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窗     
我是《炎黄春秋》的忠实读者,这次看到2014年第1期的《“毛主义”对现实政治的影响》一文,觉得作者写得很棒!看文风,我原以为是西方记者所写,客观、理智、公正,结果是我们自己的记者所写,佩服!不过有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是第61页出现的“根红苗正”这个词,我过去也常常这么写,甚至在自己出版的一本书《我的同龄人》中也这么写。  相似文献   

2.
人们习惯把中国古代政治称为“宫廷政治。”但“宫廷政治”一词的由来及含义则往往不甚明确。 首先应该弄清“宫廷”一词。《辞海》释“宫”之本义主要有二,一为“房屋的通称”,一为“宗庙”。前一种解释依据《尔雅·释宫》,后一种解释依据《诗》“毛传”。然《尔雅》和《毛诗》皆成西汉,显然未必二者都是本  相似文献   

3.
翟锦 《人物》2022,(6):36-41
书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读者@丁尼生引用《树犹如此》里的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文学或许不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工业或商业发展,但文学是有用的,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你的美感,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的认识,它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不是别的东西所能替代。”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代并不将祖国比喻成母亲,《论语》中有"父母之邦",《孟子》中有"父母国",都有祖国的意思。不过,"父母之邦"没有性别的差异,它主要是一种身份归属的关系。"祖国"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非常晚。大概在明代,这之后的几百年里,"祖国"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对自己国家的称呼,  相似文献   

5.
宪法学者所说的宪法,一般是指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它立法工作的根据。“宪法”这个词,在日本并非始于近代,是古已有之的。但其含意与今不同。是指一般的法规,不是现代宪法的含意。如著名的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就不是今天的宪法,而是一般的法律,与普通法无异。江户时代的“宪法部类”、“宪法类纂”也是普通法规的汇编。直到今天,在日本还可以找到宪法一词的这种用法,如《家庭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侯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从兵 《史学月刊》2002,(12):24-30
张德坚《贼情汇纂》和太平天国自身献《天情道理书》与《天父圣旨》中有所谓的“侯相”称谓。通过对这些献使用“侯相”一词的语境进行分析可知,这既不是人名,亦非单指既为侯又为相的某类人,它和晚清封建统治阶级官场上的“侯相”不同,而是对太平天国身为侯爵和六官丞丞相官职的人的统称,是一种复指。太平天国将侯与相统称“侯相”有其一定的权力基础与礼制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贵州”一词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唐代。据《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等正史地理志记载,在现今广西贵县一带,从唐太宗贞观九年(639年)起,便设有介于道、都督府与县之间的十级行政区“贵州”,归下等都督府——邕州都督府管辖,是所谓“邕管十州”①之一。其管辖范围最大时为8个县,户数最高时为28930户,属下等州,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全国315个州之一。唐天宝年间之后,其管辖范围逐渐缩小,改领四个县,宋代改领一个县。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则“省县,止行州事”②。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遂“降为县”,更名“贵县”,隶属于广西浔州府。  相似文献   

8.
学风三昧     
少年时读《苏曼殊诗文集》,初识“三昧”这个词,朦胧而直觉地感到它意味着“真谛”、“要诀”或“精义”。后来方知这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是唐代佛门高僧玄奘法师在翻译天竺佛经时,创造了这个既谐音又会意的、切贴绝妙的汉文词语。至于“学风”与“文风”,它是指学术界特定历史时期的风尚。风尚无形,但它却有力量。  相似文献   

9.
1一座庙里有几个和尚?这绝不是一个考你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涉及到一点小小的佛规。和尚这个词,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这个解释显然过于笼统。1979年版的《辞源》要详细得多。《辞源》的解释是:“对僧人的通称。古代于闽疏勒等地称作鹘社、和社、和,音转为和上、和尚。”《辞源》的解释,详细是详细了,但似乎又不够十分通俗易懂,因为仅是一个“僧字,《辞源》本身又有一长串的解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在宗伟主编的《中国宗教六讲》的第一讲师《佛教》…  相似文献   

10.
从《释名》看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和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集中反映了它的作者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本文将从《释名》入手,对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作些探索.一、刘熙关于词的起源和词汇发展的学说词,刘熙叫做“名”或“名号”,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词的起源问题,也是词源研究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刘熙在《释名》自序开篇就说: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授纳博科夫教诲我们说,评断一部作品是否优秀,要看读者的两块肩胛骨之间有没有“微微的震颤”,这震颤有个名目,叫“美感的喜乐”。按照这个标准,我在阅读《焚舟纪》之际,后背发紧、头顶发麻、拊掌捶拳、啸叫不已,说明这定然是、绝对是、不可能不是,一部旷世杰作。 读《焚舟纪》的感觉,有点像坐着过山车,经过一个神奇的莫比斯环,抵达了一个热闹空前的嘉年华。只听得女巫的魔法棒叮的一声,读者跟着叙述一路飞驰,闯入一个似曾相似却又似是而非的奇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统一战线”一词的来历,我们查阅了马列主义著作和党中央的重要文献。从所查的著作、文献来看,“统一战线”的原理出自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而“统一战线”一词却出自1922年斯大林的一篇报告。在此之前,“统一战线”大都是用“团结”、“协议”、“同盟”、“联盟”、“合作”、“联合战线”等词来表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1日,香港将回归祖国。在这个伟大的时刻,每个炎黄子孙都会感到无比高兴!香港回归后一定会更加繁荣,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回归后的发展铺就一条金光大道。这正如香港待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元旦贺词中所说的:“我们可以依照《基本法》,开始实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自己当家作主”,“建立及创造一个更好更好的明天”。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把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  相似文献   

14.
杨津涛 《中华遗产》2014,(6):150-153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从电影《审死官》和电视剧《状王宋世杰》中,知道“状师”这个词的。从影视剧中看,所谓“状师”,犹若今天的律师,他们在大堂上询问证人、引述法条、推理案件真相,以为当事人辩护。不过历史上固然有“状师”这个职业,但工作状态却不是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  相似文献   

15.
读者论坛     
2006年9月号每一期杂志就像一桌菜肴,读者是食客,我们是厨师。9月刊的“主菜”是楚文化,如何能让这个地域性很强的选题引起读者的普遍兴趣和广泛认同,是这类选题的挑战。由读者的反响看来,它最终还是赢得了读者的肯定。其中,最大的肯定莫过于将这个专题赞许为是对楚文化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保护”。在这一期,《鞋子的故事》是一个着眼小,但立意新颖、深远的文章,同样也博得了很多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也是《庄子》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灵活复杂。弄清“之”字的动词用法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翻译,对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及《庄子》一书的文本内容、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通行的有关《庄子》一书的各种注本中,某些“之”字的用法及翻译提出质疑,以期见教于大方之家。同时提出用古人观念还原辨析古人的语言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凯韵 《神州》2020,(4):13-13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让大众了解是因为两年前年轻作者林奕含自杀的风波,许多人阅读此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作者的经历。翻开书扉页,上面写着“改编自真人真事”,不得不让人产生房思琪就是林奕含的想法,书中的故事与文字给读者极大的震撼。许多人会推荐阅读此书,并且会提醒你千万别在深夜阅读,因为它有让你彻夜难眠的威力。  相似文献   

18.
人、神、鬼     
《山茶》2009,(11):164-164
约瑟夫·洛克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通过在《国家地理》上发表文章,他将灿烂瑰丽的西藏文化展现给整个世界。这张照片发表于1935年10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这是一篇介绍西藏预言者的文章。洛克写到,“一位神灵使预言者伸出舌头。”这个患有癫痫的预言者正在神灵附体的第一个阶段,喇嘛们相信如果他在这个过程中垮掉,附在他身上的就不是保护神而是恶灵。——刘浩  相似文献   

19.
杨欣 《文史博览》2007,(3):35-35
“跳槽”一词,因其新鲜、生动、俏皮很快挤占了“换工作”、“换单位”之类用语的位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更将其收编门下。然而《现汉》是本异常干净的词典,它没有提到“跳槽”在历史上最常见的意思。《汉语大词典》收进了这个意思,不过也不免含糊其辞:“指男女间爱情上喜新厌旧,见异而迁。”  相似文献   

20.
丁龙嘉和听雨合著的《康生与“赵健民冤案”》这本书,是很有可读性和教育意义的。它既不是小说,又不是报告文学,它写的全是真人真事,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纪录,是当之无愧的一部信史。正如中共云南省委原书记张铚秀为本书所写的序言中所说,赵健民“这一特大冤案具有典型性,它将党的‘左’倾错误、政治体制的弊端、传统文化的糟粕,以最集中的形态裸露于世。解剖这一冤案,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建设现在、把握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大冤案,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文革”十年浩劫中许多冤案中的一个实例。正如张铚秀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