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新月 《神州》2013,(24):5-5
本文以《生死场》为例,总结其中典型女性的生命轨迹,并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缘起进行分析,最后,将女性的悲剧命运上升为人生、民族的悲剧命运,考察其整体悲剧意识在《生死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胥润芳 《丝绸之路》2010,(14):52-54
《雷雨》自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以来,尤其是在1935年被搬上舞台后,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历演经久不衰,并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非同寻常的青睐。这部作品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深刻的悲剧艺术。《雷雨》广泛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受到易卜生"社会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等的影响,从本民族的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悲剧冲实,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扭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朱涛 《神州》2013,(16):22-22
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讲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才俊们的命运和心路历程。如果说悲剧是画家一幅骄傲、爱惜并用心描绘的油画,那么故事是浓郁的色彩、悲剧人物怎是精装的画笔,笔者从主要人物性格和最终命运、压抑的感情设置等方面来剖析文章的悲剧渲染。  相似文献   

4.
张杰  刘洋 《神州》2012,(21):47-47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西方早期著名的戏剧家都是以创作悲剧闻名的,悲剧可以说是最高形式的美,欣赏悲剧变便成了美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齐松 《神州》2011,(9):13-13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的城市贫民形象,完整地展示了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贫困是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实社会。用感人的笔触对造成悲剧的社会进行了无情批判。  相似文献   

6.
齐松 《神州》2011,(20):13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的城市贫民形象,完整地展示了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贫困是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实社会,用感人的笔触对造成悲剧的社会进行了无情批判。  相似文献   

7.
林培培 《神州》2012,(20):7
《红楼梦》不乏悲剧,每个人都有抑或性格抑或命运的悲剧,死亡似乎也成了司空见惯之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逃不过最后的心愿未了。如果没有黛玉的悲剧,没有她的香消玉殒,我感觉整部作品就好似失去了灵魂,她就是悲剧的化身,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史晓云 《神州》2014,(14):18-18
本文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圣经·旧约》中亚当和参孙的悲剧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其悲剧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相似之处:他们的身份高贵,在犯了相似的错误(即轻信女人和违背与耶和华之约)之后,命运由顺境转入逆境。  相似文献   

9.
齐丽斯 《神州》2013,(7):8-8
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复杂的描写。其中,悲剧《奥瑞斯提亚》完成了从抗争"命运"悲剧到自觉遵从"自然法则"的社会化过程,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贾樟柯是关注底层人物较为细致的一个导演,对其电影《三峡好人》进行个案分析,从悲剧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影视符号学的理论观点,分别从主要人物的境遇式悲剧命运、烟酒茶糖不同章节的文化意象和组成影像整体的声音符号探索其悲剧底蕴,概括出《三峡好人》的“悲剧人文主义”观念在审美意义上对传统悲剧的超越,最后对中国式悲剧生态电影创作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汉宫秋》是作者马致远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对"昭君出塞"作创造性的改编而成,而《长恨歌》是《梧桐雨》的源泉,但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已有很大不同。两部剧作虽都为末本戏,但是其中更见封建制度下妇女命运的悲剧性,本文从女性悲剧命运、自身意识、及元代社会女性生存状况三点来分析王昭君与杨贵妃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的创作,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是一部在情感、情怀和伦理血缘关系上展现的人性冲突,并由冲突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作品。剧中人物对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的困境引发了无可奈何的呼喊,但《雷雨》并非宿命论,它通过人性在现实中的苦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毁灭,讲述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这一值得探讨的人性深处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刘宇佳 《神州》2011,(10):9-9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的创作,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是一部在情感、情怀和伦理血缘关系上展现的人性冲突,并由冲突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作品。剧中人物对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的困境引发了无可奈何的呼喊。但《雷雨》并非宿命论,它通过人性在现实中的苦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毁灭,讲述“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这一值得探讨的“人性深处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主要通过“结社”、“理家”、“反抄检”这三个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完成了对贾探春形象的全面塑造,演绎了“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的悲剧命运。她的悲剧是女性被压迫的悲剧,也是人才被摧残的悲剧;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凡艳 《沧桑》2008,(4):238-239
格非小说《人面桃花》以陆秀米追求大同理想社会,走上革命道路为主线,通过对秀米内心感情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人在辛亥革命前后一段历史时期里的心灵矛盾和精神迷茫。本文试图通过对女主人公陆秀米随着中国革命,追寻她无法企及的大同理想世界,最终梦想幻灭这一命运悲剧故事进行探索,旨在回溯那段已经逝去的革命历史,也发掘革命背景之下的人们无法躲避时代整体性失败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王继荣 《神州》2011,(21):102-103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巨著,凭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意义而散发着久远的自身魅力,从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痴迷于它的人。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这一人物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她是书中最为柔弱、凄美而又哀怨的一笔。一百个读者心中会产生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但这些形象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林黛玉是悲剧的塑造。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半生缘》中,张爱玲以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塑造了顾曼桢、顾曼璐这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书中对她们生存困境的书写不仅展现了女性的生存悲剧,更实现了对人性的超越。在书中,张爱玲对女性悲剧命运的书写涵盖了三个层面.即社会时代层面、文化层面和生命本体层面。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位巨人,梳理他们理论上的异同自然意义重大.在悲剧产生的原因、悲剧效果等方面,尤其能见出两个理论体系的不同特点.这种梳理,对于反思当下悲剧艺术发展的窘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海彥 《神州》2012,(32):4-4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文学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有人认为这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李尔王》主要围绕着李尔和葛罗特斯两家人的人性和权益展开。其中人性主要包括爱、欲望、道德。而在爱中主要是父子之爱、君臣之爱j男女之爱。面对这一切复杂的感情,他们不同的对待方式使他们的命运发生改变,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论文考察《水浒传》中武大与潘金莲婚姻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被贱视的生活状况,透视了潘金莲身上不安于命运的个性追求及其不自觉地同不幸命运所进行的抗争.武松凭借其自身打虎的威力,被任命为都头,武大因此较前有了多出的尊严,产生了捍卫自身婚姻的勇气与行动,但却由此导致了个人惨死的悲剧.当然这更是时代悲剧、社会悲剧, 《水浒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