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历史,并将近年来上海旅游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华东地区、全国范围等不同层次上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都市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上海都市旅游的内涵细分和构建包括上海都市旅游核、都市旅游带、都市旅游圈在内的大上海都市旅游圈的构想,并讨论了上海都市旅游开发和城市一体化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几乎是所有大城市都在积极发展的产业,然而发展旅游业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它的载体。不少人认为上海没有世界一流的自然山水,又缺乏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由此得出上海是一个旅游资源贫乏的城市的结论。然而上海连年增长的旅游人数,1995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次约140万,国内旅游人次200多万,似乎与上海旅游资源缺乏结论有矛盾。为此,我们必须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重新认识,搞清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这对于上海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使旅游业对上海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了自都市旅游定位正式提出以来,上海核心旅游资源、核心旅游企业类型数量区域差异及其与旅游经济总量区域差异的关系;上海旅游产业政策演进规律特点及其与旅游经济总量区域差异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上海核心旅游资源、核心旅游企业类型数量区域差异与旅游经济总量区域差异呈正相关关系;上海旅游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呈现6大演进规律特点,缩小旅游总人次区域差异的优化效果好于缩小旅游总收入区域差异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旅游科学》2009,23(4):78-78
2009年6月17日,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批旅游专家受聘仪式假座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校)图文信息中心环幕厅隆重举行。上海市旅游局副局长沈山州和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卫武共同宣布了入选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首批专家名单。  相似文献   

5.
上海率先提出发展都市旅游业促进走向国际化都市──’95中国·上海黄浦旅游节“都市旅游”国际研讨会纪实上海黄浦旅游节是由上海市政府举办的、旨在全面展示东方都市风情、风俗文化、使上海走向世界、加入世界旅游中心城市之列的一项重大活动。但95年的黄浦旅游节与...  相似文献   

6.
“都市旅游”是上海旅游的总体新形象,也是上海旅游的市场定位。上海市旅游工作委员会姚明宝常务副主任说,要将购物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家庭休闲旅游、文化体育旅游、工农业旅游作为上海的重点产品、名牌产品和精良产品,这些产品基本概括了“都市旅游”的上海特色。这些产品的开发贯穿在旅游线路的组织和促销活动中,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深化这一新形象定位的内涵,是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才得以发展的。现就“都市旅游”存在的一些不足现状,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大上海旅游圈旅游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大上海旅游圈中旅游资源结构、旅游客源结构、旅游行为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以上海为中心、以公路交通网络为框架和追求旅游效益最大化的旅游资源配置原则。对大上海旅游圈在3个圈层上进行了旅游资源的配置,形成以上海为中心0- 50公里范围内的都市风情旅游圈、50- 150公里范围内的江南水乡风情与城市园林景观旅游圈、150- 300公里范围内的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旅游圈,并认为构建大上海旅游圈、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是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上海假日旅游市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具有发展国内旅游、假日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要进一步促进上海国内旅游,假日旅游的发展,关键在于培育一个有序竞争的国内旅游市场、假日旅游市场。旅游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向科学管理要效益,以求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可持续发展观点开发上海旅游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的国际大都市性决定了上海都市旅游业居于先导性产业的地位.发展上海旅游业的总目标,就是加快步伐,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旅游目的地.上海不仅是一个旅游“中转站”,而且还应该成为境内外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辐射中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上海旅游业目前的状况与这一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旅游者在上海逗留时间短,这是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由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2003年8月1日正式组建而成。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80年代后期开始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是上海市最早设立旅游管理本利专业的高等院校。多年来以培养旅游管理、地理教育、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专业设置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尤其重视为上海经济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11.
竹枝词是形成于我国唐朝中期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丰富的社会风土人情内容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可补正史之不足,亦有"以诗证史"之功效。上海竹枝词有众多关于近代上海交通工具、道路建设和交通法规的转型实录,同时也反映了交通变化对上海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上海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抉择过程,深度解读其史料价值,对竹枝词的研究和晚清以来上海交通变迁的探讨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幕末与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而言,上海首先是中国的上海;同时上海也是世界、尤其是西洋的上海,租界区域出现了与此前的中国本土迥然相异的新的样态;再次是与日本紧密相关的上海,19世纪末期以后,在虹口一带形成了以日本居留民为主体的日本人社会。这样一个多元组合、多重叠加、既相对分离又互相交融、同时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的都市,对于正在走向东亚乃至世界舞台的近代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因此,这一时期日本人对于上海的认识,首先是对于以上海为媒介的中国的认识,其次是对于与上海相关的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于通过上海所体现出来的中日关系的认识因此,近代上海对于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实际上具有三层意义:观察中国的现场;透视世界的窗口;反观日本本身的泰照系,  相似文献   

13.
上海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与区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强  周蓉  汤建中 《人文地理》2000,15(4):46-49
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上海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指出了上海企业对外投资的必然性。通过对涉足对外投资产业的研究,发现上海对外投资的产业大多已经在国内发育成熟,对外投资产业遵循由低向高逐步演替的规律。企业对投资区位的选择大多是由近及远,集中于东南亚等地。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开埠后即迅速跃升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上海通过与各口岸间的外贸埠际转运,将其外贸影响辐射至大半个中国,显示出其全国外贸中心的地位。本文利用系统的海关数据及文字报告,阐述了晚清上海外贸埠际转运在全国的地位、上海的外贸转运网络及其特点,以此为视角反映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Students of modem Chinese history,and modern Shanghai history in particular,tend to view Shanghai as having been a lone islet during the Pacific War,when it was cut off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This article,however,argues that Shanghai was still well connected to area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Japanese throughout the war.Using the Sikh community in Shanghai as a case,it demonstrates how the Indian National Army used both a Japanese-initiated military highway and the long-existing Indian diasporic network 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 to facilitate a certain kind of mobilization.It further sheds light on how the Sikhs in Shanghai were influenced by and responded to the Indian National Army's endeavors.  相似文献   

16.
徐光寿 《安徽史学》2003,(6):93-96,74
陈独秀与上海社会联系密切。上海是他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窗口。他的革命生涯从上海开始,一生主要时光在上海度过,革命生涯最辉煌的业绩在上海实现。他对上海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研究和十分复杂的感情,总体上说还是一分为二的。近代上海造就了陈独秀的崇高声望,陈独秀也给上海留下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先进、教育发达的中心城市,其作为全国思想文化中心的地位,无疑是从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开始确立的。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Nationalist Party established dominance over the Shanghai courts in the foreign concession area to use them as weapons against political dissidents, and it analyze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 among the Nationalist Party, local elites, and the Shanghai courts during the Nanjing decade (1927–1937). Building on recent studies that pay attention to the limited success of the Nationalist Party’s policy of putting the judiciary under Party control,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ist Party’s dominance over the Shanghai courts was highly contested.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Party’s effort to gain control over the Shanghai courts by building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the local elites’ appropriation of their own social networks rendered the Shanghai courts vulnerable not only to the Party’s intervention, but also to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forces. I argue that due to the weak authority of the Shanghai courts, the Nationalist Party’s use of law against political foes could be a double-edged sword.  相似文献   

18.
王列辉  朱艳 《人文地理》2018,33(4):121-129
基于1995、2005、2015年的中国国际航运数据,运用枢纽度模型与复杂网络方法重点分析了上海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地位变化,结果表明:上海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港口,联系航线比重上升,范围扩大,强度增强,与东南亚的港口联系最为紧密;中国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航运网络由香港、上海(一主一副)的双中心向上海、宁波、深圳、香港的四中心发展,上海港成为四中心港口之首,上海港和宁波港同质竞争激烈;最后,从港口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的角度提出上海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发展建议,包括东南亚发展战略、港口协同发展战略、金字塔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som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food rationing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Shanghai by considering the notion of “Shanghai little men” (a broader translation of which is “Shanghai less-than-manly men”). Male Shanghainese are notorious for doing household labor and being obedient to their wives, which has earned them the nickname Shanghai little me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ir grocery shopping and cooking were first inspired by fundamental changes in food distribution and the power structure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It treats Shanghai little men as both a special group and a symbol of certain changes in gender roles at home and the redefining of gender norms in the larger society. It examines the shifting discourse concerning Shanghai little men in the era of economic reforms and analyzes a recent popular discourse about “seeking real men” and “being real women.” Finally, it deconstructs the current cultural nostalgia for traditional gender-defined divisions of labor, reflecting a parallel developmen—the “transnational business masculinity” that one se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