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承接上篇)二、"出乎其外,才能再生"应变和创新是离不开再生的。从这个方面说,课堂需要关注再生效应,教育也同样需要关注再生效应。什么叫"再生效应"?再生一词,源于生物学,是指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再生:⒈死而复活;重生。⒉犹再造。⒊犹来生。⒋对某些废品加工,使恢复原有性能,成为新的产品。智慧课堂与幸福教育的"再生",是指:再造和再现,即它不限于学校的某一节课、某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2.
程小刚 《神州》2012,(6):72-73
关于“幸福”,有许许多多的定义。毕淑敏老师认为:生命中温暖的瞬间、美妙的时刻,那种在我们心中可以久久体味的真情,就是幸福最朴素的本质。最实际的幸福,就是知足常乐地安度日常生活。摆脱妄念和虚荣,幸福自在心中。  相似文献   

3.
正诗人泰戈尔"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广为流传,他为人生描绘了纯美的境界。他的一生都在探求、歌唱生命的真谛;其作品凝结着人生的哲学和智慧,慰藉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他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爱。语文作为与生命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也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提供爱的养分,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生命的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建构;我们不能只培养标准的"知识人",却忽视"人"的培养。老师温和  相似文献   

4.
孙清  孙仙中  孙冠春 《神州》2011,(6S):131-131
21世纪的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教育家爱弥尔说:“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学和教育的全部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当然好的教育是往往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今天从事的教育是学生生命的火炬,是他们智慧的桥梁,也是通向文明的阶梯;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获得内在幸福提供了无限空间,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学会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5.
唐成斌 《神州》2011,(8S):166-166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甜蜜、一种温暖、一种快乐的感觉。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幸福在哪里?我认为,营造幸福课堂,让自己幸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幸福,那就是我们做人民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于会生 《神州》2020,(4):145-145
智慧课堂的建设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尝试。相比传统教学,智慧课堂更强调学生智慧的启发,强调教师智慧的释放,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次研究基于智慧课堂的构建来探讨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相信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张炜 《神州》2014,(3):183-183
在数学学习中,记忆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记住必要的知识,不是只懂不记,就是只记不用或死记硬背。数学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是非常强的,必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好记忆,在记忆中深化理解,以"记"供"用",在"用"促"记",本文从学生兴趣,教学方式、策略和技巧等方面介绍了几种提高学生记忆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徐桂芹 《神州》2012,(24):137-137
建构高效课堂,就必须让课堂流淌出生命的动感。要生成富有动感的生命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建构趣味课堂,生发学生的“动”意识;楚构信忠课堂,恒定学生的“动”行为;建构立体课堂,攀升学生的“动”效益。而这些必须依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智慧。教师应该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运转起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性格、知识、经验和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动”中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沈迎雪 《神州》2013,(36):122-122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变得充满生气和乐趣,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生命活动。合理"提问"是构建这种运行体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王素娟 《黑龙江史志》2013,(13):251-252
生态危机引发了人类对近代以来统领工业文明的主流思想的尖锐批评和深刻反思,生态整体主义就是其中最具震撼力的思想成果之一。主要代表思想包括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和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生态整体主义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基于生态学视角使人类认识到其生命的本源和在生物圈中找到并恪守自己的"生态位"。为了自然存在,为了人类生存,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是人类一种生存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幸福一家亲     
正有人说:幸福是一束束阳光,带来了温暖;幸福是一粒粒糖果,充满了甜蜜。在我看来,幸福就是爸爸的一个关切的眼神,幸福就是偎依在妈妈怀抱里的温馨,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生活。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疼我的爷爷奶奶和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们是幸福的吉祥"五宝"。我的家在美丽的秀水华庭小区,一栋欧  相似文献   

12.
董锦茹 《神州》2013,(15):192-192,194
凡是一台晚会,在创作策划阶段都是以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为指导思想。其实一台有创新的电视晚会,应该是具备艺术张力和生命灵动特性的。电视晚会是一种组装起来的艺术,它包括音乐、舞蹈、表演、戏曲、杂技、服装、道具、文学、灯光、音响甚至是人文、新闻等艺术形式,再通过电视的相关表现手法呈献给观众。这里的"组装"并非随意拼装,它需要节目制作方用智慧把多种艺术、非艺术综合起来使晚会变成一个拥有无限创意和创作的幸福旅程。  相似文献   

13.
马静 《神州》2012,(13):341-341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这就告诫我们,幼儿幸福的保障就是安全。  相似文献   

14.
树木所具有的生命力与再生力量,使神树崇拜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信仰之一。印度吠陀神话、印度教神话中的"生命树",是长生不死想象的神圣之物。印度佛教将生命树意象融入"窣堵波"的建造中,使"窣堵波"信仰也彰显出再生与丰饶的意义。生长在须弥山、伊甸园、昆仑悬圃这些神话乐园中的"如意宝树",延续"生命树"永生不死的隐喻涵义,并凸显其如意变化的神奇功能。随着佛教的东传,出现于中国的"佛像摇钱树"则是在神树崇拜基础上,结合佛教信仰演变发展形成的神圣之物,兼具"生命树"永生不死与"如意宝树"所求皆遂的多重象征语境与神圣功能。从生命树到如意宝树再到佛像摇钱树,存在着人类神树神话想象嬗变的复杂过程,不仅可以窥视神树崇拜与信仰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且可以领略潜藏其中的多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吉占福 《神州》2014,(9):185-185
所谓高效课堂是高效率、高效益的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投入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智慧等方面得到最大收获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修昔底德的“命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运"说是修昔底德历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命运"一词主要指机遇、运气(包括好运和厄运)等人类无法预见、非人格化的力量,而与神意无涉。它通常表现为人力无法预计和支配的偶然现象和事件,与人的智慧、谋算、预见力相对立,并对人的心理和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修氏承认"命运"对人事的影响,但更强调人的智慧、远见和理性的判断在人事成败中的作用。修氏的"命运"说,体现了古希腊思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他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所提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吴静 《攀登》2020,39(4):73-79
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性共识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与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儒家生态智慧关怀和尊重天地万物的思想意识,是将所有的生命与物种普遍纳入道德关怀之内。这种关怀是提升生命体悟和道德修养的境界,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人性与道德层面的价值支撑。在对"天人关系"的体认中,儒家生态智慧以"天人和谐"为价值旨归,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理念,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这种生态观念表现为对待自然始终保持着一种"仁爱"之情,其"道德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同自然界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基本一致。同时,把自然的欣欣向荣视为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繁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9.
我想说,其实旅行就是暂时放下你的工作和事业,去体验放眼青山绿水的喜悦,去感受平凡生活的魅力。本期"后窗"有篇专栏文章《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其中一小段文字提到了一个办旅游杂志但很少出去旅游,空时喜欢种菜养花喂鱼的胖子。我得承认,那个当年的长发青年现在的中年胖子,居然貌似就是我。我同意文章中的大部分说法。不过,我想稍稍纠正一下的是,种菜养花喂鱼这样世俗之极的爱好,并不是什么"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而恰恰是"只有俗人才能理解的幸福"。因为一个才华横溢、前程似锦、理想高远、心怀抱负的人,不会甘愿将自己的雄心壮志消磨在  相似文献   

20.
谢瑞云 《神州》2013,(15):122-122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改革数学目标中有体验性目标: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探究"和"经历"。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