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71年初为抗议美、日两国拟将中国的钓鱼岛群岛随冲绳“归还”日本,中国留美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这场运动自1970年11月起历经酝酿、兴起、发展而走向高潮。尽管这场运动最终没能完成其既定的目标,但“保钓运动”的参加者们由保卫钓鱼岛而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由捍卫国家主权而开始认识祖国,并致力于促进国家统一的活动,这场运动对一代人的政治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70年中国留美学生发起的海外"保钓运动"是中国民间"保钓运动"的开端。海外"保钓运动"在美国兴起并扩展到世界各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其兴起与发展是当时冷战国际环境、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国家与地区关系、留美学生个人经历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留美学生保钓统一运动几个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针对保钓运动研究中以前没有谈过或者比较模糊的问题,从保钓群体概况、保钓运动的分裂以及统一运动期间保钓左派的努力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参加保钓运动的人士以理工科背景的中国留美青年学生为主体;保钓运动正式分裂的标志是1971年底左派中国统一大会的召开以及右派"反共爱国联盟"的成立;保钓左派通过出版保钓刊物、成立读书会、放映祖国优秀电影、创作收集爱国歌曲、服务侨社及发起保卫西沙南沙运动等活动,为中国统一运动作出巨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以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提出的伟大构想,这是邓小平对祖国统一大业执着追求的结晶,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一国两制”这一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对于我们全面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好形式(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5.
妈祖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在很多海外华人中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民俗文化对于维系海峡两岸民众深层感情、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台湾妈祖信仰的概况出发,研究妈祖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并提出弘扬妈祖文化推进两岸统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自1970年底开始,美国、加拿大等地的中国留学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列岛的运动,简称"保钓运动"。海内外青年学生的保钓活动一直持续到1972年,直到中日发表联合声明,钓鱼岛问题达成以后解决的共识,"保钓运动"才告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这一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史上的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不仅是和平统一祖国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而且为世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坚持和发展 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运用这一原则率领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小平同志又将这一原则用到祖国统一上,从而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中国统一港、澳、台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又是新中国不能动摇的基本国策。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的“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也就是说作为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时期,张治中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不懈地努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考察张治中这一时期的政治态良,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爱国赤诚,看到他不断前进的轨迹。为和平统一积极奔走始终不渝张治中推进和平统一运动贯穿于解放战争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无论是内战前或内战中,也无论是国民党军取得了暂时的表面的胜利,或是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他都在不懈地推行和平统一,绝不是某一时期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9.
周总理关心“保钓运动” 从新中国诞生的那天起,共和国的领袖们就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隔海相望的宝岛台湾和台湾人民。早任中日建交前,周恩来总理就已经开始为中日建交后的对台工作作铺垫,其中一件事就是接见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台湾爱国青年。  相似文献   

10.
陈焕章与民国初年的国教运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韩华 《近代史研究》2002,2(3):189-221
陈焕章是民初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他与孔教会其他人士一道,致力于发掘传统儒学的“神学”及“现代性”内涵,并发起了规模巨大的国教运动。尽管这场运动与民初的帝制复辟运动纠缠在一起,但国教派并非都主张帝制,至少陈焕章等人与复辟派是有严格的政治界限的。国教运动思想家企图以“保教”为手段来“保国”,体现了鲜明的化民族主义,却与民初的民主主义产生了矛盾;另外,将本来属于“人化”的中国传统儒学人为地塑造成“神化”,也有违“传统”。这都注定了国教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陈焕章学贯中西,本应在思想化方面有积极的建树,却与国教运动结下不解之缘,国教运动失败,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也因此而被淹没。  相似文献   

11.
尼克松政府对中国钓鱼岛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虎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2):89-95,127,128
尼克松政府时期是美国关于中国钓鱼岛政策的基本定位时期。在返还琉球群岛的过程中,美国单方面擅自将钓鱼岛的"施政权"返还日本,中日钓鱼岛争端由此产生。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尼克松政府保持"中立"立场。在《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是否适用于钓鱼岛问题上,尼克松政府一方面对日作出了默许的承诺,但另一方面却极力淡化甚至回避对其采取实际行动。在与台湾当局交涉钓鱼岛的问题上,尼克松政府否决了将钓鱼岛"施政权"从日本手中重新收回的建议,并建议日本与台湾当局进行协商解决。  相似文献   

12.
北伐前国民党在广东兼有执政党与国民革命党的双重身份,在广东农民运动中,存在冲突。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下,国民党中央倾向于支持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以换取农民对国民革命的支持。但作为基础不牢的执政党,为维持政权稳定,国民党不敢也不能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掌控乡村政权的士绅地主阶层。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领袖采取了渐进式的农民运动发展策略,试图在革命与维稳之间维持平衡,调谐革命与执政的身份冲突。但农民运动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农民斗争的演进轨迹超出国民党领导层的预期,党政各方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农民与地主的激烈斗争中。广东革命政权完全巩固以前,左派的主张占据上风,且因农民运动有力地支持了统一战争,国民党对农民运动大体持积极态度。“中山舰事件”后,维稳的需要压倒了革命的信念,中派控制的国民党中央态度转为消极。  相似文献   

13.
邹浩 《神州》2013,(34):19-21
发生于清朝晚期的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效仿和实施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由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维护封建皇权统治的改良运动。慈禧太后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毫无疑问的成为这场运动的最高领导者,这也就使慈禧太后自然而然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在诸多领域促成了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其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关系密切,本文试从洋务运动的视角切入,略述慈禧太后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国上海大学对1922—1927年的非基运动具有重大影响。不仅促成运动在1924年8月的"复活",且使其在同年底发生从宣传到行动的重要转折,推动该运动成为一项全国性运动。相当一批非基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具有上海大学师生和中共党团员的双重身份。非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共借助上海大学这一革命平台成功领导的一场社会运动。上海大学的个案集中显示了由师生关系和社团组织两条路径共同形成的革命性、开放性的群体对非基运动乃至整个早期中共学生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Because of its intricate natur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s bound to have been interpreted from a variety of angl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During the 1930s, the circl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developed a diversity of interpretations that viewe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s, for example, a movement for personal liberty, an anti-feudal movement, a bourgeois cultural movement, or a movement of a quite complex character. In the meantime there also appeared the analog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o the 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These interpretations – and analogies as well – actually imply the interpreters' own mentality and signify their own thinking. The concep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onceived by one school of interpreters often changed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that school and hence turned out to be inconsistent. Nonetheless, the notions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s fleshed out by different schools might also be seen to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nature informed the essenc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o a further extent, displayed the trajectory and trend of history.  相似文献   

16.
马勇 《安徽史学》2011,(1):44-56
新文化运动被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重新整理。在这个运动中,即或有不同意见,但在重新振兴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体系方面,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对派。换言之,在新文化运动中虽有左中右的区别,但大体上说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个分子,只是在某些问题上偏于激进或偏于保守,偏于守成或坚守中立。新文化运动中新旧冲突是存在的,但其性质可能并不像过去所估计的那样严重,新旧人物在某些观点上的对立、冲突和交锋,很可能只是朋友间的交锋与交集,其程度也不像后人所感觉所想象的那样严重。他们的交锋与交集,其实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没有绝对新,也没有绝对旧。本文重新解读的林纾,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传统评价将他推到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显然是一种政治考量,并不是历史本真。真实的林纾,不仅在新文化运动的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甚或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之一,他并没有刻意站在新文化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17.
从本质上讲,中国现代平民教育运动是一场国民教育运动。20世纪20年代公民教育运动兴起后,晏阳初等人虽然也曾致力于此,但无论从其思想认识还是从社会实践上看,均不出国民教育的范围。平民教育运动在塑造现代国民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向底层社会播散现代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这从当时编写的平民千字课本中可以看出来。平教运动期间通过平民千字课向底层社会播散现代国家观念与国民意识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新启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启蒙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为配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发起的一场运动.它吸引了一些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界人士参加.但是从一开始,这一运动内部就充满分歧,共产党人和自由主义者对"思想自由"、"新哲学"、"理性"等概念的解释完全不同.共产党人还为新启蒙运动设定了长远的政治目标和现实的政治斗争对象.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新启蒙运动的口号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共产党人从此不再热心于新启蒙运动,取而代之的是学术中国化运动.  相似文献   

19.
黄玮 《史学集刊》2006,(6):16-21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的洋务时期,清政府为阻止列强新的攫取、侵犯而又维持中外和平局面,提出并实施了各种外交策略。一是以已经签订的条约为依据,据理力争;二是备战以威慑列强;三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这些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