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后,日本政府对在胶济铁路运输的本国商品征收低于他国商品的运价,排挤他国商贸,把山东变为其势力范围。日本政府迫使北洋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将其对胶济铁路利权的攫夺"合法化"。在北洋政府的坚持下,中日条约订明青岛为中国自开口岸,这为日后中国自主制定运价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1922年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后,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管理权,自主制定运价,对铁路运输商品实行统一运价并按照运价征收货捐。日本反对征收货捐,不断提出交涉。但直到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日本的目的也未能实现。中日关于胶济铁路运价和货捐的交涉,其实质是中国反对日本侵夺中国铁路利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李志强 《神州》2014,(6):247-247
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包括范围非常广泛,旅客服务、客票服务、铁路服务营销等重要工作都包含在铁路客运服务系统这一大范畴的概念之下,新时期,铁路提出了新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对铁路客运服务系统进行价值、模式上的认知,实现铁路客运服务的省政与创新。本研究根据铁路客运服务工作,对于铁路客运服务的价值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存在于铁路客运服务系统的缺陷,提供了从产品上进行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建设的解决要点。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中国社会与经济的现代转型,铁路、轮船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应运而生,一批新兴交通型城市逐渐形成,青岛便是其中之一。作为青岛港所在地和胶济铁路起点,青岛市在1898至1937年间的变动与港路休戚相关:港路运输体系的构建,极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使青岛成为陆上交通枢纽并跃居山东省沿海第一大港;凭借路港联动,物流与人流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内陆—青岛—海外地区间流动,带动了青岛工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青岛集聚了人气,大批务工、经商人员移居青岛,青岛市人口规模增大,街市不断扩展。在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作用下,青岛完成了由小渔村到现代化城市的嬗变,并由此带动了山东省乃至近代华北地区交通和经济格局的变动。  相似文献   

4.
林则彬,字兼之,福州闽侯县人。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生,民国8年(1919年)福建马尾海军制造学校毕业后.参加修建铁路工作。历任漳厦、胶济、成渝、叙昆等铁路段长、总段长、处长等职,主持铁路的勘测修筑工程.23年如一日,被誉为铁路选线专家。  相似文献   

5.
刘子波 《湖南文史》2012,(12):60-61
莫言的小说《檀香刑》是以胶济铁路修筑时发生在山东高密韵抗德斗争为背景的,在小说《车乳肥臀》中,他也专辟一章写这件事。  相似文献   

6.
沿胶济铁路经济带城市化发展优势、问题及战略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省胶济铁路沿线产业带经济发达、产业高度密集。该经济带从1840年到目前经历了低水平均衡性空间结构的雏形期,多核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期,带状点轴空间结构的成熟期。城市化水平也呈相应程度的发展,从城市化水平低、增速慢,城市化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不强,规模偏小,城市主导功能和职能构成分类明显,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引力不大;一直发展到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城市群的开放性和边界的模糊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胶济铁路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更要抓住机遇,通过尽快实现胶济铁路电气化的同时,实现腹地西扩,加大城市规模,搞好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  相似文献   

7.
1914—1922年日本在山东的军政殖民统治宋志勇1914年9月,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机会,日本出兵中国山东,侵占了青岛及胶济铁路。战争结束后,日本不顾国际法和中国的抗议,强行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权益。直到1922年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日本在山东占...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小说《檀香刑》是以胶济铁路修筑时发生在山东高密韵抗德斗争为背景的,在小说《车乳肥臀》中,他也专辟一章写这件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人通过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呈"T"字形的大铁路.这条铁路经历了清末、民国、伪满、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沧桑岁月、是近代中国屈辱、抗争的见证.同时也是这条铁路催生了一批以哈尔滨.满洲里和绥芬河站为代表的近代城市和重要的铁路通商口岸,并留存下了大批具有俄罗斯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历史建筑,吸引着无数爱好者为它倾倒.  相似文献   

10.
1898~1936:沪宁杭铁路及其经济带的建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至今已100周年。如今,一条新的时速达300公里的京沪高速客运铁路即将开工兴建。铁路运输是近代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成果之一,它进入近代中国的沪宁杭地区后就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连接着经济核心区、原料产地和市场。沪宁、沪杭甬以及相关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提高了沿线地区的运输与经济的可达性,改变了本区的区位优势,推动了沪宁杭交通经济带的早期工业化和运输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变迁还是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胶济铁路四方机厂的"圣诞会"成立于1923年1月,虽然只存在了一年八个月的时间,但在共产党人教育改造下,逐渐成为该厂群众性的工会组织,是青岛早期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并培养锻炼出一大批工运骨干,其功绩永载青岛和山东乃至中国革命史册。受五四运动鼓舞郭恒祥组织罢工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可是,深受德、日帝国主义奴役22年的青岛,  相似文献   

12.
北京站是中国铁路第—站,她对国人象征着首都,对外宾则代表着中国。《北京站站长手记》一文作者,在北京站主要领导岗位上度过了铁路客运最紧张的10年。其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工作中的苦辣酸甜,在艰难困苦面前的焦急和奋争,在完成任务后的欣喜以及那难以名状的苦闷和努力等等,一—翔实而细致地记录下来,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遗产》2013,(1):10-11,6,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人通过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条呈"T"字形的大铁路.这条铁路经历了清末、民国、伪满、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沧桑岁月、是近代中国屈辱、抗争的见证.同时也是这条铁路催生了一批以哈尔滨.满洲里和绥芬河站为代表的近代城市和重要的铁路通商口岸,并留存下了大批具有俄罗斯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历史建筑,吸引着无数爱好者为它倾倒.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看到新中国的火车票在北京站的站志记载中,收藏着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毛主席在新北京站售票大厅,透过明镜般的玻璃窗口,接过售票员递出的一张火车票,专注地看着。40多年过去了,这张照片代表着铁路客运部门的一种殊荣,在北京站的职工中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为全路职工最宝贵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5.
田齐六陵考     
在临淄齐国故城的东南方,泰沂山脉鲁山的东北麓,有两组宏伟的土墓,这就是临淄地区著名的"四王冢"和"二王冢"。我们认为,这是"田齐六陵"。"四王冢"俗称"四女坟",位于临淄齐国故城东南约11.5公里,北距胶济铁路淄河店车站1公里(图一)。牛山、康山、火石山等丘峦从西北到东南成半圆形包围着"四王冢"。半圆的中部有较矮的无名平  相似文献   

16.
李治亭 《神州》2008,(11):36-39
1947年7月初,国民党38军在青岛登陆,企图打通胶济线东段,与西面的国民党8军接头。7月中旬,敌西进至胶济铁路芝兰庄车站,刘奎基所在的5师13团接到任  相似文献   

17.
韩丽丽 《文史博览》2015,(2):33-36,47
中国自开口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新事物,是在列强对华侵略加深,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产生。山东"自开商埠"政策的推行,即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借助胶济铁路的开通应运而生。晚清山东自开商埠包括济南、周村和潍县,而济南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自开的省会城市。本文力图搜罗对于以上三个自开商埠进行整体或是个案研究的作品,以期了解山东自开商埠的研究情况,并且着重梳理开埠与山东社会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纵横交织的铁路网上,有一条客运线路被称为"暑运比春运还难度过"。它从沈阳北出发,经由北京西站,抵达拉萨,是中国第一条从东北进入青藏高原的客运线路。"一到暑期,进藏旅游就进入旺季,这时不仅一票难求,乘客爆满,而且往往要面对汛情延误和高原反应的考验,需要应急处理的突发情况特别多,情况比春运  相似文献   

19.
袁坤 《百年潮》2020,(1):42-46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把它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是黄河下游第一个大型自流灌溉引水工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理黄河兴利除害的信心和决心。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兼顾灌溉、航运双重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加深了灌区群众对新生政权的信任与认同。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的一次尝试,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联总援助与我国铁路交通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我国内陆交通遭到严重破坏。根据《中国善后救济计划》,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简称联总)无偿提供大批交通运输器材,帮助我国恢复残破不堪的水陆交通。出于控制华北的政治目的,国民党政府曾打算利用联总援 助的铁路器材优先修复津浦、平汉、平绥和胶济铁路;停战协定生效后,中共曾表示,在保留解放区境内铁路区段实际控制权的前提下,愿意协助修复华北铁路交通。由于国民党政府顽固坚持以武力解决国内政治争端的错误政策,致使全国内战爆发,铁路再度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而频遭破坏。交通部不得不改变初衷,转而将联总器材主要用于修复粤汉、浙赣、南洵铁路和改善华东地区的路况,并收到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