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泾川古称泾州,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到陇右的重镇,佛教发展较早。北朝以来即有佛教寺院及石窟寺的开凿,隋唐时期更发展为佛教圣地之一,大云寺即为重要的佛教遗存,上世纪60年代以来,泾川多次发现瘗埋舍利的地宫及佛教造像,2012年更发现了较大的佛教造像窖藏,造像碑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碑多以反映北朝时期中原北方地区极为流行的宣传大乘佛教思想的《法华经》及《维摩诘经》等内容为主,雕刻风格既有该地区的地域特点,又与长安地区的风格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正>一河北出土的北朝隋唐石刻造像河北省历年出土的北朝隋唐时期石刻造像集中在河北中南部,以保定曲阳修德寺遗址、邢台南宫后底阁遗址、邯郸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三处最为著称,此外石家庄灵寿幽居寺塔内北齐皇族赵郡王高睿造像亦是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图一)。这四处出土石刻造像,纪年明确、时代连续、工艺精湛、数量众多,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河北地区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艺术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1997年至2000年,奉先寺遗址发掘工作队对奉先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637平方米.发现的遗迹现象有殿址、水道等.出土遗物以砖、瓦等建筑构件为主.生活用品较少,多为瓷器.出土的十余件石刻造像弥足珍贵.奉先寺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古代寺院建筑和佛教造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刘汝国  孔锋 《东方收藏》2023,(6):98-100
曲阜是孔子故里,历史悠久,儒学兴盛,佛教、道教也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展。曲阜最早的佛教文化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此时以单体造像、造像碑为主;至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在曲阜迅速扩张,先后出现了寺院、摩崖造像等;到宋金时期,曲阜的佛教文化继续发展,出现了石经幢这一新的弘扬佛教的形式;元代以后,曲阜的佛教文化以寺院、单体造像为主,这一时期道教文化开始流行,并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临朐县境内的佛教遗址出土文物,已发表大关镇上寺院村明道寺舍利塔地宫、石家河乡小时家庄村白龙寺遗址两处,本次刊布另外四处,包括县城大佛寺遗址出土的30余件东魏、北齐石质造像中具有代表性的9件以及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经幢和金代鼓形座各1件;辛寨镇张陆河村张鹿寺墓葬出土的东魏兴和三年(541年)石棺1具;辛寨镇龙门山龙岩寺遗址出土的唐代石质菩萨立像残躯1件;临朐街道大谭马庄村西石门坊风景区内崇圣寺遗址出土的明代早期陶质带背屏佛坐像1尊。其中大佛寺造像较明道寺、白龙寺造像雕琢更加精细,为所属的青州北朝造像系统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富原寺是古日本吉备国的佛教寺院。该寺院遗址出土的1件莲花纹瓦当,与隋唐东都洛阳城遗址出土的B型双瓣莲花纹瓦当相似,但又显个性特征。该瓦当应是对唐朝宫廷瓦当的仿效,是古代东方丝绸之路遗物。  相似文献   

7.
正目次一前言二百济佛教寺院遗址的发掘概况三寺院遗址的分布及其与都城的关系四佛寺的平面布局及木塔的建造技术五陵寺、住宅献纳性质的寺刹六结语一前言自384年佛教正式传入百济后,汉城(今首尔)、熊津(公州)、泗沘(扶馀)等地陆续开始修建寺院。但从目前的发掘调查结果看,除扶馀地域外,首尔、公州等地并未发现百济时期佛教寺院遗址(图一)。迄今扶馀与益山地域共发掘寺院遗址十余处,似均为538年百济迁都泗沘之后  相似文献   

8.
张雪芬  江滔 《文物》2023,(11):66-84+1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实业街30号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揭露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两个灰坑(编号H19、H68)出土了一批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石刻造像,数量较多且堆放相对集中。这些造像以红砂石质为主,包括佛像、菩萨像、天王像、背屏式组合造像、造像碑、盘龙碑首等,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及线刻。根据发掘位置及出土文字信息等可知,本次发掘地点为隋唐时期益州城西著名的佛教寺院福感寺,出土的造像延续时代较长、艺术元素丰富,对于研究成都地区历史及佛教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东广饶县属东营市辖区,位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山东中部偏北,其南部的青州和西部的博兴都是南北朝至隋唐以来佛教文化十分繁盛发达之地,保存和出土过大量佛教造像。广饶县城以南亦有多处古代佛教寺院遗址,出土存留有一批形体较大的佛教石造  相似文献   

10.
佛教造像碑     
古人借助类同碑揭形式的石质材料雕刻佛像,创造出适用于地面寺院的佛教造型艺术造像碑。在印度次大陆,中国中原北方与南方,以及朝鲜半岛均有造像碑遗存,印度次大陆造像碑产生与建筑造像构件有密切关系,中国造像碑自有渊源,朝鲜半岛则继承了中国模式。中国造像碑拥有众多个体、丰富内涵和鲜明地域特征,是世界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造像碑的产生与供养中国中原北方与南方广大地区,东汉、三国时期已出现了地面寺院,至迟东晋、十六国时期石窟寺院也发展起来。泥塑、壁画是最初地面寺院的主要艺术形式,石窟艺术在中原北方地区兴起…  相似文献   

11.
侯卫东 《中原文物》2022,(4):120-125
巩县石窟是北魏宣武帝时期(483—515年)开凿的皇家石窟,此前的孝文帝时期此地已营建有希玄寺。北齐天保二年(551年)至武平二年(571年)的20年间,是巩县石窟寺民间造像的第一次高峰。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至永隆二年(681年)的21年,是巩县石窟寺民间造像的第二次高峰,该时期僧人和本县官吏积极参加造像,一批稳定的本地平民信众成为持续造像的主力,龙朔二年(662年)《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及其造像是平民信众造像的杰出代表。《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追记的北魏孝文帝希玄寺初唐时期已不再运行,香火没有延续下来。净土寺是初唐时期巩县石窟区域内保有香火的佛寺,北宋后期成为皇家寺院,与希玄寺没有直接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河北南宫后底阁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曙光  梁亮  张春长 《文物》2012,(1):19-33,2,3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南宫市文物保管所联合对位于河北竹南宫市东南29公里处的后底阁遗址进行了勘查和发掘。发现各类遗迹20处,出土佛教石、陶造像及残块283件,其中汉白下造像的数量较多,雕刻精美。根据造像铭文中的纪年和地名可知,此遗址与北朝罕隋唐时期数次变迁的武城县有重要关系。此次发掘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佛教传播历史和造像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景荃主编《河南佛教石刻造像》,网罗式地收录诸多河南佛教单体造像,为学界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参考资料。笔者认为,其中刊布的荥阳大海寺遗址出土二十余件唐代石刻菩萨像,属于武周至晚唐各个阶段遗物。这组菩萨像很可能基于《维摩诘所说经》卷1《佛国品》制作,旨在于建立一个由菩萨行而成就的佛国净士,劝化并饶益一切众生。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9,(5)
本文基于陕西大荔县藏隋、北宋、民国的几方碑刻材料,结合《续高僧传》《大荔县志》等文献记载,对隋唐同州大兴国寺的沿革发展予以考述。隋唐大兴国寺的前身即历史上神尼智仙抚养隋文帝杨坚的般若尼寺,本是杨忠宅院的一部分。隋开皇四年改为大兴国寺并延续至唐,宋时称龙兴寺,并逐渐分为两个寺院,明嘉靖前寺院已荒废,民国二十四年在寺院旧址上修建尚勤小学,成为大荔县较早的一所新式学校。  相似文献   

15.
李飞  陈晶鑫 《四川文物》2023,(5):4-23+2
毗卢寺遗址位于资阳市安岳县忠义镇石桅村。2015年6月,当地在进行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了文物28件,其中包括雕刻精美的圆雕造像。2015—201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安岳石窟研究院共同对安岳毗卢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由地面寺院及石窟两部分组成,从清理情况看,五代北宋时期最初营建石窟,并于石窟周边营建地面佛寺,其后地面佛寺遭到破坏,明代在石窟南侧复建,至明末清初废弃。本次发掘的主体建筑即为明代所建。遗址的发掘对于探讨川东渝西地区这种石窟(摩崖造像)与地面建筑结合的寺院遗址的布局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出土的大量圆雕造像及其他类型遗物对研究宋明时期的佛教艺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麟游县是该省佛教石窟造像地点相对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隋唐皇室夏宫九成宫周围.分布着一些唐代的石窟造像。以慈善寺石窟与麟溪桥摩崖造像为代表。是我们分析唐代长安佛教造像样式的重要参考资料。慈善寺石窟包括3所大窟与10个造像龛。麟溪桥则有18个造  相似文献   

17.
山东青州出土北朝石刻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一 北魏三身像2002 年 1 月,青州市文物管理所接到举报,在青州市市府西侧的施工现场发现石刻佛教造像残件。青州市文物局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采取保护措施,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清理。共清理发掘出北魏时期的三身背屏式造像一躯(残)及残佛像数件。经过调查,确认这里是一处废弃的古代寺院遗址。遗址现场出土的砖瓦、石件大都埋在地面以下 1.5米左右,所出土的残石造像也在这一文化层中,其下为原始生土层。根据出土的砖瓦和瓦当看,应为北魏至隋唐时期的遗物。据当地群众反映,这里从前也出土过类似的石佛像残件,相传这一1995年扶风黄堆老…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临潼的北朝造像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以来,至北朝、隋、唐,可以说是已达鼎盛阶段。此时,修寺建庙、刻经造像蔚然成风。据《临潼县志》记载,仅临潼一县之地,就曾有佛家十院四十二寺。历年来,常常发现铜铁造像和石刻造像碑。1973年8月,纸李通灵寺遗址附近发现鎏金铜造像窖藏一处,出土鎏金铜造像二百四十多件;1984年3月,在武屯邢家村南、秦汉栎阳故城西,又发现同类窖藏一处,出土残整鎏金铜造像三百余件。  相似文献   

19.
宝顶山圣寿寺为南宋时期"柳本尊"佛教之重要寺院,原寺已毁,现为后期重建。寺内旧址尚存原初石质建筑与造像若干,其中一座称作"毗卢庵"的小石室,内外壁面皆浮雕造像并多处题刻铭文。此室主体造像以毗卢佛为主尊,"柳本尊十炼图"并八大明王等为配置。从造像思想而言,体现了"柳本尊"佛教中法身佛与柳本尊在性格上所特有的互融性与合一性。  相似文献   

20.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10月7日至15日,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在与本馆南侧相邻的一建筑工地,抢救清理了当地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寺院——龙兴寺遗址所属的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各类造像200余尊。这一发现,是佛教考古史上所罕见的,已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这批造像正在整理之中,现将窖藏形制及部分造像的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