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南道教胜地三清山出土道家古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德兴市博物馆收集到一枚文曰“雷霆司之印”的道教古印.印是三清山北麓汾水村村民在山边菜园掘土时发现的.印为铜质,方形,边长5.高1.5厘米.背有一偏钮.无边款.印文为阳文道书符箓云篆,清晰可辨(见图).铜印出土时通体锈蚀.呈绿色,印纽上原衔接的一方木印把已朽.《楚辞·离骚》补注中说,雷公“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司雷之神.后道教衍为轩辕氏得道上升尊为“雷声普化天尊”.《元史·舆服志仪使》也载:“雷公,旗青质,赤焰炎,脚画神人,犬首,鬼形.白拥项,朱犊鼻,黄带.右手持斧.左手持凿.运连鼓于火中”.所以,此古印文体也特别,采用道家崇尚的神秘的符象形篆刻,图形诡秘.雷霆二字中的斧头和火焰象征着“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  相似文献   

2.
四川道教造像龛窟的发微,最早有简阳县逍遥洞东汉顺帝时期所镌刻的“汉安元年四月十八日会仙友”题刻。洎至隋唐,潼南县的大佛寺附近,安岳县苑大乡的玄妙观,丹棱县唐河乡的龙鹄山,蒲江县天华乡的长秋山,剑阁县城边的鹤鸣山等地,以及仁寿县高家乡牛角寨,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道教造像龛窟群。到宋代,又有大足县南山、石门山、舒成岩、石篆山;富顺县罗浮洞,安岳县石羊镇附近狮子岩道教造像龛窟。明清时期,安岳县高升乡的三仙洞,泸县玉蟾山,以及大足宝顶大佛湾、资中县重龙山等地,仍开凿有一定数量的道教造像龛窟。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收集的大量资料,结合有关的文献,着重从四川隋、唐、宋代的道教造像龛窟的分布概况、分期、艺术特征、道教神祗系统的发展演变与各时代道教造像题材内容的比较等四个方面,试作述议、论证和研究。一、四川道教造像龛窟的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三年冬,黔西县雨朵区猴场乡农民柴占至挖树怎兜时,发现一瓦缸,内有一颗锡印。该印系一长和宽均为六公分八的铜质方印,侧面一边刻有“雍真等处蛮秀管民官印”,一边刻有“尚书札部造,至元二十五年七月”(公元一二八八年颁发后用),都是楷书汉字。正面印文像篆书,但请对篆书颇有研究的人辨认,说不是汉字篆书。两朵区志办将该印印模交县志办请帮助考认。我们一面将印模分送有关领导部门和专家,请他们帮助考认,是否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我们认为,这颗古印的发现处,从水西各则溪分布的地理位置看,正好在则南则溪所辖的地域内,…  相似文献   

4.
西藏印章艺术传承着两千多年的藏族文明,凝聚着藏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无限风采。  相似文献   

5.
四川道教摩崖石刻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是我国传统宗教,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反映道教的石刻造像居全国首位。目前已发现的有安岳玄妙观、大足南山、石篆山、舒成岩;绵阳玉女泉、剑阁鹤鸣山、江油窦圌山、灌县青城山、丹棱龙鹄山等地。其它还有蒲江、夹江、乐山、宜宾、乐至、南充等均有小量的道教造像和题刻。本文对上述石刻作简要分析。 一、四川道教溯源 《华阳国志·巴志》引《洛书》云:“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云笈七签》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太上皇之后而有地皇,地皇之后而有人皇。……而有伏羲、女娲、神农”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接触西藏印章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由于从小非常爱好雕刻汉篆印章,因此从80年代中期.我就走上了漫漫收藏、整理和研究藏印之路。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它的产生源远流长,从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到现在,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至于起源和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秦汉以上。但是,至今保存的道教石刻,无论从全国和四川来看,都为数不多。至于介绍和研究道教石刻的文章,就实在太少了。四川的石刻造像,据不完全的统计有二百处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以佛教为题材的雕刻,道教雕刻很少。四川的道教石刻现已发现的,有绵阳的玉女泉,灌县青城山的三皇造像、安岳县的玄妙观、剑阁县的鹤鸣山、丹棱的龙鹄  相似文献   

8.
鹤鸣山在剑阁城东约1.5公里处,唐代此处建有重阳亭,李商隐曾撰《剑州重阳亭铭并序》,现碑石尚存。至于鹤鸣山名称的来源,或认为出于"仙人乘鹤与石鹄晓鸣的传说,故道教胜地多有‘鹤鸣’命名。"现该山仍存明正德十三年镌"鹤鸣"题铭。此外,今鹤鸣山顶有清代修建的文峰道教白塔,山崖保存有宋绍兴初翻刻的颜书《大唐中兴颂》摩崖碑刻,以及宋明以来的许多石  相似文献   

9.
三、各代造像的艺术特色四川道教造像龛窟,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四川崖岩多为红砂石质,较易于雕刻,早期的一些道教造像多为浮雕或半圆雕,盛唐以降至明代的绝大部分为高浮雕或接近圆雕。各个时代由于政治经济的不同,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习惯和审美的观念不同,形成了各代造像艺术的特色与风格,但后代的作品总是继承了前代所取得的优良成果,并加以融合、创造和发展。四川各代道教造像,既呈现出时代的共性和地方特色,也显示出继承和发展的脉络。 (1) 四川隋唐时期道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四川安岳玄妙观摩崖造像系盛唐作品,内容以道教题材为主,兼有佛像。其道教造像题材独特,救苦天尊乘九龙在他处未见。老君龛形制宏伟,各种人物达百余身。有多通唐代摩崖石碑,尤以《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史料价值最高,通过左氏父子的造像缘由把道教的一些重要内容都作了介绍,为研究四川唐代地方史,特别是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剑阁自古是川北门户,而位于城东的鹤鸣山唐代道教造像更是四川道教造像中之精品,它有两大特点:一是题材独特,二是被用作为修炼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祈福功效。“长生保命天尊”造像系全国道教造像中的孤例;早期的道教修炼图也堪称罕见。从艺术上看它又与位居蜀中腹地的安岳玄妙观唐代道教造像一样,继承了北齐北周以来石窟造像形态向大型化发展的总趋势,具备圆润、丰满、华丽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蒲江道教“北极驱邪院印”考龙腾1988年,蒲江县天华乡出土一枚道教正方形铜印,边长5厘米,背纽长方形,连纽高3.5厘米,印面铸阳刻九叠篆书“北极驱邪院印”6字(图一)。今对此铜印试作考索如下:一、“北极驱邪院”考“北极驱邪院”见于《列仙全传》卷六、《...  相似文献   

13.
怀素《论书帖》中"彦清"款记考辨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怀素《论书帖》卷后另纸上有元人张晏、赵孟頫题跋(图一、二),两跋前后相接,"彦清"是赵跋中上款。考此两跋,原系怀素《食鱼帖》题识,清初为顾复移裱至《论书帖》中,遂成今日之状。张晏跋云: 藏真书多见五十幅,亦皆唐僧所临,而  相似文献   

14.
为实施"四川散见唐宋佛道龛窟总录考古调查", 2017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四川剑阁县境内小型道教造像群进行了考古调查。此次调查5处隋唐时期小型道教摩崖造像,开凿时代基本早于鹤鸣山道教摩崖造像,为研究川北地区隋唐时期道教历史、文化、造像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原书一百七十卷。现今唯一的古本是明《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五十七卷,大部分早已散佚了。一九六三年中央文化部收集到一批古文物,其中有敦煌古写本《太平经》文字残页。据专家鉴定,这个写本大抵是唐初物。它对"治"字(唐高宗名治)并不避讳,  相似文献   

16.
有关夜郎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传列》:"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笮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东汉史学家班固撰《汉书·西南夷传》曰:"成帝河平  相似文献   

17.
四川洪雅县明墓出土的银锭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5年春,洪雅县红星乡修埝工程中挖出古墓一座,内有银锭若干。当即由县人民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文字瓦当受长安的影响发展而来,其当面文字内容可分三类,分别是与官职地名有关的内容、祈祷盛世太平的吉语以及与个人富贵、升迁有关的市井流行吉语。不同类型的文字瓦当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各有不同,第一类与官职地名相关的文字瓦当最早出现于西汉早中期;第二类祈祷盛世太平的吉语文字瓦当主要为西汉中期之后产生;第三类祈祷个人富贵、升迁相关的吉语文字瓦当延续时间最长,从西汉中期偏晚至蜀汉时期甚至更晚可能都在使用。  相似文献   

19.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  相似文献   

20.
在四川地区的两宋墓葬中,曾经出土过几种形制特殊、文字奇异的刻石,即所谓“敕告文”、“华盖宫文”和“镇墓真文”。这几类刻石的性质和作用,已有同志指出“可能是一种用于辟邪的道士字”,或为与道教迷信有关的一种“镇墓石”,这些推论,都是正确的。本文拟进一步对这几类刻石的内容及其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以就教於识者。 一、敕告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