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阳文史》2014,(3):9-10
正喷水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年、甚至1000多年以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贵阳城在元代土城的基础上用石块修建贵阳城墙,喷水池修建的城门,名叫柔远门(清初改名布德门),但市民习惯叫北门。1927年,因修建城内马路,北门被拆除。1929年,在北门街中心建一圆台,为贵州引进汽车、修马路的主政者周西成塑了一尊高约1.7米的铜像,自此,这里就叫"铜像台"了。铜像台东是三民东路(即今延安东路),西面四杰花园(即今延安中路)、南是(今中华中路),北为广东街(即今中华北路)。  相似文献   

2.
贵阳历史上最有名的商业街是广东街。广东街是专卖丝线和相关丝织品的商业街,位于今贵阳市中华北路南段,即今黔灵西路口至喷水池一段,是当时贵阳城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贵阳民众俗称广东街为"丝线街",此名一直延续至民国初期。  相似文献   

3.
《贵阳文史》2014,(4):9-10
正有贵阳第一街之称的中华中路历史悠久。因为贵阳城最早的居民点"黑羊箐"的位置就在大十字百货大楼旁的黑羊巷,也就是现在贵阳老百货大楼及周边棚户区要成片改造的地块。从宋代起中华中路叫正街,清代叫大街,上世纪30年代改名为中华路,1951年定名中华中路。以前的中华路是贵阳城纵贯南北的一条石块马路,上个世纪50年代改造成为贵州、贵阳的第一条水泥路。中华中路是其中段。本世纪又将其改为柏油路。贵阳大十字地名有几百年历史,大十字处于中华路和中山路的交汇中心,中华中路和大十字是贵阳老城的中心和重要的商业圈。大十字带有苏  相似文献   

4.
贵阳市的繁华地带,而今叫喷水池的地方,1952年9月前20多年,这里叫铜像台,因原来这里的周西城铜像而得名。  相似文献   

5.
社会情况一、人口:清宣统三年(1911年),贵阳城市人口(包括郊区及附近贵筑县所辖地区)总计为69,702人;贵阳府人口为81,243人。(此数字为巡警道道台贺H.E.提供)。有外国人19人(罗马天主教会14人,内地教会4人,邮局1人)。二、城市和交通:贵阳由老城和新城组成,(译注:老城是指大南门到喷水池这个范围,新城是指喷水池以北,六广门、红边门、威西门这个范围)各道衙门和较大的商店,多数设于老城;兵营和多数学校设于南  相似文献   

6.
《贵阳文史》2005,(4):i001-i001
贵阳铜像台原址在今中华中路与中华北路衔接处广场内。民国18年(1929年)贵州省政府在已撤老城北门月城原址上,建高约1米、直径50余米的圆台,环以石栏,向东、南、西、北四面各开一门,筑台阶以通上。台的正中央,筑高约5米的像座,其上竖身着西服、面南而立的周西成铜像。以后这里便名“铜像台”。  相似文献   

7.
《贵阳文史》2015,(1):10-11
<正>中华南路从大十字往南到南明桥,是贵阳中华路的南段。中华南路历史上曾叫南街,南华路。民国时期由北向南,分段叫南大街、小井坎、三牌坊、红牌坊、盐行街。之后南大街等改为南华路,盐行街改为盐行路。1951年将南华路、盐行路等统称中华南路。这是贵阳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汇聚了金融、布匹、绸缎、百货几大行业,它的南端一段叫盐行街,集中了贵阳最大的几家大盐  相似文献   

8.
从喷水池百货商店说起 位于贵阳市中华北路与延安中路交接处的喷水池百货商店,1956年10月正式开业;1989年商店由二层楼扩建为三层楼,营业面积有3300平方米。1991年秋,吴筑惠接任商店总经理。是时也,正值市场疲软,销售滑坡,在职600多名职工担负着近300名退休职工的生活,担子是很重的。 是年10月,贵阳市政府将喷水池商店列为首批“四放活”商业企业的试点单位之一,吴筑  相似文献   

9.
正从贵阳建城到上世纪末,大十字一直是这个城市的商业中心,从它组成"十字"的两条大街中华路和中山路放射出去,东西南北数下来,离它最近的,除了西向的河东路,就是河西路了。上一期作者从南到北,先西侧再东侧,一一说了国共政权更迭后的30年河西路上大大小小的商铺。这一期继续讲述河西路上那些形形色色的个体手工商业。  相似文献   

10.
正题中老贵阳,指的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贵阳。我生于此长于此,对当时的贵阳还有印象。在那个物质生活条件相当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吃"特别在乎,作为少年儿童的我,自然对"吃"的印象较其他方面深刻。50年代,学龄前的我没有条件去认识餐馆,只依稀记得曾在家长带领下,到一个大饭店参加某位长辈的婚宴,这可是我人生第一次进餐厅,贵阳话叫"开洋荤"。我记得饭店内有个大水池,养着不少大鱼,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几斤重的活鱼。稍懂事后问父亲,才知道这是贵阳有名的贵阳饭店(位于喷水池)。至今还在,只是面目全非了。  相似文献   

11.
正贵阳山川众多、河流小溪纵横,是桥的故乡。这些桥都承载着贵阳城的人文历史或民俗及传说,是贵阳丰富的文化符号,它们跟灵山圣水一样有血肉、有灵魂。贵阳是"贵山舞阳"的简称。福地贵阳,贵山是父,南明河是母。在灵山圣泉的哺育下,这个盆地坝,圣泉为天下奇胜,黔灵山海螺亭小孔,是世界一宝,文昌阁天下一绝,206字的甲秀楼长联是中国楹联的里程碑,六洞桥水的流向奇特,创人间奇迹。贵阳是一朵向阳葵花。花心有民国初年3条河流:玉带河(贯城河)从茶店葫芦山流来,经沙河桥、喷水池,过府桥、狮子桥、六洞桥汇  相似文献   

12.
畅游都匀     
贵州省史研究馆,是贵州省人民政府直属机构,座落在六广门外、中华北路西侧,左邻右舍为贵州人民出版社等单位。馆成立50余年,拥有馆员、特聘研究员共80余人。第一组:从事撰写史作;第二组:专编诗词歌赋;第三组为书画组,挥笔各名家书法,国画是禽兽虫鱼、竹梅兰菊和西洋油画等,人才齐集,各显神通,戏说为贵州翰林院也。  相似文献   

13.
正从贵阳建城到上世纪末,大十字一直是这个城市的商业中心,从它组成"十字"的两条大街中华路和中山路放射出去,东西南北数下来,离它最近的,除了西向的河东路,就是河西路了。从河西路口走到百货大楼,最多5分钟,大十字的商业气氛自然而然也辐射到了河西路,按今天的说法,它属于"大十字商圈"。国共政权更迭后的30年,河西路有哪些"商业业态"呢?我从南到北,先西侧再东侧一一说起。味莼园与中山西路交界处,坐落着创建  相似文献   

14.
《贵阳文史》2014,(5):9-10
正遵义路是贵阳的主要街道,从东面邮电大楼起到西面火车站,全长750米。原先,南明河以东老地名叫双土地,以西老地名叫玉田坝,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带并无像样的街道。1937年在玉田坝建机场,因设施不全、面积小,未用即废,只在民间留下一个"飞机坝"的地名。1958年,在玉田坝建贵阳火车站,同时修筑城中通往火车站的大路。路上跨越南明河有一座公路桥,名叫朝阳桥。路名原也叫朝阳,后改为遵  相似文献   

15.
洪范宇(1908-1979)是一代牙症名医,南京市口腔医院的创始人,提起他老南京人都会记忆犹新。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从上世纪30年代起在珠江路、中山路、中华路和热河路挂牌行医,直至建国后带头响应号召,组建公办牙症防治所、口  相似文献   

16.
存在了80年(含铜像台时期),在今喷水池中心建街心花园、喷泉、水池、雕塑的历史,在世人关注中向贵阳市民告别了!另一幅更美的画面展现在市民面前,不仅提升了科学疏流的功能,同时也给人喷水池更美、贵阳在变的感受。喷水池早已成为贵阳城“地标性”的地名。  相似文献   

17.
正如今,文笔街6号原先大朝门位置,新建了一座朱门高墙围蔽的两层小楼,门外竖一石碑,标明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花园原先的地盘已被民居楼吞没,高家大院已不复存在,我在高家大院成长的岁月也一去不复返,留下的,是刻骨的铭记。银行宿舍贵阳东门,有一条僻静的小街叫文笔街。街道不长,也就200来米,宽不过10来米。文笔街南面是贵阳二中(原贵阳女中),东面是有名的  相似文献   

18.
以府署衙门方位而名的街道 府东街 明洪武年间太原府署建于新寺街(即原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至省级机关幼儿园一带),府衙之东这段街道便命名为“府东街”。 明宣宗临位后,便设“巡抚”一职。山西省巡抚部院便建在太原府衙之东的府东街东段北侧(即现省政府所在地),因巡抚部院简称“抚院”,巡抚署亦称“院署”,府东街位于院署之西,遂更名为“院西街”。 辛亥革命后,山西军政府“都督署”设在巡抚衙门,于是“院西街”又改名为“都督府西街”,都督府以东,即当年的龙王庙街、道门前街合并,统称为都督府东街。  相似文献   

19.
1958年2月24日批准建立乌当区后,区委办公地点设在贵阳中华北路33号(原“毛公馆”)。当时指导工作的刊物是由区委办公室编发的《工作简报》。  相似文献   

20.
从纪念塔到南明桥,这条1000来米的新华路,是一条很值得一说的名街。 现在的新华路一带,以前是一片梓木林。贵阳筑城以后,尤其是在明中叶以后,才慢慢形成一条小街。但由于它在城外,到清末时路也不宽,同老石岭街差不多。周西成修环城路时,过了南明桥,就往右拐,经箭道街,与西线相接,也没有经过这里。1935年中央军入黔后,才把它拓宽并延伸到陈家坡前,接湘黔公路,成为进出贵阳的重要通道。这条路在近代历史中曾经有过好几个名字。因它是通往南明桥的路,曾叫南明路;因它在老贵阳的南面,曾叫市南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