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淮军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史学》开辟淮军研究专栏以来,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如董蔡时《试论李鸿章创建淮军及其初步发展》,廖宗麟《李鸿章与淮军的近代化》,冀满红《论淮军》,陆方、高翠莲《淮军建立初探》等(以下简称董文、廖文、冀文、陆文),在淮军创建的问题上各抒己见,给这个过去一直寂寞冷落的领域带来了生机。但通读这些文章后,颇觉意犹未尽。其中,有些史实仍有待于进一步考订,有些结论尚需要进一步推敲,还有一些环节由于缺乏交待,而使淮军建立的过程显得脉络不清。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谨以近来读书所得敷衍成篇,敬请各位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2.
《安徽史学》开辟淮军研究专栏,这很好。近日我们读了董蔡时同志写的《试论李鸿章创建淮军及其初步发展》一文,受益匪浅,但也感到有些问题值得讨论。这里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说明我们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蔡时同志批评指正。一、李鸿章招募淮军的办法及初建哪“四营”蔡时同志在《试论李鸿章创建淮军及其初步发展》一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在湘幕“不见知”的情况确实存在翁飞王尔敏先生在。《淮军志》的一段注释中,就淮军建立和李氏出山,引用了王阎运“李(鸿章)在(湘)军中不见知”的话,并认为:“运所言虽稍失实,而大致近情,①”对此,不少学者表示不能同意。最有代表性者数贾熟村先生,他认...  相似文献   

4.
一北洋军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有的同志把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的湘淮军作为中国近代军阀的开端。我看这种说法值得研究。所谓军阀,最基本的条件是军队为个人所私有,而曾、左、胡、李及辛亥革命以前的袁世凯还都不具备这一点。曾国藩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后,主动解散了大部分湘军。清政府对曾、左、胡、李的湘淮军也始终有调动权。当然,曾、李等人用封建主义的宗法观念控制湘淮军,具有某种程度的军阀性,但不完全具备军阀的形态。即辛亥革命以前的袁世凯也不完全具备军阀的形态。袁比曾、  相似文献   

5.
近日拜读了冀满红同志所撰《论淮军》一文,受益非浅,在教书之余,我试写一篇《也论淮军》,除淮军的封建性、私属性、买办性为人共知不再赘述外,就一些问题与满红同志交换意见,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第一关于淮军长期存在的历史条件问题满红同志认为“淮军发展快、存在久,还取决于晚清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形势的需要”。我们认为这点是值得商榷的。满红同志提到太平天国失败前后到捻军起义失败时清政府执行了“抑湘扬淮”策略,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满红同志文中提到三点,说明太平天国失败前后清廷对曾国藩施加压力,迫使他遣  相似文献   

6.
翁飞 《江淮文史》2005,(1):80-92
随着《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央视一套的热播,淮军名将刘铭传与淮军统帅李鸿章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么,他们两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  相似文献   

7.
正《宋史·地理志四》:"淮安军,本泗州五河口。端平二年,金亡,遗民来归,置隘使屯田。咸淳七年六月,置军。"~((1))按此处"淮安军,本泗州五河口"有误,应为"安淮军,本泗州五河口"。此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咸淳六年,置安淮军及五河县于此,以五水交流而名也。"~((2))《乾隆江南通志》卷三六:"北宋端平二年于五河口筑城、屯田,咸淳七年始置安淮军及五河县,以有浍、潼、沱、漴、淮五河,合流而名。"~((3))《资治通鉴后编》卷一四八:"咸淳七年春,是月,城五河口,命镇江转米十万石贮新城,赐名安淮军。"~((4))  相似文献   

8.
杨雨蕾 《文献》2002,47(4):273-280
《两仪玄览图》(简称《玄图》)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李应试在北京刊刻的利玛窦世界地图.李应试,又名李葆禄(PaoloLi)、李省勿,天主教徒.根据《明史》卷二百三十八《李如松传》和卷三百二十《朝鲜传》的记载,他在明代曾以参谋(参军)身份随明军入朝鲜抗倭①.  相似文献   

9.
正"蝴蝶春梦驾鹤去,杜鹃啼血魂归来。考幼寒窗,文武皆精。少办团练,长投淮军,荩臣麾下,爵帅悍将,攻城夺地,勋绩斐然,记名提督衔,实授总兵职,受制于定奎军伍。入台卫国,旨传随铭传抗法,浴血奋战,马革裹尸。官封一品,善待部下,义助亲属,忠孝仁义,少荃奏议,皇恩浩荡。"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先考先聘公墓志》,言简意赅,准确客观地记载了淮军将  相似文献   

10.
李焘、李心传是南宋四川籍著名史学家。二李生活的年代相距甚近,皆毕生从事著述活动,汲汲于本朝文献的荟萃、保存,学风、志趣颇为相向。并因其撰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下称《要录》),后世遂有南宋编年史家二李之称。今人研究二李史学的文章见诸报刊者已有数篇,本文拟就其中尚未涉及的两个问题:《长编》与《要录》之异同、二李的史学思想,略抒管见。疏误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教正。  相似文献   

11.
路遥先生在《历史研究》 2 0 0 2年第 5期发表的《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一文 (以下简称路文 )对民间秘密教门在义和团时期的表现发表了很好的看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人仅就路文中有关九宫道的部分提出一些意见 ,供研究者参考。(一 ) 1 866年派兵剿办苍岩山的不可能是直隶总督李鸿章路文 (第 62页 )说 ,同治五年 ( 1 866)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兵前往直隶井陉苍岩山剿办自称是弥勒佛下转的李修正等人。李修正、李向善均被捕坐监保定府。李修正后被毒死 ,李向善则被释放回山 ,后到五台山创立后天道即“后天九宫道” ,时在同治…  相似文献   

12.
"李四喜思想"讨论:建国初期中共教育农民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7月18日,《新湖南报》发起了“关于李四喜思想讨论”,持续达半年之久,在湖南乃至全国农村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李四喜思想,是指土改以后出现的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的松气思想。它是农民在长期小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狭隘、自私和落后思想的反映。《新湖南报》对李四喜思想的讨论,不仅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分析问题深入,而且成效最为明显,积累的成功经验最为丰富。这场讨论基本弄清了李四喜思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克服这种思想的途径和方法,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农民自私、狭隘思想的批评运动,也是第一次真正地对农民及乡村干部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1948年3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一文中说:“晋绥边区的刘少白,陕甘宁边区的李鼎铭等人,在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以后的困难时期内曾经给我们相当大的帮助……”(见《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1231页)。毛主席在文中提到的李鼎铭先生,因为提出了著名的精  相似文献   

14.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撰著的《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是我国封建社会“正史”(即“二十四史”)中有一定影响的两部史书。这两部书是隋唐时期统一的政治形势的产物,并为这个统一的政治形势服务的。但因《南史》多出于《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北史》多取材《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故一千多年来,论者蜂起,议论横生。然而,无论是宋人的称道,还是清人的指摘,均未就《南史》、《北史》的撰著者的著述思想和旨趣作深入的讨论。基于此,本文试图就李延寿所著《南史》、《北史》的思想渊源、政治倾向及前人对《南史》、《北史》的评价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兴起的以李鸿章为总首领的淮军,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和积劳病故的官将兵丁,在全国各地修建的几所淮军昭忠祠,分析了李鸿章修建淮军昭忠祠的目的,叙述了淮军昭忠祠实行的入祀、祭祀制度、日常管理、资金来源,以及淮军昭忠祠的兴衰与李鸿章的特殊关系,从政治、文化等角度对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6.
刘铭传(1836——1895),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著名淮军将领,曾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他受命督办台湾军务,领导军民抗法;次年十月台湾建省,又成为首任台湾巡抚。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文革”以前并未引起国内研究者应有的重视,五十年代见于报刊的专题论文仅有赵捷民《刘铭传在台湾的抗法问题》一篇(载《新史学通讯》1955年第1期);六十年代更趋沉寂。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学术空气日益活跃,已先后有陆方、苏征、韦庆远等同志的十多篇文章问世。并且,在近年出版的一些台湾地方史著作中,如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林其泉  相似文献   

17.
罗尔纲先生故里贵港市举办中国首届罗尔纲学术研讨会暨罗尔纲纪念馆开馆仪式,我有机会列席,感到十分荣幸。罗尔纲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泰斗,同时也是方志大家。他毕生的论著中一大板块是志书,如《湘军新志》、《绿营兵志》、《晚清兵志》(含《淮军志》、《甲癸练兵志》、《海军志》、《陆军志》、《军事教育志》、《兵工厂志》)、《太平天国首义志》等等,至于他搜集整理编纂的文献资料,更多达3000万字。1932年他在贵县中学当教师时,就曾兼任县修志局特约编纂,历时两年。1944年他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任上,被广西通志馆借调回省从事太平天…  相似文献   

18.
咸(丰)同(治)之交,湘军魁首曾国藩让其幕僚李鸿章组建淮军进驻上海,并保举李出任江苏巡抚,淮系军政势力由此肇端。故有人说:“淮为湘出,尤有水源木本之谊”。淮军成立后,尽管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中担当着“用沪平吴”的主力,起了独挡一面的作用,但从全局来看,充当镇压太平天国主力和元凶的是湘军,评功封赏的筵席上,淮系得到的不过是湘系口下的一点残羹剩饭而已。然而,到镇压捻军之初,湘消淮长的重大变化在清王朝的“天平”上得到醒目的连续显示。其要端可谓首见投赴战场的主力易湘为淮,再见于前敌主帅以李代曾。这种变化固然受着诸多客观条件的制  相似文献   

19.
梁勇  姜新 《东南文化》2000,(9):110-114
光绪年间所立的《滕学义建祠碑》,所记史实是研究淮军及捻军起义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韋軒李公考     
孟繁清 《中华文史论丛》2012,(4):349-358,393
《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太保劉文正公》史料來源之一爲韋軒李公撰《文集序》,而"韋軒李公"究爲何人,尚不見有人探究。熊夢祥著《析津志》(已散佚,今有輯佚)及清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順天府志》(殘本),均有"幸軒李槃"的記載。作者以爲"韋"與"幸"字形相近,"幸軒"極有可能是"韋軒"之誤,"韋軒李公"很可能就是李槃。本文對此作了分析,並對李槃相關史事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