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呈现出从宏观向区域下移的趋势。这一趋势虽在总体上推进了研究的精细化,但不少区域史研究沉溺于地方史料的堆积和单纯事实的叙述,暴露出思想的缺位。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思想引领的区域化研究不能带来学科知识的实质性进步,造成千孔一面的"故事型"学术成果泛滥。正因如此,从事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人有必要秉持总体史的问题意识,以发掘区域的研究意义为目的,审视"人"的主体性,并寻求可资对话的"中层理论"。当代社会史研究如此才能从繁杂琐碎的地方史料中找寻到思想的"在场",才能为书写有思想和灵魂的大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呈现出从宏观向区域下移的趋势。这一趋势虽在总体上推进了研究的精细化,但往往沉溺于地方史料的堆积和单纯事实的叙述,满足于讲清楚一个事件在地方的来龙去脉,忽视“史识”。  相似文献   

3.
蔡天新 《百年潮》2002,(3):15-20
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作为这个转折点上的重要一环--"匈牙利事件",曾经轰动一时.而深受毛泽东和福建地方各级党委所重视的仙游"小匈牙利事件",却鲜为人知.在此,就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及其不良影响等作初步的探讨,以加深对当时我国反右斗争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骁鸣 《人文地理》2013,28(6):29-35
大卫·哈维在收录于其《正义、自然与差异地理学》文集中的《从空间到地方,再回看》这篇文章中,对他所谓的马丁·海德格尔"地方建构"思想进行了批判。通过忠实地引用哈维和海德格尔的著作、分析其各自观点形成的背景并提供依据,本文详尽揭示了哈维在勾勒海德格尔思想这一学术工作中的操作细节,即他实际上大量使用了重排引文、重组素材、偷换主题、"视而不见"、模糊处理等做法,"制造"出一个需要批判的所谓海德格尔的"地方建构"思想,从而对自己所要提出的"地方建构"思想加以支持。仅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献看,海德格尔有他自己的"地方"和"空间"思想,但并未明确讨论过甚至从没有提到过哈维所关心的"地方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耀元 《神州》2013,(7):252-252
我们也许带着赞扬和批判的态度来评论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本书。但是苏力在该书的论证和批判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尤其通过对当今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能理解或者已经理解了中国农村社会或乡土中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基本内涵",但这并不能说我们是保守或激进;然而它至少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反思我国的法治建设之路,给了我们法律思想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家、历史学和历史何兆武(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从一个历史工作者的专业角度来说,历史史、历史学和史学史三者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这实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或所理解的“历史”。历史本来是指过去所发生过的(思想上与行动上的)事件,但这些事情要能传达...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特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族主义现代性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问题是个跨学科的话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较长、争议颇多,无论是概念或内容,是历史演变或表现形式,或是理论与实践意义,都备受学界关注。本刊借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召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会议之机,约请几位专家学者,就这一课题谈些个人认识。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触及到了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相关的很多层面,他们的论点可能各不相同,也许会有思想交锋,但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我们期待大家的研究及思想火花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筹集备荒仓储谷本,晚清江苏普遍推行积谷捐这类田赋加派。由于积谷捐加重民众负担,亦有违清廷定制,曾引发争议和抵制。鉴于此,官府主动调整策略,根据清廷"民捐民办"的政策,将强制带征的积谷捐称作"民捐",并要求地方绅士参与仓储管理,其目的是以"民捐绅办"或"民捐民办"为名,绕过清廷不准加赋勒派的制度障碍,减少积谷捐的推行阻力。但所谓"绅办"实属"官督绅办",备荒仓储仍由官府掌控。"官督绅办"管理模式的兴起,反映出晚清基层社会管理格局的变动趋势。由于"官督绅办"的管理模式往往以强制"民捐"为基础,加重了民众负担,因此亦可视作官府转嫁责任的表现。这是清末反地方自治及绅民冲突事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主张将来中国所实现的"大同"和将来世界所实现的"大同"在思想来源和内涵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国内一些学者的说法,亦即:孙中山主张,先是中国实现"大同",然后将中国的"大同"理想"推广"到全世界,最终在全世界实现这种"大同",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在研究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时,总体上应将孙中山一生中所谓的将来中国"大同"看成是其民生主义内容,将其所谓的"世界大同"看成是其对外思想或民族主义内容。当然,这两者中的"大同"存在若干共同点,如都"不得为私",都实行平等和互助的原则,等等。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4.
宋代地方官员在地方旱时通常依据一定的程序祈雨。从人和自然的角度看,受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祈雨有时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所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祈后无雨、降水量少、降雨未及全境等,因此他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来应对这一窘境。而且在祈雨的过程中,他们也可能遭遇各种出乎祈雨程序之外的事件。此外,当时许多官员对祈雨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相当的认识。因此,"天人"并非总"相契",这是当时"天人感应"观念笼罩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侧面。但总体而言,祈雨仍是当时地方官府应对旱灾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当时的现实和历史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过去半个世纪中,思想史研究的一个趋势是重新认识和阐释对启蒙运动的抵制现象。基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反启蒙运动研究形成了两种范式。"反启蒙思想",是对启蒙思想的对立面的思辨研究,依据传世经典,开展文本分析、抽象推理,对一些主要思想家进行阐释。这种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是以赛亚·伯林。"反哲学运动",则遵循思想观念的社会史的研究范式,将反对启蒙思想家的人及其活动置于18世纪复杂的社会现实之中,发现思想在社会中生产、传播、被接受、被拒绝的方式和引起的反响。"反启蒙运动"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方便的理论装备,但它也很容易误导研究者,将他们引入一个截然对立的幻象之中。  相似文献   

16.
"台湾意识"本是台湾民众认同乡土的"地方意识"。日据时期,"台湾意识"蜕变成"国族认同",其本质上仍是"中国意识",如不少台湾的知识分子借助台湾史著述表达了对"故国"的追思。"二二八"事件后,围绕是否认同"中国意识",台湾内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台湾意识"与台湾史叙述。"解严"前后,政治的变动促使"台湾意识"出现异化,导致战后岛内"去殖民化""去省籍化"的台湾史研究路径被抛弃。部分台湾史学者企图使台湾史研究脱离中国史脉络,重新建构以"台湾人"为主体的"台独史观",使之成为推动"台独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幸福来敲门     
正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生,啥都不咋的,可是最近,幸福居然来敲我的"门"!幸福敲响了"作文门"。那天,郑老师在班上宣布上学期感恩书信获奖者,这可是全国的比赛,虽然我交了稿子,但根本不抱什么希望。"全国三等奖,恭喜……"没我名字,我就知道。一个貌似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冒了出来:嗯哼,我会是二等奖吗?"获得二等奖的有……"还是没我,剩下的只有一等奖了!我?全国一等奖?这,这,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懒洋洋的我趴在桌子上,几乎要合上双眼了。"吴俊  相似文献   

18.
正"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史华兹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想到雨果这句话。史华兹的视域宽阔而幽深。书中,他以problematique这一关键词——书中译作"问题意识",也许用"问题性"或"问题情境"更准确——为出发点,描绘诸子百家如何在反复驳难中营造出一个文化盛世。或许他的一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商榷,但其所蕴具的巨大启发性却是毋庸置疑的。比如他认为是孔子奠定了与"复礼"相关的公共话语,不仅后世儒家,也包括墨家、法家等,都是对孔子思想的"修正版"。固然,孔子"以德配天"的思想选择和从政从  相似文献   

19.
何元国 《安徽史学》2015,(5):125-135
修昔底德创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花费了毕生精力,全书各个部分的写作次序和时间如何迄今悬而未决。从1846年这个问题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初,大体有两派观点:"分离论"和"一体论"。前者认为,修昔底德的著作是分阶段写成的,这不仅表现在时间上,还表现在作者的思想上;后者则认为,尽管这部书是未完之作,且有一些不完善地方,但全书一以贯之,因此主要在一个时间段写成。两派各执一词,探讨逐步深入。1984年美国学者康纳提出修昔底德文本的同质性问题,即作者有意带领读者一起面对事件,其思想认识和叙事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故其文本不是同质的。这对"分离论"起到了纠偏的作用,也超越了"一体论"。在康纳观点指引下,英国学者鲁德和美国学者德沃尔德研究了修昔底德的叙事方式。鲁德认为"修昔底德问题"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德沃尔德则证明其叙事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修昔底德问题"将激发学者们的研究热情,砥砺他们的才智,推动着学术界不断深化对于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吴雪晴 《百年潮》2002,(8):18-24
1976年的4月5日,北京爆发了"天安门事件",这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的抗议运动.对于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及内幕情况,已有不少史料披露,但对于"天安门事件"之前的"南京事件",人们却知之不多.实际上,"南京事件"是全国最早的反对"四人帮"的斗争之一,它在某些方面甚至影响了北京的"天安门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