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约,在古代社会是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地契、房契等,也就是二人以上的同意事项订立互相遵守的条件。买卖土地通过中介人(称地媒)说合,卖方立写“卖地文约”(称地契),中间人作保,签字画押,交买方存查,即算成交。在一般情况下,买方在付清地款后,凭卖地文约向官府缴纳一定比例的契税,既获土地所有权。民间买卖土地,双方虽经中间人协商论价,但出卖土地者因急需用钱,低价卖者居多。  相似文献   

2.
李长红 《收藏家》2020,(10):83-86
地契即典押、买卖土地的双方所立的契约。它以纸制材料为载体的存在形式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保留下来的地契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也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地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本文以笔者工作中修复的一批民间家族地契为案例,详实的记录并分析了地契修复的理念、原则、流程、技术要点等,希望能为地契修复与保护提供些许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梁楚 《广西文史》2002,(1):21-22
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是广西桂平金田村人。1976年,金田村老人黄耀南将韦氏出卖金田村宅居地的卖园地契献给桂平市博物馆。该地契为皮纸,毛笔字,行楷,纵行,自右至左,纸长47厘米,宽38厘米,全如下:  相似文献   

4.
刁统菊 《民俗研究》2005,(3):142-156
山东枣庄市红山峪村一户周姓人家至今仍保存着16张地契,当地人将地契俗称为“地约”。16张地约均为周家与卖方的买地契约,其中9张产生在民国年间,另外在1950年和1960年各3张,1990年有1张。16张地约中,包含15宗土地买卖和1宗房屋买卖。但人们把房屋买卖又另称为“卖宅基地”,由此产生的契约也称为地约。卖宅基地与卖地习俗基本相同,唯有其周边范围即“四至”的规定比较严格,并且无须如卖地一样办理“过割”手续。  相似文献   

5.
<正>清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看待清朝统治与前朝的区别,也就是说要明晰其统治的特点是什么?一般观点均认为,一统中国疆域并实施了有效的治理是清朝统治最为成功的历史经验。一些清初帝王如乾隆皇帝也自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清朝最后12年乃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段之一,那么,1905年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年份之一。就在这一年,日俄战争宣告结束,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君主专制的俄国,矢志推翻清朝的中国同盟会却在东京宣告成立,曾经亲手镇压戊戌变法的慈禧太后授意光绪帝,一边宣布废除延续中国1300年的科举制,一边破天荒地派遣载泽等5名大臣,远航东、西两洋,专程考察  相似文献   

7.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六份清代地契,其中三份签订时间为乾隆年间,两份为道光年间,一份为光绪年间,但均贴有1908年发行的美国版印花税票。文章以这六件地契为研究对象,探究清代地契格式、税票印章及税票贴用情况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地契是中国旧时买卖或典当地产时,双方订立的契约。载明土地面积、价格及座落、四至,由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字(画押)盖章,并向当地政府登记纳税后生效。常见的地契种类有常见的地契有绝卖契、活卖契、回赎契、交换契、租约契、典约契和分家析产的分关,统称"契券"或"书契"。地契又分为"白契"和"红契"。在买卖或典当地产时,双方订立的契据,未经官府验证,不具备法律效力,叫做"白契",也叫"草契"。立契后,向官府交税叫"税契",交纳的税为"契税"。旧时地契  相似文献   

9.
南京滨江开发区吴墓出土建衡元年买地券券文中未释读、误读或漏读的部分,可补释校订为十一月丁巳朔、丹杨、卜安冢宅、从地主古糸买地、糸卖承买、先立可信等。虽然券文从形式到内容仿照现实生活中的地契,但其中的面积、地价和地主姓名仍有可能出于虚构。  相似文献   

10.
<正>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在其长达六十年的统治期间,创造了清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吟咏作诗,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计有四万余首,内容广泛,乾隆自谓"几务之暇,无  相似文献   

11.
前言。本文主要选取了明初到太平天国之乱发生前夜明清中国的直省及东南海域历史研究情况,同时介绍明清两朝的对外关系以及清朝入关以前的后金——清朝的历史。还有一些论文,实际上也是相关研究的延续,笔者一并加以讨论。至于努儿哈赤、皇太极时期以外的满洲及清代外藩的研究情况,可以参照“内陆亚洲”部分。此外,对于专著,另有专评,本文一般不再介绍。关于本文的执笔方针,可以参照文末结语。  相似文献   

12.
聂崇正 《收藏家》2013,(11):67-70
画家严宏滋的姓名,令人十分生疏,即便是研究古代绘画史的人,也会要去查一下相关的画家人名词典之类的工具书才能知晓。经查阅,他是一位清朝的宫廷画家。他的姓名即使能在工具书中查到,他也不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画家,是根本无法和焦秉贞、唐岱、冷枚、郎世宁、金廷标、徐扬等知名的清朝宫廷画家相提并论的。不过,嘉庆初年成书胡敬所著的《国朝院画录》一书内,还将画家严宏滋的姓名、简历及作品等相关材料记上了一笔,  相似文献   

13.
福泉天主教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由石阡县传入,先后有法国传教士尚正道、莫善吉、华文英(均为中国姓名)前来传教。最早建造教堂的是团坡。团坡天主教堂由第二任法国神父莫善吉主持修建,以后又在城关和  相似文献   

14.
孙巧娣 《收藏家》2010,(3):59-62
一.珐琅彩瓷器的历史概况 驰名中外的中国珐琅彩瓷器,是清康熙皇帝亲自授意创烧的新品种,是清朝皇宫的御用品,历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的品种有铜胎、玻璃胎、瓷胎画珐琅,其中以瓷胎画珐琅器最为名贵。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鼎盛于雍正至乾隆期,但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相似文献   

15.
立于北京孔庙内、镌刻有清朝全部进士姓名及甲第、籍贯的进士题名碑,是清朝重要的科举文献.本文讨论了题名碑的建立、规制、书写、改刊等问题,对题名碑的文献价值、题名碑的讹误等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地契文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福建在唐朝肃宗至德(756—757年)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年间开始有地契文书。漳浦县灶山出土的"砖质买地劵"和福州马坑山出土的"石地劵"刻写的内容,是唐朝和五代福建社会上流行的地契文书的反映。宋元时期,福建土地买卖日益盛行,官府实行统一地契,土地租佃契约内容进一步完善,并使用纸质的地契文书。明清时期,土地买卖的契约有20多项内容。土地买卖要交纳税款取得税契,才算合法。民国时期,土地买卖的地契,大多数使用政府统一印制的"官契纸"。1927—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福建苏区开展土地革命,苏区农民分到上百万亩土地。当地留下许多苏区的"分田证"等地契文书。  相似文献   

17.
张鹏  吴勃 《满族研究》2023,(1):105-107
不同的民族文化根据发展时间不同,其文化容量也不同,且存在地域性。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从历史建筑、服装服饰、生活习俗等,或多或少都带有满族文化的特征,是满族文化最为直观的表达形式,也是民族融合发展的最佳证据。将这些特征符号抽离出来进行解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政治、宗教变革,从而为现实史料研究提供可靠的线索和灵感。  相似文献   

18.
论清前期的历史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清前期的历史走向纳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范畴考察。指出康乾盛世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一个巅峰,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处于资本主义迅疾发展的世界环境中,清朝统治者抱残守缺,闭关锁国,远远落伍于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面对内部的土地集中、财政困乏、吏治腐败、军备废弛,以及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侵略,刚从奴隶制脱胎而出的清朝统治者回天无力,盛世转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正一腐朽、腐败、丧权辱国,"嘉定三屠"、"鸦片战争",在我们的记忆里,有太多关于清朝的负面记忆,再经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启蒙渲染,以至于丧权辱国、水深火热这样的词语成为满清的原罪。在中华正统论的格局中,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历史功绩完全被低估了。当中国被拖入现代体系的时候,恰好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而国家的命运恰好压在满人不犯错误之上,一旦犯了错误,清朝之下无完卵。平心而论,清朝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的屈辱与黑暗,但若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历史中观照,其疆域之大、政治之稳定、人口之繁多可谓  相似文献   

20.
一、叙事主体问题清史自然应以清朝为叙事主体,但清史不应简化为清朝政府史,更不应回归为帝王将相史。清史是清朝统治期间中国社会的整体历史,理应包括中国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基本脉络与全部内容。太平天国是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且水平最高的一次农民战争,对于清朝的衰亡具有极为明显的深远影响,因此理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以足够丰富的客观陈述。如果把叙事主体误解为编纂者的立场与视角,那就会混同于《剿平粤匪方略》;当然也不能疏离清史编纂体例,写成独立的太平天国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