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 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陶寺龙山文化的特征 和社会性质 陶寺文化在中原龙山文化中,有一群由铜器、木漆器、彩绘器、玉(石)器等组成的别具自身特征而又与众不同的器物群[22]。足以说明它的社会组织形态是一个部落联盟古国的国家载体。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下列遗存。 (一)文化特征 1.铜器 在陶寺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铜铃或铜铎,它虽出自晚期墓葬,但却是一件工艺复杂的迄今年代最早的复合范的大型铜器。由于它是合范铸造,表明陶寺铜器由来有时,是其在早期就已出现的佐证。所以我们说陶寺文化的社会已进入了文明古国,铜器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2…  相似文献   

2.
靳健 《江汉考古》2024,(1):82-86+128
九连墩2号楚墓发现的一组晋式铜器,有学者认为其产地在晋地或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笔者通过分析这一组铜器的形制、纹饰风格、制作技术特点,认为这一组铜器的工艺特点和细节处理与楚系铜器相近,而与典型的晋系铜器有较大差别,其应当是掌握楚系铜器制作技术的工匠模仿晋系铜器生产的。  相似文献   

3.
淮阴高庄墓刻纹铜器上的神人怪兽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阴高庄墓刻纹铜器上的神人怪兽图像王厚宇1978年,淮阴市博物馆在城南乡高庄村清理大型战国墓葬一座[1],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刻纹精致、内容丰富的刻纹铜器20余件,这些铜器上生动活泼的神人怪兽图像,不但在考古学和美术史上有重要价值,而且在研究我...  相似文献   

4.
孟倩 《文物春秋》2023,(4):19-26+95
李三孤堆楚王墓是目前发现的规格最高的战国晚期楚国王室墓葬,出土有72件带铭文铜器,其中以带有“铸客”或“铸器客”铭文的铸客类铜器数量最多。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经全面梳理国内外文博机构所藏铸客类铜器,共统计出42件(套),其中有6件铜器铭文中虽无“铸客”或“铸器客”词组,但在造型、纹饰或铭文写法上与铸客类铜器存在紧密关联,亦可纳入。结合楚简和楚国玺印材料对铸客类铜器铭文进行分析和考证,铸客可能是地位高于冶师与佐的掌管铸造的楚人职官,其所铸器物的使用/保管机构大多为与饮食相关的内府机构,服务对象为楚国王室成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铜器内涵、文化面貌及与中原铜器的关系等方面对宁乡铜器群和新干铜器群进行比较后发现,两者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所含铜器年代跨度不同、主体年代或所属文化年代不同、铸造地复杂情况迥异),时间上不并行,文化传统上联系很少,与中原铜器关系的性质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认为两者既不是商代晚期湘江流域和赣江流域同时并存的青铜文明,也不存在源流或继承关系。对于宁乡铜器群文化属性的判定,应该建立在对其所属考古学文化背景的深入研究之上,不能因为其与新干铜器群分布地域彼此毗邻或部分铜器年代接近而进行简单比照。  相似文献   

6.
黑汗王朝时期的两件铜器1989年10月,新疆和田市曾出土16件极为罕见的黑汗王朝(国外称喀喇汗朝)铜器,笔者已作过报道与研究①.在这批铜器出土前后,和田地区文物管理所又征集到两件出自不同地方的铜器,其制作手法、图案形式、艺术风格、铭文文字均与前述16...  相似文献   

7.
硅酸盐是一种环保型的缓蚀剂,研究水溶液中硅酸盐与铁表面氧化物的相互作用对铁器物脱盐清洗液的实际应用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本工作研究了羟基氧化铁对硅酸盐的吸附作用以及多种因素对Fe/FeOOH/Na2SiO3体系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并运用XRD技术分析研究了硅酸盐水溶液处理对钢铁表面氧化物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FeOOH/Na2SiO3体系中,硅酸盐吸附在钢铁表面羟基氧化物上,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形成了较为致密的缓蚀膜,可同时抑制钢铁的阴,阳极反应,且对阴极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8.
铁器文物脱盐清洗溶液中硅酸盐缓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酸盐是一种环保型的缓蚀剂,研究水溶液中硅酸盐与铁表面氧化物的相互作用对铁器文物脱盐清洗液的实际应用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本工作研究了羟基氧化铁对硅酸盐的吸附作用以及多种因素对Fe/FeOOH/Na_2SiO_3体系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并运用XRD技术分析研究了硅酸盐水溶液处理对钢铁表面氧化物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FEOOH/Na_2SiO_3体系中,硅酸盐吸附在钢铁表面羟基氧化物上,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形成了较为致密的缓蚀膜,可同时抑制钢铁的阴、阳极反应,且对阴极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9.
城洋地区是中国商周铜器最集中出土的几个区域之一,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对城洋铜器埋藏时间、埋藏空间、埋藏种类等问题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城洋铜器埋藏的历史背景,得出了这样几个结论:(1)城洋铜器是当时活动在这一带的人们出于某种仪式礼仪的需要的特殊埋藏;(2)这种铜器埋藏时间和空间埋藏关系所揭示的历史背景,应当是周人在商代末期兴起后,本与四川盆地古蜀人关系密切的城洋铜器所代表的社群,因与商人亲善而与周人敌对,最后在周人和蜀人的双重夹击下失去相对独立的地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3)城洋铜器的主人既不是蜀人,但也不可能是巴人,它的国别和族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理石主要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组成。大理石中所含低浓度的Mn^2+会取代本构碳酸盐中的阳离子(Ca^2+,Mg^2+),占据确定的晶格。Mn(Ⅱ)是S=5/2的自旋系统,大理石的电子顺磁共振谱由该离子的信号支配。对大理石进行电子顺磁共振研究,将大理石手工艺品同来自不同石矿样品的电子顺磁共振谱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大理石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小胡村墓地为殷墟晚期"舌"氏家族墓地,为探讨其出土铜器的腐蚀特征,揭示其所蕴含制作技术和相应考古学信息,从而为器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墓地出土12件铜器进行基体锈层结构和制作技术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相较纯铜、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铜铅合金耐腐蚀能力较弱,腐蚀严重;铜器经冷热加工处理易造成内部组织结构不均内应力残存,间接加速铜器腐蚀;12件铜器材质:纯铜2件、铜铅合金4件、铜锡合金3件和铜锡铅合金3件;仅2件兵器(刀M28:1、戈M38:1)经有意铸后热锻和冷加工,其余皆直接铸造成型。M21墓4件铜器皆为铜铅合金明器,小胡村墓地作为殷墟周边商文化系统,趋同商文化中心区,亦呈现部分中小贵族随葬铜器明器化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考古学的传入与发展,特别是50年代以后,科学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商代有铭铜器,其中绝大部分出于河南,尤以安阳为最,其次陕西、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亦有大宗出土(参拙文《全国出土商代有铭铜器概述》,《殷都学刊》2009年第3期)。这些有铭铜器出土情况明确,器物组合清楚,学术价值较高,为进一步拓展商代铜器铭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石蝶 《文物世界》2006,(1):71-74,80
《考古》2005年2期刊发了一批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先秦至汉晋时期青铜器。多件铜器上还有铭文,且铭文的字数颇多,有的达到76字。这样一批有铭文的铜器,自然会引起学界的重视。文中刊布的先秦铜器有10件,其中剑7件,戈1件,笛1件,碗1件。其中除2件剑没有铭文外,其他8件皆有。我们认为这8件有铭铜器都是伪铭或伪器。有铭文的5件剑中,其形制可分两类。一类是扁形直茎,另一类是圆柱形直茎,有格。5件剑的铭文都刻于剑身一面的中脊两侧,由右向左作两行竖排。这5件剑的铭文摘录如下(括号中之字为笔者所释)。  相似文献   

14.
受深圳地区海洋气候及土壤环境影响,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铜器锈蚀情况严重。为了给后续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科学依据,需研究出土铜器锈蚀情况。为此,通过硝酸银定性分析、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等手段,对其表面锈蚀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铜器矿化严重,其锈蚀成分以孔雀石为主。其中一件铜器表面锈蚀物中含有氯磷钠铜矿,这在潮湿地区土壤环境出土的铜器中较为少见。此外,在另一件铜器表面锈蚀物中还发现疑似纳米SnO2成分。实验结果可对该批铜器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并为深圳地区出土的其他青铜类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72年,在襄阳山湾楚墓区出土了一件有铭文的铜器——上鄀府簠。上鄀铜器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发现,引人注目。黄盛璋先生最早著文定为鄀国的铜器。有的同志并定此器为湖北宜城东南鄀国之器。笔者认为此器非鄀国之器。而应为楚灭鄀后的楚器,兹略陈管见。先谈谈鄀的国名与地望问题。都国有上下鄀之分,已由传世两鄀铜器和新发现的上鄀铜器得到证实。上鄀之鄀。金文作鄀,下鄀  相似文献   

16.
西周铜器中有一部分带有月相纪年的铜器,其纪年铭文为铜器的分期提供了比较客观准确的标准。历象方法就是以长历来推断纪年铭文所纪的年、月和月相,由此断定铜器的分期。早在宋代,吕大临就以这种方法推定过散季簋的年代。不过,当时的历象方法与今天所说的历象方法不可同日而语,真正意义上的历象法西周铜器研究还是开始在清代以后。铜器上的纪年铭文一般包括四个要素:年、月、日(干支)、月相,如牧簋铭文“七年十  相似文献   

17.
1978年3月,淮阴高庄一座战国墓出土了20余件刻纹铜器,其数量之多,几乎相当于过去所出土的东周刻纹铜器的总和.刻纹内容除习见的几何纹、燕饮图、动植物纹外,首见以神话传说中的神人怪兽为其主要摹写对象.这些刻画的神怪异人,可在《山海经》中找到对应的记述.笔者认为:高庄战国墓刻纹铜器上的有关山、神人、怪兽的刻纹,可能与战国时代流行的《山海图》有关.本文研究材料:援引自高庄墓下列刻纹铜器:铜薰炉益(1:18)、3件Ⅲ式盘残片(1:3、1:0146、1:0147)、2件铜匜残片(1:0137、1:0138)、4件铜算形器残片(1:114-1、2、3、4)  相似文献   

18.
刘欣  淑华 《文史天地》2009,(6):70-70
一八九九年(光绪25年),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在北京清政府担任国子监祭酒(最高学官),一次服中药时,他突然发现“龙骨”药上刻有奇怪的类似篆文的东西,大为惊讶。王懿荣本是金石专家,精通铜器铭文之学,知道这东西一定有名堂。于是追究到药铺,查问“龙骨”的来历,并选了一些进行研究。一九〇〇年(光绪26年),山东潍县古董商范雄卿携带“龙骨”八百多片到北京,王懿荣付以重金,予以收购。王成为鉴定收藏甲骨的第一人。一九。三年,王懿荣死后不久,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被《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铁云)收买,刘把这些甲骨连同自己所藏,选了一千多片,石印出版了《铁云藏龟》,  相似文献   

19.
跑马堤墓地是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的一处战国至汉代墓地。该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为研究从战国到汉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变迁提供了系统性的资料。本研究对该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晚期铜器的材质包括铅锡青铜和锡青铜两类,不同类型功用的器物,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西汉铜器的材质则以铅锡青铜为主,合金元素总量相对于战国晚期铜器要低,而且变化范围较大。整体上,该批铜器主要为铸造成型,但其中有3件汉代青铜容器为锻造而成,这三件锻造铜器均为敞口薄壁器物。研究结果可为汉代以后考古学和金属技术史研究提供资料,并为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演进序列的补充完善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20.
1.前言目前,对镀金铜器上腐蚀物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机械方法,即利用小型研磨器或喷磨料来去除器物上的绿锈,另一种是化学方法,使用一种稀酸来分解器物上的绿锈。这两种清除绿锈的方法都有很多弊病。例如酸溶液在分解器物表面绿锈同时,还会浸害器物的本体。虽然我们现在使有的去除器物表面绿锈的机械方法比以前安全多了。他是就铜器表面镀金层上的绿锈清除而言,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镀金层的平均厚度一般<10μm,在非常薄的情况下,镀金层上所形成的绿锈要比镶金层上形成的绿锈坚硬。因此,当使用机械手段去除绿锈时,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