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事医疗是近代日本实现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保障,其历史进路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缩影。甲午战争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日本在战争中构建的军事医疗系统,集救护、救助、救援等功能为一体,不仅是配合日本侵略,通过舆论宣传在国际上骗取“文明国”声誉的重要手段,也是日本外战军事医疗运作机制的基点。探析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军事医疗,既为深化日本侵华史研究提供新的学术视角,也为揭开其军事医疗“文明”的面纱提供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伪满洲国是日本侵略者武力征服东北、肢解中国的产物,其对外关系也和伪满洲国的国务政策一样,均受日本国策限制,也从属并服务于日本的侵略和殖民政策。其具体表现是:追随日本侵略者,敌视共产国际,以与日本“共存共荣”为幌子扩大侵略战争,和日本扶植的其它伪政权沆瀣一气,结成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串通德、目、意法西斯轴心国,结成反...  相似文献   

3.
史志文化是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日本地方史志的编纂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官修史籍也曾达到空前的规模,史志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从日本史志渊源、中国地方志对日本史志编纂的影响和中国史志文化对日本社会文化文学影响进行对比探析,明晰中国史志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4.
日本历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从未间断,但对日本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来文化及其承载主体,先后都成为日本挑战乃至攻击的对象。日本的对外认识彰显出一种从"攘夷"、"师夷"到"制夷"的逻辑,或者说呈现出从对峙、较量到接纳、学习,再到试图超越的变迁轨迹。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模仿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不安分的民族。大国情结是日本对外认知和行动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其历史上对外扩张侵略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动漫大国,极力向世界推广其动漫,同时使日本的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被世界了解和接受。另外日本动漫也不乏色情、暴力和歪曲历史的内容。本文主要讨论日本动漫对我国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吉辛  ZOL 《旅游纵览》2011,(10):49-50
<正>多数人都知道日本春天赏樱花是全民盛事,不知道日本秋天赏红叶其实也举世闻名,这两个走进大自然放松身心,大饱眼福的活动是日本国民的习俗和骄傲。随着赴日旅游热的到来,到日本赏红叶也成为各国游客首选。在日本,就像春天亲朋好友相约,带着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学是20世纪日本文坛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态,因此日本学界对其理论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论争不断。本文从其中的一个问题即产生的源流出发,在梳理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众文学与日本的“近代”、“文学”等概念确立的内在关联。日本近代社会促成了大众文学的发生,而大众文学也起到了塑造日本国民精神与素质的重要作用;日本文学的近代性孕育于大众文学,而大众文学也承载了日本近代文学独特的生命力。至少在源流上,在日本是不存在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之分的,二者的对峙图式只是其发生的一种建构而已。  相似文献   

8.
声音     
《中华遗产》2013,(9):8-8
“对汉学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对日本自身的研究。”日本著名汉学家町田三郎谈到自已关注中国文化的初衷时说:“恕要研究口本的思想史,就绝不能仅仅研究日本的种道、神社等,而是必须将日本思想史放到中幽占代思想在东亚的传播这一大背景中去加以研究。毕竟没有了汉文,日本的历史也就无从写起。”  相似文献   

9.
日本防卫省所在地市谷地区的“市谷台一号馆”是日本战前、战中的重要军事设施,并在日本战败后成为东京审判的所在地。然而,围绕着“一号馆”的存废问题,日本国内曾经进行过包括国会在内的多方面讨论,在历史认知上完全对立的左右两派也为保存东京审判的历史记忆,将近代日本发动的战争全貌展现给日本民众,而罕见的统一思想也参与了保存运动。...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令人关注而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所说的“日本大众” ,是指和“日本民众”、“人民大众”具有相同含义 ,也即相对于日本统治阶层、当政者而言的概念。这个问题之所以令人关注 ,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日本人在侵略战争中的作用 ,在人们的意识中 ,人民大众是不会犯错误的 ,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应记在日本天皇、军阀、官僚、财阀 ,即日本统治阶层的账上。如果认为日本大众也有责任 ,人们会担心这不利于将日本民众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区别开来 ,以孤立日本右翼势力。正因为此 ,国内学术界尚无人专门论及这一…  相似文献   

11.
东京审判事关对日本侵略的盖棺论定与战后日本的政治转型,因此从东京审判的辩方到日本右翼,攻击东京审判从未间断。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要在公开场合也开始公然否定东京审判。以后随着日本社会整体右转,东京审判在日本的一般观感中,已然被贴上了负面标签。日本右翼也号称东京审判的正义性、合法性已被推翻。另一方面,回溯东京审判以及长时间的争论历程,日本学术界,特别是法学界对东京审判的评价即使与中国学界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也并没有出现整体性的翻转。东京审判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没有也不可能动摇,更不可能被推翻。  相似文献   

12.
占堂 《世界遗产》2011,(3):54-57
熊本城位于日本熊本县熊本市,是日本著名景点之一,与大坂城、姬路城合称为日本的三大古名城。1607年,丰臣秀吉的旗下大将——加藤清正为熊本城主,开始建造熊本城。加藤清正是日本战国末期数一数二的勇将,甚至在中国明朝的史书中有如此记载:"倭人清正,强悍、严厉,实乃酋中名将也。"事实上,在日本的筑城史上,清正流也是占了重要的一席的。清正的筑城才能,早在筑造大坂城时为丰臣秀吉所发现,当时只有二十四五岁的清  相似文献   

13.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国家神道与军事侵略相呼应.在中国的广泛地区,尤其是军事、经济要地建立神社.在华神社作为日本本土神社的延伸,所祭之神是以天照大神、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神灵皇祖,建筑式样也是日本式样,被视为"八紘一宇"、"肇国大精神"的象征性建筑物.日本政府、军部及神道界所设立的在华神社不仅扮演着辅助军事侵略、实施文化侵略的角色,是妄图使中国人丧失民族性的"皇民化"政策中的一环,而且也是统制在华日本人思想意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戴宇 《史学集刊》2007,56(1):38-43
《日本风景论》是日本近代国粹主义代表人物志贺重昂的代表作,也是日本近代名著之一。在书中,志贺重昂试图通过展示日本特有的地理环境所带来的“洵美”风景来表明日本的景色乃至国民性堪称“卓绝万邦”,并进而表现出了日本民族优越意识、对近邻国家的轻蔑之情,以及殖民扩张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朗文  Anita  David 《世界》2009,(4):36-87
中国人看来,日本人都是肩宽、眼小、胸平、萝卜腿,很难发现有什么两样,而且按照我们的习惯思维,日本基本没有少数民族。但是,在日本呆得我了,才发现“日本人”也不是铁板一块,至少在日本人自己眼里,关西人和关东人的区别,深若鸿沟。  相似文献   

16.
稻盛和夫是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和日本第二电电株式会社(DDI)的创立者。他现在仍担任着这两家公司的名誉董事长。京瓷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主要生产电子高科技产品的跨国公司;第二电电株式会社则是日本第二大电话公司,也是日本第一家从事电话服务的民营企业。在日本,稻盛和夫被称为“经营之圣”、“平成圣人”。  相似文献   

17.
对于幕末与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而言,上海首先是中国的上海;同时上海也是世界、尤其是西洋的上海,租界区域出现了与此前的中国本土迥然相异的新的样态;再次是与日本紧密相关的上海,19世纪末期以后,在虹口一带形成了以日本居留民为主体的日本人社会。这样一个多元组合、多重叠加、既相对分离又互相交融、同时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的都市,对于正在走向东亚乃至世界舞台的近代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因此,这一时期日本人对于上海的认识,首先是对于以上海为媒介的中国的认识,其次是对于与上海相关的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于通过上海所体现出来的中日关系的认识因此,近代上海对于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实际上具有三层意义:观察中国的现场;透视世界的窗口;反观日本本身的泰照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当中国的秦汉时期,史书上就留下关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记载。到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繁荣的阶段。这期间,日本也开始了“大化改新”,由日本派遣到中国来的遣唐使、学问僧以及留学生等达到空前的数量。而中国人民——主要是僧人——也有大批人渡海赴  相似文献   

19.
戊戌政变发生后,日本朝野对中国维新派君臣开展了大力营救,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后继续为维新事业而奔走。日本援助中国维新志士不只出于对戊戌维新志士的钦佩与同情,日本积极倡导的亚洲门罗主义以及戊戌变法时期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是日本援助中国维新派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均有三根支柱:儒佛道。不同的是,中国的道是道教,日本的道是神道。神道也称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对日本文化有深刻影响。被称为"中国知日第一人"的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写道:"表面上,日本最盛的宗教是佛教,而骨子里日本人普遍信仰的是神道。"但是,神道也是在与外来思想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