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国家是我国海外移民的主要聚集地,闽南人移居东南亚,始于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闽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在海外贸易过程中,闽南人也不断向东南亚迁徙,这是个人员迁徙的过程,也是闽南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安沁阳 《福建史志》2023,(3):66-70+72
蔡崇达的作品主要可分为写实性和神秘性书写两类,这二者都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其神秘性书写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闽南地区的鬼神信仰、祖先崇拜是蔡崇达作品中神秘性色彩最主要的表现。本文主要探讨蔡崇达小说中神秘书写的呈现方式、来源及其文本中的神秘书写与其他作家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郑庆平 《南方文物》2022,(5):264-271
<正>闽南地区指现今行政区划中的厦门、泉州和漳州三市及其所辖的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金门县、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和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平和县、南靖县、长泰县、华安县,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和晋江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闽南地区远离中原,早在秦汉之际,生活在闽南的古代先民是百越族的一支——闽越族。晋唐时期,中原汉族人口数次大规模南迁,进入闽南,  相似文献   

4.
<正>海峡两岸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台湾的根在大陆。现代地质学家研究表明,漳州史前文化考古调查和旧石器的发现也印证了在闽南东山岛与台湾岛之间有一条"古陆桥",使两岸连为一体。原始时期,大陆尤其是闽南地区的先民,就借此往返闽南、台湾两地。后来,第四纪末冰期结束,"陆桥下沉",形成今天的海峡地貌。此后,大陆人民仍不断飘洋过海,与台湾同胞共同开发宝岛,为台湾的文明与繁荣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血浓于水的历  相似文献   

5.
《神州》2012,(13):14-16
在闽南地区,"陈林半天下"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闽南姓氏》调查数据显示,闽南目前共有700多个姓氏。其中,陈姓人口有数百万人,为闽南第一大姓氏;林姓人口也有数百万人,位居第二。据有关人士调查,闽南姓氏的来源主要是中原人口的三次大迁移。西晋年间有过"衣冠南渡"的历史,中原姓陈、林、王等望族为避战乱,带着家眷从  相似文献   

6.
刘铁英 《神州》2012,(24):252-252
闽南地区的海洋文化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民族特点的舞蹈。闽南一带,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交错杂居,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舞蹈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福建泉州是我国回族的发样地,因为临近海洋,又受到了多年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使其明显的区别于西北内陆地区的回族舞蹈,本文笔者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了解和调查,总结泉州地区回族舞蹈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浅谈“雷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文学史记载:“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反映原始人类劳动生活的朴素歌谣……是中国文学的开端,是我国文学史辉煌灿烂的第一页。”“从原始社会起,歌谣就一直伴随和记载着历史。”雷州人的祖先从原始社会起就有自己的歌谣。今日雷州人的祖籍是唐宋时期起就陆续从福建省闽南地区迁来雷州,自然也带来闽南民歌。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在与土著少数民族文化及周邻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交流中,互相渗透,逐步形成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雷州民歌。  相似文献   

8.
彭维斌 《南方文物》2005,(2):48-51,34
二郎神是闽南地区尤其是灌口、同安,甚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区民间尊奉的水神,它源自于人们对中国水文化先祖——四川都江堰“二王庙”祀“李二郎”即战国时代秦蜀郡守李冰次子的崇拜而发展成的一种重要的地方民间神灵信仰。自明天启崇祯年间建造了专门祀奉二郎神的闽南灌口凤山祖庙以来,  相似文献   

9.
棵在闽南民间有着广泛的用途,按照闽南习俗举凡祭奠神明、供奉先贤、红白喜事和乡俗节庆之类的活动等传统民俗礼仪活动中,民众都会制作各色糕饼棵食用作供品或礼物赠送.印制这类糕饼棵食的模具,闽南地区常统称为"粿模"、"龟印"或"米棵印"等,材质以木制为主,另有陶、瓷、砖、金属等.  相似文献   

10.
张敏 《文物世界》2013,(4):66-69
棵在闽南民间有着广泛的用途,按照闽南习俗举凡祭奠神明、供奉先贤、红白喜事和乡俗节庆之类的活动等传统民俗礼仪活动中,民众都会制作各色糕饼棵食用作供品或礼物赠送。印制这类糕饼棵食的模具,闽南地区常统称为“棵模”、“龟印”或“米棵印”等,材质以木制为主,另有陶、瓷、砖、金属等。  相似文献   

11.
闽南地区釉上彩主要有五彩和粉彩。五彩瓷以平和窑和德化窑最为突出,但总体数量在陶瓷产品中所占比例很小;闽南地区粉彩瓷以德化窑产品为大宗,安溪及华安也有少量发现。其装饰艺术与景德镇彩瓷有不同之处,同时,又受景德镇窑影响,闽南制瓷工匠娴熟地运用各种装饰技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釉上彩瓷纹样和艺术风格,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并促使制瓷工艺、生产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蔡 《福建史志》2013,(6):20-20
2013年12月14日,省方志委副主任方清受福建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之邀,参加历史文献纪录片《闽南望族》研讨会。会上,方清副主任对“闽南望族”的界定标准以及闽南文化内涵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闽南望方矣》纪录片的拍摄对传播闽南文化和增进台湾同胞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东 《南方文物》2004,(1):56-64
闽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辖境,面积2.5万平方公里,约占福建全省总面积五分之一强。历史上,闽南曾是南方名的产瓷区和外销瓷产地,现已发现各时期古窑址超过500处,生产陶瓷品种包括青釉瓷、青白釉瓷、白釉瓷、青花瓷、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举办2013年第二届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为了给世界闽南文化留下一个永久的记忆,泉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建成"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该展示中心设立于泉州市博物馆内,总面积为4200平方米,分为"方言古韵、美在乡音""文化源流、美在底蕴""慎终追远、美在亲缘""多元信仰、美在和谐""遗产绚烂、美在传承"五部分,通过300多张照片、2000多件实物,从闽南方言、闽南历史、闽南宗族、闽南  相似文献   

15.
闽南侨乡寻根旅游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丽金  王元林 《人文地理》2003,18(6):48-51,34
闽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具有发展寻根旅游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本文对闽南地区的文化地理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寻根"文化应是闽南侨乡发展旅游文化的重心所在。并对击活闽南的寻根旅游的措施提出看法,认为发展闽南的寻根旅游应充分考虑它的"根"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抓住闽南旅游的独特风采,在旅游资源规划中,充分展现其最富有生命力的人文地理特色,满足游客寻根的文化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黄志杰 《神州》2020,(5):42-43
闽南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等多元化的形式为民众所熟知,其中最为广泛和原始的表现形式即为建筑装饰。闽南建筑装饰与现代产品设计的融合方式也愈加多样化,两者在融合过程中,需对闽南建筑中的特色文化要素进行提取与运用,深刻体悟闽南文化精髓,并运用合理的手法融入现代设计,使设计与文化融会贯通,丰厚产品的文化底蕴,传承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7.
浮滨文化是商末周初活跃于闽南、粤东一带的一支东南沿海土著文化。该文化中常见的璋、戈等皆为中原夏、商文化的代表器形,这些文化因素如何辗转进入东南沿海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文章通过剖析浮滨文化玉石器中包含的外来文化因素,初步蠡测中原文化因素进入粤东、闽南的时空、路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何文珺 《神州》2012,(13):12-13
闽南文化就是"闽越文化"中的一支亚区域文化,它从地域上说是指地处闽南(福建南部)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所存在的文化。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区域。我国大陆的浙南、粤南、海南以及台湾地区,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70%的华人也是说闽南话的后裔,在当地被称为"福建帮、兴化帮、潮州帮、  相似文献   

19.
宋元时期闽南窑业的繁荣与海外贸易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时期是闽南区域经济的繁荣时期,重要的表现包括港市商业的喧嚣;交通运输网络的发达;人口剧增;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专业化;跨洋贸易的勃兴等等.在此历史背景下的闽南窑业的发展与闽南地区在宋元时期王朝版图内政治地望位移后对区域海洋经济的倾斜相关联,是海洋贸易发达带动陆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其阶段性超速壮大的发展轨迹有着明显不同于他地的模式,本文拟就此略加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是闽南区域经济的繁荣时期,重要的表现包括港市商业的喧嚣;交通运输网络的发达;人口剧增;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专业化;跨洋贸易的勃兴等等。在此历史背景下的闽南窑业的发展与闽南地区在宋元时期王朝版图内政治地望位移后对区域海洋经济的倾斜相关联,是海洋贸易发达带动陆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其阶段性超速壮大的发展轨迹有着明显不同于他地的模式,本拟就此略加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