面重申美国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却声称支持达赖喇嘛寻求西藏“真正自治”的“中间路线”,敦促中国政府重视保护西藏独特的语言、宗教和化遗产,尊重藏族的人权和自由。并说促成中国政府与达赖喇嘛进行实质性对话,最终以谈判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十四世达赖喇嘛在诸多场合反复宣称,不再寻求“西藏独立”,而改行“中间道路”,这一主张只是要求在中国宪法框架内,在西藏及其他藏区实行“高度自治”或“真正的自治”,并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西藏独特的传统文化、宗教和生态环境,也才真正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和团结。他在今年“3·10”讲话(注:1959年3月10日,达赖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失败后逃亡国外,后将这一天定为所谓“西藏起义日”)中又称,“让西藏民族能够真正当家作主,享有名副其实的自治是我唯一的愿望,而这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是做了明确规定的,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11.
“红彤彤大上海”帷幕下的受难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浩劫制造了数不清的人间悲剧,是世人皆知的。谁又能想到,早在“文革”前的1958年秋,在号称东方大都会的上海,由当时主政上海的柯庆施一手策划的把地富反坏右及其家属赶出上海的非常举措,理由是为了建设“红彤彤的大上海”。这一没有来自中央的红头文件、没有大张旗鼓宣传的“不是运动的运动”,牵涉上海数以万计的群众,造成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 相似文献
12.
“世界屋脊”是古往今来人类难以征服的天险,要在天险上筑路。更是难上加难。解放初期,我人民解放军为了输送大批建设物资入西藏。靠意志毅力。靠对党对人民的忠诚,硬是用血与生命战胜天险,创下奇迹。当前“西部大开发”又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重温当年。定是别有一番慷慨之情生心头。 相似文献
13.
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代的祭祀中,有一项重要的“祭必有尸”活动,殷墟卜辞中分别记载为“延尸”、“立尸”、“饮尸册祝”、“祝于尸”、“献尸牛”等。这种有关“尸”的祭祀活动,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礼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十七条协议”“附件”之研究——为西藏和平解放60厨年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彬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2)
作者认为国内外对“十七条协议”之“附件”的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十七条协议”共有两个“附件”,附件一和附件二首次向社会公开的时间分别是1991年和1995年。西藏和平解放期间达赖喇嘛居住地问题(去留问题)与人民解放军能否进军西藏密切相关,也是“附件”产生的直接原因。制定“附件”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和平进军西藏的“十七条协议”。“附件二”的内容比起“协议”的第四条更能体现中央政府对达赖的最大诚意、宽容和忍耐。“附件”的制定有效促进了“十七条协议”的签订。 相似文献
15.
16.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文革”那样,短短十年,即留下那么独特的符号。说起红宝书、忠字舞等等,便只能想起那个时代。作为一个时代的遗存,这些符号已经站稳了历史的脚跟,将会流下去,大概是没有疑问的了。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画派”和“西藏”相继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热宠的时候,他曾亲密接触却又无憾地擦肩。
他至今记得当代艺术大师劳申勃格对他说:中国艺术家的胆子可以更大些。
他自言学会了西藏这位师傅的“意”而非“皮相”。是西藏一个最本原的符号,开启了他纵贯人类历史的探寻之旅。
西藏留下了他大把的理想与热爱,而他却说:我只是选择了将自己的一段生活放在那里盛放。 相似文献
18.
19.
20.
试论“巴讴”汉晋人著作中 ,言及有所谓“巴讴”、“女翟舞”者 ,是研究古代巴蜀地区文化史的重要材料 ,不可忽视。略引二条 :扬雄《蜀记》 :“蜀之先代人椎髻、左语 ,不晓文字 ,女翟讴歌 ,巴土人之歌也”。左思《三都赋·魏都赋》 :“(巴人 )或 (椎 )结而左言 ,或镂肤而钅赞发 ;或明发而女翟舞 ,或浮冰而卒岁”。“女翟讴歌”简称“女翟讴”、“讴歌” ,既是“巴土人之歌” ,亦可称“巴讴”。“巴讴”是古代巴蜀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人类的原始社会 ,当艺术刚从劳动中产生出来时 ,诗歌、音乐、舞蹈还未发展为独立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