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利斯一世(BorisⅠ,852-889年在位)是保加利亚沙皇,在位期间推行积极的外交政策,接受拜占庭文化和基督教信仰,开启了斯拉夫民族文明化的进程。他于865年曾致信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Ⅰ,858-867年在位),提出了106个关于保加利亚人接受基督教信仰后产生的问题。伯利斯一世信件表现出斯拉夫人初识基督教的“迷惑”,  相似文献   

2.
公元5世纪至9世纪末的500余年,为西方社会演变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段,随着匈奴、日耳曼诸部族的大迁徙,西罗马帝国统治的倾覆,蛮族国家建国,法兰克人崛起,墨洛温王朝与加洛林王朝的更替,查理曼帝国建成与分裂,新兴的世俗王权与罗马教权的联盟,基督教世界东西两大教派的分离,穆斯林的扩张,诺曼人南下侵袭,封建制度萌发及形成,"加洛林文艺复兴"等众多历史变故,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种结构性的巨大变革,并且一种以"基督教一欧罗巴"取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文化认同逐步定型;此外,西方社会在同拜占庭帝国、伊斯兰穆斯林世界以及北方诺曼人、东方斯拉夫诸部族等周边地区的交往上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与佛教在中国传播命运迥异缘由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丹 《世界历史》2002,(3):106-112
对于中国,基督教与佛教同为外来宗教,但它们在中国传播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前自唐朝初年传入中国(称景教),虽经四次传播高潮,却始终未能融入中国化主流,对中国化而言,至今仍是异质化。佛教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到隋、唐而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陈垣的宗教研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关怀。在基督教研究中,陈垣的文化关怀体现在"使基督教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地位"的基督教本色化观,认为基督宗教不可能也不会替代中华文化,只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可以并入他在研究各种外来宗教中体现出来的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中华文化观",即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外来宗教、文化无不融入中华文化,但是不能改变后者;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似地容纳外来宗教、文化,本身得以丰富,但是本质不变,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抗日战争时期,陈垣的"民族文化关怀"表现为用佛教道教著述,表彰遗民,阐扬气节,并论述宗教保存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侧重的是中华文化的长久生命力。陈恒的文化关怀体现了陈垣对自身和国家民族处境的深刻思考,在现实中都有对应,基督教本色化观对应陈垣的宗教信仰以及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华文化观对应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观点,民族文化观对应外族入侵的文化保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分析陈垣的宗教研究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5.
马锋 《世界历史》2020,(2):29-44,I0003,I0004
东哥特王国是蛮族国家中罗马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公元前1世纪开始的哥特人的希腊化进程为后来的罗马化奠定了基础。东哥特人的罗马化进程以王国建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其罗马化十分全面,表现在文化教育、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理念等诸多方面。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有其自身特点它的罗马化进程领先于其他日耳曼族群,并且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族群国家,这期间罗马化与哥特化并存。在古代晚期的环境下,它的罗马化由东哥特统治者主导,发生于罗马帝国内外,而基督教则成为传播罗马化的载体。高度的罗马化深深影响了东哥特王国的国家建构,使其走上了与西欧其他蛮族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东哥特王国的罗马化影响了它的内部稳定和发展,也影响了意大利半岛进入中世纪的脚步,是意大利城市文化延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世界派对     
在基督教四句斋之前,很多国家的狂欢者会纵情声色,力搏最后一次。“油腻星期二”、“忏悔节”、“嘉年代”、“狂欢节”、“狂欢会”——无论叫什么名字,总归是音乐、舞蹈、夸张服饰和疯狂游行沸腾的欢庆。  相似文献   

7.
《青春颂》──记汉口基督教女青年会战时服务团(节录)《青春颂》编写组(编者按)此篇《青春颂》,原由:炮火中诞生。四年战斗历程;救死扶伤;护理伤病兵;活跃在中山室,抗日宣传与群众活动;互助合作与有理有节;队及大熔炉等多小题组成的长篇(待出版)。为让读者...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在晚期罗马帝国的兴起,自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爱尔兰裔美国史家彼得·布朗系统地提出解释罗马帝国和古典文明命运的"晚期古代"理论。在晚期古代视角下,布朗通过文本证据与考古证据相结合,并借助后现代的"解释学的怀疑",以及"表象"理论,解构关于基督教化的传统叙事,并提出关于基督教化问题的新观点。他认为,基督教化是缓慢的不彻底的进程;是关于宇宙的集体表象的改变;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布朗的基督教化理论,更关注从多神教到基督教一神教转变过程的复杂性,注重两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对过程的把握中探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历史的连续与断裂。  相似文献   

9.
张黎明 《黑龙江史志》2012,(3):45-46,63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古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反抗罗马帝国的传统,是受犹太民族被罗马帝国压迫的影响并在其一神教教义下得到深化。一世纪末二世纪初以后,由于社会成分构成以及神学思想的转变和教会组织的发展,基督教对罗马帝国渐渐由反抗到服从。在四世纪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合法化后,基督教最终与罗马帝国合流并成为其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10.
林中泽 《世界历史》2006,14(6):84-94
新约通过耶稣及其门徒的治病、驱魔及使死者复活等活动,构建了一个以慈爱为主题、程序简约和异族化倾向明显的神迹体系。从形式上看,新约神迹继承了希伯来人的古老传统;而从内容上看,希腊罗马人的多神教文化为基督教的魔鬼增添了新的要素,因而使新约神迹更加充实和生动。神迹是早期基督教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基督教神迹与教会扩张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的关系:基督教借助神迹而得以传播,神迹则因基督教的扩展而对社会产生日见重要的影响。因此,基督教的发展不仅伴随着神迹施行者队伍的不断扩大,而且还伴随着神迹受众的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