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良渚文化玉器刻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9年12月,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乡中溪村北侧出土了1件刻有符号的良诸文化玉壁①。这一发现为研究传世品中的同类刻符玉器,注入了一股清泉。与安溪刻符玉器同类的传世品,目前已公布资料的有11件,它们分藏在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MuseeGuimet)②、美国华盛顿的佛利尔博物馆(FreerGallery)“、中国的首都博物馆①、中国历史博物馆⑤、上海博物馆③、台北故宫博物院①。对于它们的时代及含义,早在1915年就开始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②,至今已有许多研究者对此发表了精辟的论说③。安溪刻符玉器的出土,确认了这类刻符的时代和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2.
2009年昆山市文物管理所在1997年少卿山遗址灰坑(M9)出土品当中,于破碎玉璧残片上发现两枚刻符,其中一枚杆状立鸟形刻符在以往所发现的刻符形态中从未出现。良渚玉器刻符在历年田野考古发掘中鲜少发现,此次发现的两枚刻符不仅保留有清晰的层位关系,其所属单位的遗迹现象及伴出物也较为丰富,对于该灰坑(M9)地性质的再认识意义重大。此次杆状立鸟形刻符的发现,还为良渚时期鸟形以及立鸟形态器具使用情况的研究,提供了组合形态方面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古物大量流散欧美,价格高、易携带的古玉尤为大宗。笔者于1979年-1980年曾旅行探访20余所博物馆,在各馆库房仔细研究玉器。到1990年代,再多次前往重要的馆藏从事专题研究。"良渚玉器上的刻画符号"就是当时我密切关注的专题之一。在本篇中,笔者除回顾百余年流散欧美的良渚古玉收藏及出版情况,介绍四件圆周有刻符的良渚玉璧外,也略论约16至20世纪仿赝良渚古玉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虽然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刻符的数量不多,但是其中出现在龟甲上的三个刻符尤其引人注目,它们是()、()、().它们的特征是:1.时间最早,属于裴李岗文化,其年代范围为公元前6600至公元前6200年;2.与文字相关,()像甲骨文的日字和户字,()像甲骨文的目字,()像举手人形,东巴文字中就有类似的字例.通过研究这三个刻符,笔者发现:这三个刻画符号蕴涵了一条符合远古先民生活及社会习性的重要信息;三个刻画符号刚好与人们迄今都还能够从一种特殊的宗教仪式中抽象出的三个元素相吻合.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带有刻符的龟甲本身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宗教法器,龟甲刻符与甲骨文之间或许具有一脉相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再论大汶口文化的陶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陶刻符号,就其意义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从 60年代首次发现于大汶口文化遗址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通过相关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刻划符号出土的背景资料,阐明大汶口文化的刻符,并非具有文字的意义,应该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语言文字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人类生活中,几乎同时同步,由无形到有形,从无声到有声,历经长期的交流磨合,逐渐演变而成。由于族群众多而形成多元的格局。汉字"俗称"方块字"。其字形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玉的造型。从岩画到陶文到玉器刻符,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词句,却为后来文字的形成作了铺垫,或者说,中国  相似文献   

7.
近读姚生民同志《淳化县新发现西周易卦符号文字陶罐》一文,很受启发,特就此谈几点浅见。一、关于淳化陶罐卦符释文的补正淳化西周陶罐肩部用弦纹界为十格。除第8格(用姚文编号)并排刻两条卦符外,其余九格均各刻一条卦符。这十组十一条卦符,所用的数目字为一(姚文将一均释为九,不妥)、五、六、八计四种。其中一、五为奇数,表示阳爻,六、八为偶数,表示  相似文献   

8.
论大汶口文化大口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汶口文化大口尊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节拍而出现的时代性器物,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宗教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上大口尊上的刻划符号,更是显示了这种特殊器物的深奥意义.大口尊不是普通生活用具,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新出现的一种特定器物.同时,大口尊上的刻划符号,表达的也是一种具有宗教内容的刻符.  相似文献   

9.
史前人类在生产、生活、宗教和交往等活动中,为帮助记忆、表达意愿和传递信息,很早以来,就出现了多种记事的方法.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现最多的是一种具有单元形体的符号.系刻划或绘写而成,绝大多数见于陶器,一般是在未烧之前的陶坯上完成的.其中,有的笔划结构比较规则、定型,有的两三个符号布列于一器,当有确切的涵义,再与后世甲骨文金文相对照,也可窥见某种联系的踪影,因此,在为数众多的目前统称为符号者之中,不能完全排除有的已属于文字.迄今发现最早的契刻符号,是在裴李岗文化舞阳贾湖出土的龟甲片和一件石柄形饰上的,年代约公元前6500-5550年(经校正,下同).仰韶文化中成批出土陶器刻符的著名地点,是半坡类型(公元前4800-4000年)的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分别发现有27种113件和38种129件.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青海柳湾墓地,在679件随葬陶器上画有144种符号,淮河中游新石器文化蚌埠双墩发现陶器刻符59种146件其他在大汶口文化的莒县陵阳河、大朱村、诸城前寨,山东龙山文化城子崖,良渚文化的余杭良渚,上海马桥,吴县澄湖等地,也都有重要  相似文献   

10.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以琮、璧、钺、冠状器和三叉器等为标志性器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玉器系统之一.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也是一个长期受到广泛关注的考古学课题,先前的玉器研究主要集中于玉器的加工制作、形制纹饰、功能用途以及单个器种系谱等专题,而关于良渚玉器系统整体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1.
花厅墓地出土玉器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自身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两部分。长方形钺、环璧类玉器和各种耳饰,应是大汶口文化的自身因素。刻有神徽的玉琮、琮形管、玉璜、玉梳背、刻有神徽纹样的玉锥形器和有段玉锛以及多数串饰,则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花厅墓地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海岱地区玉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尚未形成独立的玉器文化体系。到花厅墓地时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在良渚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形成以玉钺、大型玉刀、各种环璧、牙璧及梯形绿松石耳饰等为基本内容的海岱系玉器文化。这一玉器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玉器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楚简中的"="有羡符、合文或重文符号、省形符号、简写符号等六种用法,有些字的"="是羡符、省形符号还是简写符号有时很难区分。楚简"达"字中部所从"="可能是简写符号。《上五·弟》简10的"■"下所从"="可能为"口"字省形符号,应隶定为"胠",读去。《上九·举》简5的"■"下所从"="应为羡符,读"祚"或"祜"。  相似文献   

13.
1973年,江苏草鞋山遗址经过科学发掘,在四千年前的良港墓葬中,发现了人们长期误识为是汉代的多节形长淙等一批形制独特的玉器“,从而使美国佛尔美术馆的细刻小鸟纹玉壁、中国历史博物馆细刻盾形纹多节长球及国内外一批举世闻名的、时代上似是而非、悬而未决的古玉,终于有了科学的归宿。然而科学发掘获得良清玉器毕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不深入,有关传世良清型玉器中的良话与非良话的区别点一下子还难以找到。人们往往错将那些仅仅是形似良清型玉器作为良清玉器述说,或者因某种与域外文化相近的图符出现在良清玉器上…  相似文献   

14.
张民权 《文献》2004,(4):161-168
一、符山堂本《五书》版本特点及其差异 符山堂本《音学五书》(下简称《五书》),由当时著名刻书家张弨校刻.顾衍生《元谱》:"(康熙六年)开雕《音学五书》于淮上,张力臣弨父子任校写之役."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就和田玉玉器在史前三大玉板块、文明时代各个王朝玉文化中所占据的帝王玉的强力地位及其诸多侧面,论述了和田玉及其玉文化独有的德符优势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英杰 《文史月刊》2012,(10):79-80
螭虎与螭龙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由于两者纹饰比较接近,故又称"螭龙虎"。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后来逐渐应用于玉器上。以两种纹饰而言,其尾部都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17.
1990~199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队联合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大型贵族墓葬及车马坑10余座,出土文物达17000余件(套、组),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发掘出土的近3000件(套、组)玉器中,还包含有一些商代遗物,并有部分刻铭。这里我们首先选出其中3件商代小臣刻铭玉器,对其铭文及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嘉善博物馆藏有一批良渚文化玉器,均为嘉善籍的文史大家张天方先生旧藏并由其家属捐献。其中一件相传出自嘉兴双桥的刻符玉琮,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件有大致明确出土地点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琮。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7,(8)
<正>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为酷爱玉的一位君主,他爱玉,藏玉,研究玉器,还参与玉器制作的部分环节。他的诗文中有玉,日常生活中有玉,赏赐臣下馈赠外国国王的还是玉。他对玉的痴迷,促使"乾隆玉"成为18世纪中国玉的代名词,以至于到现在,只要是留存下来真正的乾隆御制玉器,都是我国古代精工精美玉器的代表。乾隆玉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是在玉器上铭刻,包括刻款刻识,题诗作文,使玉器不仅质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杂杭县雉山村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庄严神圣,但其底部留有经琢磨而成的“凹弧痕”破坏了该器的完整。这是有权势的墓主人生前授意玉人的特意契刻的痕迹,应将这类“凹弧痕”诠释为“玉契符”,说明良渚化时期确已有玉卜兆及玉契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