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铜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年代,本文对第3次发掘出土的17件铜器和3件铁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部分器物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元素有铜、锡、铅、锑、砷等多种成分,当时已有较多的合金配比知识,加工方式多样化,处于较为成熟的青铜时代。2件铁器出土于第6层,1件铁器出土于第5层,出土于第6层的1件铁器进行了金相观察,为人工冶炼的块炼铁,是铁器时代的产物。剑川海门口出土的铜器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出土的铜器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碳十四数据,本文初步推断剑川海门口第3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年代应处于春秋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了解夏家店下层文化铜器的物料信息,探讨其矿料来源,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对4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1处高台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铅同位素比值测定,并将测定结果同辽西地区几处金属矿的铅同位素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4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铜器的原料可能是使用辽西当地的大井多金属矿的矿石冶炼而成,而大山前遗址出土铜器的铅料有可能来自辽宁桓仁的多金属矿,二道井子遗址所出红铜器的铜料则可能另有来源。所属高台山文化的湾柳遗址铜器的铅同位素数据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特征,表明其与同期其他考古学文化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铜矿料来源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秦代的物质文化、青铜器冶铸工艺、装饰工艺以及铜矿来源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部分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基体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与甘肃东部及关中西部出土的部分早期秦文化铜器、国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周原李家铸铜作坊出土的部分铜器、山西中条山、江西瑞昌、江西铜岭、安徽铜陵以及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以及秦岭山区的部分现代铜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的青铜水禽使用了相同的矿料,且与绝大多数早期秦文化铜器所使用的矿料基本相同,但与国墓地以及李家铸铜作坊出土西周铜器的矿料明显有别。秦人使用的铜矿与秦岭山区现代铜矿较为接近,表明秦人的铜矿来源可能与秦岭山区有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铜矿料来源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秦代的物质文化、青铜器冶铸工艺、装饰工艺以及铜矿来源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部分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基体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与甘肃东部及关中西部出土的部分早期秦文化铜器、国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周原李家铸铜作坊出土的部分铜器、山西中条山、江西瑞昌、江西铜岭、安徽铜陵以及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以及秦岭山区的部分现代铜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的青铜水禽使用了相同的矿料,且与绝大多数早期秦文化铜器所使用的矿料基本相同,但与国墓地以及李家铸铜作坊出土西周铜器的矿料明显有别。秦人使用的铜矿与秦岭山区现代铜矿较为接近,表明秦人的铜矿来源可能与秦岭山区有关。  相似文献   

5.
东坪遗址位于四川省西昌市南部,自1987年发现以来,经历两次考古发掘,被认定为一处两汉之际的冶铜铸币遗址。本研究对东坪遗址采集的炉渣和矿石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并对炉渣中夹杂炭样进行碳十四测年。炉渣及矿石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使用铜铅混合硫化矿石,通过火法冶炼生产铜铅合金。遗址及周边地区出土铜锭与五铢钱铅含量均较高,应与冶炼活动中使用铜铅混合矿石有关。东坪炉渣中还发现多种含钼物相,表明所用矿石中可能含钼。遗址西侧冷饭沟铜矿富含多种铜铅矿物,并有古代开采迹象,因此可能为遗址矿料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出土铜器是研究东周时期铜器文化特征、制作技术以及与周边列国的相互关系等学术问题的重要资料.为进一步揭示甲乙墓出土铜器包涵的科学信息,本文对河南博物院馆藏部分甲乙墓出土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甲乙墓出土铜器的材质以铜铅锡三元合金为主,部分兵器、车马器为铜锡二元合金,两类材质的合金化程度均较高.铜器的合金成分与器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明显,显示制作者已能根据青铜器的用途而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代表了较高的青铜冶铸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 XRF)对滇西祥云县大波那墓地、检村石棺墓和红土坡古墓群出土357件铜器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 XRF可在无损、原位的情况下,基本做到铜器合金成分的定量分析。铜器材质均以红铜和锡青铜为主,铅锡青铜和砷铜居少量。三处墓地铜器Sn、Pb配比模式高度一致。铜矛、铜剑等兵器中出现少量高锡青铜。这些现象反映出祥云地区各时期铜器的制作工艺高度一致,可称之为昆明夷铜器工艺类型。大波那墓地铜器基本不含铁,其余墓地存在较多高铁铜器,大波那地区的先民应该采用了不同的冶炼技术。砷铜全部出自红土坡古墓群,初步推测晚期墓葬出现的砷铜乃至砷铜工艺很可能是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由西北地区传入祥云地区的。  相似文献   

8.
辽阳博物馆收藏有两件1988年出土于辽阳市太子河区东京陵乡石嘴山汉墓中的西汉刻铭铜器,其中的铜魁应为铜承盘,与同墓出土的铜熏炉是一组器物。两件铜器所刻铭文为研究汉代计量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反映了汉代辽阳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交往。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一批三星堆铜器进行了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合成分数据结果和器物类型分析,并对部分典型铜器进行了金相观察。研究表明:三星堆铜器不同器类的合金配比存在差异;与金沙、汉中和新干铜器群的比较显示,三星堆铜器与其他铜器群的合金成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铜器铅含量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10.
出土巴蜀铜器成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境内,发掘战国晚期的墓葬时,往往都会出土一些“巴蜀式”的铜器。这些铜器,特别是铜兵器,在形态、装饰、图案、使用方法及功能诸方面都与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存在着明显地差别。我们先后对成都罗家碾、新都马家乡、成都枣子巷、峨眉符溪、绵竹清道和犍为罗城等地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铜器进行了最主要的合金元素——铜、锡、铅的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河南周口市历年来出土西周和东周铜器有铜煎、铜簋、铜剑、铜戈等,作者选择有铭文的铜器作一介绍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5,(1)
2010年11月,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镇关王岔村出土了6件商代铜器,包括鼎、卣、觚、尊、瓿、盘各1件。种种迹象表明,这批铜器的埋藏性质很有可能是墓葬。从形制和纹饰上来看,这批铜器具有鲜明的商代晚期特征。此次出土的铜器,均为典型的殷墟式铜礼器,应来自于商文化核心分布区。子洲关王岔出土的商代铜器,是近年来陕北地区出土的为数不多的商代铜器群之一,为研究商代晚期陕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北窑墓地出土西周铜器的锡料用量与殷墟二期铜器相当,其锡料来源充足,暗示西周早期,周贵族能够控制和使用稳定的锡料矿源;铅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都属于普通铅的范畴,其与部分殷墟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重叠在一起,表明北窑墓地铜器与部分殷墟铜器的制作使用了相同矿料,说明商代晚期殷人开发利用的部分矿料到了西周早期开始大规模开采使用。研究还表明,西周时期金属矿料流通是普遍的、常态化的社会行为,是当时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物流实体。  相似文献   

14.
酒泉早期铜器冶炼遗迹较多,出土的早期铜器数量多、器型独特、铸造工艺先进,呈现较高的青铜冶铸水平,对研究中国早期铜器的特点和铸造技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铜器,种类包括兵器、工具、容器以及无法确知用途的铜器、铜块、铜片等,还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一批与冶铸有关的遗迹,获得大量冶铸遗物,包括陶范、石范、熔炉碎片、铜渣、铜矿石、木炭、小件铜器。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对二里头铜器的制作技术和生产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难题,比如矿料来源、冶炼技  相似文献   

16.
小胡村墓地为殷墟晚期"舌"氏家族墓地,为探讨其出土铜器的腐蚀特征,揭示其所蕴含制作技术和相应考古学信息,从而为器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墓地出土12件铜器进行基体锈层结构和制作技术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相较纯铜、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铜铅合金耐腐蚀能力较弱,腐蚀严重;铜器经冷热加工处理易造成内部组织结构不均内应力残存,间接加速铜器腐蚀;12件铜器材质:纯铜2件、铜铅合金4件、铜锡合金3件和铜锡铅合金3件;仅2件兵器(刀M28:1、戈M38:1)经有意铸后热锻和冷加工,其余皆直接铸造成型。M21墓4件铜器皆为铜铅合金明器,小胡村墓地作为殷墟周边商文化系统,趋同商文化中心区,亦呈现部分中小贵族随葬铜器明器化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富集在铜料中而保留其母矿信息的元素可以用于示踪青铜器的矿料来源,为了解郑韩故城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利用ICP-AES方法对郑韩故城出土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1个青铜器样品微量元素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原料来源。与小双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对比,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从商代中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的原料来源发生了改变。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东周时期这一地区铜业发展状况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来,在楚都纪南城以西的沮漳河流域的当阳境内,在一些古遗址、古墓葬中相继出土了一些商周铜器,这些铜器的时代有早有晚,有中原风格的青铜器、楚国铜器和暂时不能确认国别的铜器。这批铜器对楚文化研究有重要的价值。现将这些零星发现的铜器分述如下: 一、铜罍1978年,在宜都王家渡遗址出土一铜罍,由社员上交废品收购站,后来宜都文化馆的同志从收购站收集,保存于宜都文化馆,现  相似文献   

19.
<正>铜鍑,亚欧草原游牧居民使用的一种带喇叭形圈足的深腹有耳铜器,从欧洲多瑙河流域到我国黄河流域皆有出土,是较有代表性的草原青铜器。铜鍑在我国境内主要出土于新疆、陕西、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时代自西周末到北魏。当前已有不少对欧亚草原出土铜鍑的考古学研究,但对于这种器物的制造技术则较少谈及。笔者对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和山西艺术博物馆所藏两件鲜卑铜鍑的铸造工艺进行了考察,并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文化的金属技术,该文对滇西北的洱源县三营乡北山土坑墓地出土13件铜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该土坑墓地出土的铜器材质有多样化的特色,除主要是红铜和铜锡合金外,个别样品出现了铜锡铅合金(Cu-Sn-Pb)、铜铅锑合金(Cu-Pb-Sb合金)以及含砷的铜锡金属(CuSn(As))。部分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分析,多数器物为铸造而成,另有少数器物为热锻加工而成。有的器物在制造时进行了冷加工处理。该墓葬群的铜器还出现了表面镀锡技术,说明在春秋战国之交,镀锡技术已从西北地区传入了洱海以北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