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漫话     
"有的人说,老卫到海南,经济上是受到了很大损失,确实如此。我在中海油的收入与在海南省委的收入,两者差距是非常大的,当初我还以为是小数点打错了。"——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这样说。他在调任海南之前,担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  相似文献   

2.
樊斌 《文史博览》2009,(11):60-61
曾国藩曾三任两江总督,一生与南京结下难解之缘,留下了许多珍闻逸事。其中,同治年间,巧用一把金陵折扇,为他的干爹“摆平”了一场差点酿出人命的官司,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斡旋与睿智,既给足了地方官员的面子,又避免了干涉地方公务之嫌。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份,张成起从河北省审计厅的职位上退下来,进入河北省政协,担任常委。这位曾经写过轰动一时的《解读李真之死》的“官员作家”,因为最近“抛出”一篇《我与程维高的是是非非》再次被很多读者锁定。  相似文献   

4.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山东济宁担任运河道督时 ,曾立下一方石碑 ,上书 :“人到无求品自高。”意思是 :人若无私 ,品德必然高尚。反映出他廉洁奉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他在任江苏廉访使时 ,就十分注意吏治 ,对各级官员的使用 ,提出要严格挑选与考核。他在给道光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 :“查上司所以考察吏员者 ,非于公牍中观其事理 ,察吏莫先于自察 ,必将各属大小政务逐一求尽于心 ,然后能举以验属员之尽心与否。”因此 ,他自己先作出榜样 ,在官署大厅中堂上亲自书写了一副堂联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上联鼓励老百姓大胆地向他指出缺点 ,向他提意…  相似文献   

5.
朱德是建国后党的第一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在担任中纪委书记期间,他致力建立和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纪律检查机构,使各级纪检组织有力配合“整风运动”、“三反”、“五反”斗争,清除了一批腐化堕落分子,保持了党组织的纯洁.提高了党的战斗力。他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实为全党的楷模。朱德在担任此职务的5年多时间里.  相似文献   

6.
魏明 《史学月刊》2006,(2):60-69
1939年底,冀朝鼎以地下党身份由美回国,通过陈光甫担任国民党政府的“环球进出口公司”襄理,从事出口中国桐油、进口美国战略物资等业务。其间曾化解了桐油危机并获得美国援助的锡贷款,还赴滇缅公路视察桐油运输情况,以打破日本的海上封锁。1941年,他利用与孔祥熙的“世交”关系,经美国友人推荐,出任“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秘书长,以维护法币的国际币值。他和一些美国高层官员私交甚厚,因此成为国民党财政部和美国财政部沟通的桥梁。在平准会后期他成为关键且具争议性的人物。他在汇率上的丰富经验使他成为新中国初期最有创新精神的经济事务官员。作者查阅了大量美国档案资料。这篇译文是作者文章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沧桑》1993,(1)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煊赫一世的亡友卫聚贤,除《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有300字的简介外,不见于《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当代名人录》等书,其事迹在大陆鲜为人知。1992年1期《山西地方志》纪念这位著名学家逝世3周年,才全部介绍了他的业绩。我们相交有年,愿回忆往事,以缅怀之忱。万荣卫聚贤(1899—1989),貌似济公和尚,人称“卫道法师”,遂自以“卫大法师”为号。少贫苦读,出清华大学研究院名师王国维、梁任公之门,习国学,造诣深,见知于蔡元培、吴敬恒、于右任、叶恭绰。与社会贤达马衡、郭沫若、李济、顾颉刚、周谷城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8.
观点/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2,(30):43-43
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在一些地方劳教制度“已沦为了地方政府官员假以维稳为名、行打击报复之实的工具”,必须尽快废除。  相似文献   

9.
<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一件作品按期完工,验收的官员看过之后,露出不悦之色。“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基罗问。“鼻子太大了!”官员说。“是吗?”米开朗基罗站在雕像前一本正经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鼻子是大了一点,我马上改。”说话间,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修饰起来。凿刀所到之处,掉下了一些大理石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两税法的建立 ,田赋灾免成为与唐宋国计民生关系更为密切的政府行为 ,如何做到及时、如实 ,是宋朝改进唐朝田赋灾免制度的立法考虑 ,其中有不少合理成分。在实施过程中 ,宋朝一直存在地方官员讳言灾伤或检放不实的弊病 ,其原因包括检放程序过于繁细 ,以及其他制度如地方官员考课制度、财政利益分配制度等方面的牵制等 ,不宜以“吏治腐败”一语以概之。  相似文献   

11.
<正>隋、唐以来,实施科举制度,文人通过考试制度进入政府部门担任职务,这些官员在年老致仕后,政府或致仕官员个人往往根据个人的意愿,在中央或地方就地安置,时间一长,在社会上便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唐宋以来,洛阳、苏州等地是致仕官员养老的首选之地,当然绝大部分致仕的官员往往选择回原籍终老(如睢阳五老即是如此)。这一致仕情况被人们所注意,成为诗文、绘画表达的新题材。而这一情况的发生,首先源  相似文献   

12.
乐爱国 《湖南文史》2014,(12):39-39
重典治吏,就是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官吏。《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超过六十两的就要枭首示众,其刑罚之重历史罕见。如果地方官员依仗权力欺压危害百姓,当地民众可以把这些官员捆绑赴京陈诉,形成了百姓对官员贪腐的控制。与唐律和其他时期的律法相比,明律对官吏犯罪的惩治要严得多,因为很小的过错而株连全族的案件经常发生,使得官员们人人自危,以至“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相似文献   

13.
话说纪登奎     
纪登奎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干部,原本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但他受到毛泽东的信任,在党的九大上进入中央政治局,后来长期担任党内领导职务和国务院领导职务,1980年辞去党政领导职务。他的经历很特殊。  相似文献   

14.
王卓 《武汉文史资料》2008,(11):158-159
当我与丈夫柯宁还在谈恋爱时,一次聊天中,他提到了1995年春在武汉电视台《科技之光》子栏目“科学家,您好”开播第一期担任小记者的经历。巧合的是,4年之后的1999年,我也担任过“科学家,您好”栏目的小记者。这相似的人生经历拉近了热恋中我们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晚清重臣洋务先锋山西巡抚胡聘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外国的入侵,清王朝的部分官员为稳定封建统治地位,开始兴办所谓“洋务”。他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建立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机器工业,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在洋务运动鼎盛时期踏入仕途的湖北天门人胡聘之,虽然在“帝党”和“后党”的矛盾漩涡中左右逢源,但他总的政治倾向是支持和执行光绪皇帝变法图强的思想的。他借助洋务自强之势,为推进地方工业振兴,革新政治文化教育,扶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许多开拓性的事业,可以称得上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锋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明朝洪武以后实行绝对群主专制制度,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外,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建州女真则属于军政合一的都指挥使司管辖。“卫”与“府”平级,真到努尔哈赤起兵之前,都是明朝庙以东北都司之下的若干个“卫”之一。由于中国古代存在“加官”制度,使努尔喻赤及其先世虽为“卫”级,却有“都督”、“将军”之类的官称。  相似文献   

17.
陈建新 《湖南文史》2013,(10):35-36
众所周知,蒋介石在军界用人,喜欢黄埔生和亲信将领,但这也并非绝对。就有这样一个学者型官员,他既非出身黄埔,也不是国民党党员,更不是职业军人,与蒋介石来往不多,却备受蒋介石的信任,在蒋介石政权中担任过长达十年的“国防部长”。  相似文献   

18.
重典治吏,就是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官吏.《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超过六十两的就要枭首示众,其刑罚之重历史罕见.如果地方官员依仗权力欺压危害百姓,当地民众可以把这些官员捆绑赴京陈诉,形成了百姓对官员贪腐的控制.与唐律和其他时期的律法相比,明律对官吏犯罪的惩治要严得多,因为很小的过错而株连全族的案件经常发生,使得官员们人人自危,以至“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相似文献   

19.
周代的官员,称“老”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上至天子上公,下至士之群吏中的尊,皆可称“老”。称“老”的周代官员主要是同级官员中的尊贵及年长,但表示谦、尊则视使用场合而定。一般说来,用于对方是尊称,用于己方则是谦称。周代官员广泛称“老”,是一种源于中国早期明形态之宗法性特征的独特现象。战国以后,随着周人宗法体制的崩解,官员遂不再以“老”作为代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官员自杀事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地官员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自2013年初到2014年初就两度出现“官员自杀潮”,自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特征明显、自杀方式多样、自杀原因错综复杂。从中央到地方或从地方到中央,官员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为何会出现官员“自杀潮”?舆论就曾感叹在持续进行的高压反腐运动中,中国才出现“官员自杀潮”。难道官员自杀与反腐败有关?官员自杀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官员自杀潮”并不是偶然出现的社会病态现象。众所周知,官员自杀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是负面能量。因此,官员自杀事件频发后的舆论质疑发人深省。各界理应对这类部分特殊群体给予高度关注,本文将以客观的态度探析官员自杀的原因及提出对应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