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是东西方文明相互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有力证明。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把古代中国文化与中亚、西亚、波斯,甚至古希腊、罗马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本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概况、起源和交通路线等,以及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文化接触,论述各种宗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探讨丝绸之路上中国与西域各国在宗教方面的文化接触。  相似文献   

2.
西部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漫长的丝绸之路从岁月深处走来,穿越了遍布平原、河谷、雪山、沙漠、绿洲的亚欧大陆而常被人誉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其实,它更是一条由无数的跋涉者开掘的联结不同国家、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横贯古今的文化运河。这条运河上承载过灿若星河的古老文明,也低吟过文明衰落的悲凉,但兼收并蓄的文化心态和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是它恒久的主题,仍旧长存在今人栖居的大地之上。西部奇异的风情和悠远的历史尘封着一?民族的记忆,历史必须传承,文化必须深耕,生命必须尊重,面对西部厚的文化资源和壮美的自然…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富学 《敦煌学辑刊》2005,4(4):169-177
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昌盛。为推进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于2005年8月1至4日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有来自12个省市区的7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59篇,其中,民族古文字与文献研究方面的论文有23篇,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有23篇,敦煌学及其它方面的论文有13篇。本文对这次学术会议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林容宇 《丝绸之路》2012,(20):42-47
中土龙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丝绸之路龙文化发生了关系,尤其是与印度佛教关系密切。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土与西域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西域龙文化很早就影响了中土,西域的龙杂耍、龙方术、甚至龙王龙女故事都对中土龙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进而使中土龙崇拜发生演变。本文整理了中土早期和丝绸之路上国家、民族有关龙的文献记载,梳理了古代有关龙的想象与观念,区分出哪些是中土古已有之,哪些属于外来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与蒙古、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相邻,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发挥过重大作用。在历史上曾有过匈奴、月氏、突厥、乌孙、回鹘等古老兄弟民族在新疆繁衍生息,其中很多民族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铸造过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社会和完善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全部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而且文化具有人化形式、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科学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等特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丝绸之路上或西北地区多民族长期合作共荣的产物,而且随  相似文献   

7.
<正>合浦要打造"向海之路",发展"向海经济",就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整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汉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建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色旅游名县等一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8.
夏雨 《丝绸之路》2009,(9):24-26
巴扎,喀什的血脉 喀什位于新疆最南端,是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重镇,新疆惟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维吾尔族占地区总人口的90%,是维吾尔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喀什有“巴扎王国”之称,  相似文献   

9.
龚云 《丝绸之路》2007,(2):63-65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若提到丝绸之路,不能不说有南北合璧、文化交融、东西贯通、民族交汇特征的武威。  相似文献   

10.
锁阳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军事关城和驿站,其东为嘉峪关,西为阳关、玉门关,是古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进的支撑基地,为国家的安全,民族的融合,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内地与河西地区农业、蚕桑业、丝织业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河西地区历史、军事、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南宇 《丝绸之路》2012,(4):66-67
古丝绸之路东起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在我国西部有4000多公里。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所蕴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华夏民族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的文化观、价值观的冲击,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多元的文化内涵,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必然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2.
潘勇勇 《丝绸之路》2022,(3):143-147
馕作为新疆特色美食之一,是适应古代新疆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的产生,历数千年被各民族不断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馕文化。本文试从文化交融的视角,阐释馕文化是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以及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结果,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董振辉 《丝绸之路》2009,(22):92-93
丝绸之路是游牧民族的迁徙之路,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流之路。它不仅改变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而且丰富了新疆本土绘画,特别是对游牧民族绘画的发展,其影响是全方位的。本文从生存方式决定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探讨了丝绸之路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现象,及其形成的新疆少数民族绘画独特的用色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落户甘肃的重要依据是甘肃在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那么,甘肃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段?笔者认为有十个最重要的理由。一、甘肃地处东亚与中亚的结合部,位居丝绸之路枢纽地带,是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乃至整个甘肃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邓慧君 《丝绸之路》2012,(24):28-31
丝绸之路上的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是元明清时期活跃在中亚地区的两个政权,其在历史风云变幻下,演绎了一幕幕分分合合的历史悲壮剧目,对中亚乃至我国境内新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两个政权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阐述了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各种文化的塑造和洗礼,以此揭示历史真相,以及这种真相所反映出的人性较量。  相似文献   

16.
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外海上交通之路、中外贸易之路,除了种类丰富的物产外,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宗教、艺术、文化、价值观的交流和民族迁徙更加令人叹为观止且影响深远。广东海丝的最大特点就是两千年来绵延不断,从未中断。广东海丝起点很早,在《史记》中就有相关记载,从时间跨度来讲,它最能充分展现海丝之路的整体发展历程,并且留  相似文献   

17.
霍巍 《敦煌学辑刊》2007,1(1):82-94
中古时期的吐蕃与粟特均为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民族,近年来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与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从中出土的棺椁葬具上遗留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图像.通过对这些考古学图像的比较研究,既可以看到两者所保存的某些西域共同文化传统,也可以观察到北朝隋唐时期通过西北"丝绸之路"中原汉文化对其所产生的染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吐蕃与粟特之间的交往联系.  相似文献   

18.
张瑛 《丝绸之路》2014,(14):40-43
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商贸流通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为传播世界文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全面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作用,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南丝绸之路是长江上游地区通向域外的主要交通孔道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后,近年来它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青睐.其神秘绮丽的面貌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一股对西南丝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研究的热潮正在兴起.西南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蜿蜒穿行于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进而沟通了古代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各民族共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西南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南丝路上的各民族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各民族在丝路上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南北有异,因此他们在开辟西南丝路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侧重.本文只拟对两汉时期西南丝路上的汉代移民作一些研究,对他们的来源、迁徙、分布及其在开发西南丝路中的作用作一次较为系统的探索.至于其它民族,如滇、夜郎、巴、蜀等在开辟西南丝路过程中所作的贡献,笔者已有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20.
嘉峪关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古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本文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入手,解读砖画反映的历史。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民族交流融合、商旅往来频繁,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互相依存,在经济、文化、语言、习俗乃至宗教信仰方面差异逐渐缩小,呈现出多民族共存的多元复合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