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北大旁听生,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名人册上,也许就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正如毛泽东,如果没有杨昌济的举荐,蔡元培的"恩准",李大钊的关怀,邵飘萍的指引,也许他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代伟人;沈从文,如果没有郁达夫的"雪中送炭"、徐志摩的"慧眼识珠",熊希龄的提携关爱,历史上也许就少了一位大文豪!正如我自己,在北大游学期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凡研究鲁迅或熟知现代文学史者,没人不知道台静农。20年代末,台静农曾以《地之子》和《建塔者》两本小说集名世,得到鲁迅先生的很高评价。鲁迅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收入台静农的4篇小说,入选量与他自己相等,是这部大系中入选作品最多的两位作家。台静农祖籍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镇,他生于1902年11月23日,1990年11月9日病逝于台北。早在1922年,台静农为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毅然走出故乡,到五四运动发源地北京求学,考取了北京大学旁听生资格。次年,他又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研究生。在…  相似文献   

3.
佛学大师汤用彤先生开了一门新课《魏晋玄学》,早就对汤先生的道德文章极为仰慕的季羡林,征求了汤先生同意,成了一名旁听生,一听就是一年。周祖谟先生讲授中国音韵学,季羡林感到自己这方面知识也欠缺,又征求周先生同意,做了旁听生。一代宗师季羡林一生精通12国语言。早年留学国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春夏之交,季羡林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同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大学,各类课题的学术报告之多,众所周知。教授、专家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公诸众人,任人思考取舍,实是课堂教学之外教书育人、繁荣学术的极好方法。1949年春北平解放以后,在大变革中许多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因此,北大的学术报告又出现了许多新人、新事、新课题。民主广场、教室、食堂、宿舍等处又增添了许多引人关注的海报。有些报告的具体时间虽然已经难说清楚,而报告人、报告地点、报告主题、报告中的有趣情节至今仍没有忘记。我把北平解放后两年多时间听过的十几场报告的点滴回忆写出来,目的无它,存史而已。如有错漏,还请知情的师友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5.
Lily 《风景名胜》2010,(8):46-47
或许徐志摩自己都不曾想到,他在剑桥的国王学院当了一年的旁听生后,面对美丽的剑河景色写下的那首著名的诗歌《再别康桥》,竟成了日后无数中国人对剑桥最早的启蒙。  相似文献   

6.
战国是变法图强的时代,当时,韩、赵、魏、楚、燕、齐、秦等主要诸侯国都曾根据各自的国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这些国家的变革以秦国最具特色。任人惟能是秦国的优良传统春秋时期秦穆公就确立了任人惟能的用人政策,他设法主动引进他国人才。当他听说身为奴隶的百里奚是个安邦  相似文献   

7.
正1963年,我考入北大技术物理系。自1966年6月至1970年3月,在北大全程参与了这个时期的北大"文革"运动。1967年8月17日北大井冈山兵团成立后,不承认校"文化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校"文革")是领导全校的权力机构。因此在1968年的北大武斗时期,校"文革"和新北大北京公社是支持北大聂元梓一派势力的两个机构。校"文革"是北大权力机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前五十年以12月17日为校庆日,后五十年以5月4日为校庆日。大概因为五四运动发源于北大,北大也因五四运动而声誉大振,可惜有考据癖的胡适也没有把北大生日考证得很清楚,据陈平原考证,北大的真正生日是戊戌年11月18日,即公元1898年12月30日。北大二十七周年纪念时,鲁迅应北大学生会紧急征稿,写了一篇《我观北大》,提出北大的校格问题。“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今天有人把北大的校格概括为“独立”与“自由”、“自…  相似文献   

9.
《神州》2011,(8S):F0002-F0002
北大园丁总顾问、全国人大代表黄藤,北大园丁总裁、北京市青联委员苗英伟对全国优秀学子寄予厚望,给与北大园丁示范校和北大园丁特训营优先支持!  相似文献   

10.
段祺瑞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其功过自然任人评说:我们要指出的是:他遗言中的“八勿”,至今仍不失为强国之道。  相似文献   

11.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1,(37):14-14
撑腰体 9月21日,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秘书长杨勇发布微博称:“今天下午参加北大各院系及行业校友会负责人座谈会,吴志举副校长讲了一个想法,向所有北大校友提出倡议,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做有道德的公民,如果中间发生风险,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希望支持的北大校友转发!”  相似文献   

12.
正蔡元培与北大是紧密联系、难以分割的。提起北大,蔡元培是其校史上的一座高峰,此后近百年历任校长无一人能超越他的声望。在蔡元培掌校后,北大才转变为今天人们心目中开风气之先、自由包容的"北大"——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而提到蔡元培,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北大校长、教育家。"思想自由、  相似文献   

13.
要是没去西藏,顾绶康不会是今天的顾绶康。退休前,他是新华社摄影部的记者,美术编辑,(摄影世界)的副主编。退休后,每逢双休日,他背着两个大包包,把那些粘贴在经幡上的小小照片,用绳子挂到玉渊潭公园的树上,任人观摩,任人拍照,任人评说……。他把这个展览叫做‘酒藏万象”,通过它继续倾吐和抒发对那片雪域圣土的不了之情。到西藏去老顾浙江诸暨人,1933年出生,家境清贫,完小毕业就当上老师,既为自给也为养家。但他一面教书,一面梦想上学,终于违背父亲意愿,在亲戚资助下进入杭州四中。1954年毕业,正赶上新华社来招工人,…  相似文献   

14.
如文 《文史博览》2007,(6):58-58
胡适是现代中国的重要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20世纪50年代,胡适遭到了严厉的政治批判。在这场批判运动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胡适说的:“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可以“任人打扮”,成了胡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罪证。但近来却有学者站出来证明:胡适从来就没有说过那样的话。那句话是由另外的话变化过来的,而且与胡适的原意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王敏 《旅游》2008,(5):76-81
一大桶香飘四溢的红米酒,任人去抢;一年一次的丰收节庆,在五分钟内激情上演;一家的快乐,全村人来分享……  相似文献   

16.
傅国涌 《文史博览》2007,(10):46-48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的办学方针,从而开创了北大精神,也使北大从"官吏的养成所"变成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然而这位受人景仰的北大校长却在十年间七辞校长职务。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人而言,北京大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它是中国精神的象征。北大的命运连接着中国的命运;北大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它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民主的旗帜。而讲北大的崛起,则必须谈到一个人——“北大之父”蔡元培。  相似文献   

18.
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 《炎黄春秋》2000,(1):64-70
胡适在旧北大执教二十年有余,无论在蔡元培长校期间的“新政”,还是蒋梦麟长校期间的“中兴”,胡适的影响重大。胡适本人长校的旧北大的最后三年,是北大历史上最为艰难困窘、风雨飘摇的三年。随着旧北大走完历史,以蔡元培、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哲学也在中国大陆寿终正寝,中国的教育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们知道,从1917年1月蔡元培当北大校长起,或者确切地说从1917年9月胡适进北大当教授起,北大的一系列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正式揭开序幕。 在抗战爆发前的20年里,北大教育规模发展很快,尽管中间风云变幻、波折屡生…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在与清华合作的格局下,北京大学在经费保障、治理体制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显现出种种不足。原有校内外北大派的支持系统因抗战造成的变局而瓦解,陈立夫代替王世杰执掌教育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使得校长蒋梦麟在校内外所获得的支持不增反减。中基会的资助到期,使得战时经费匮乏的北大雪上加霜,无法充分发展其研究事业。相对于清华的安定和发展,抗战时期的北大不进反退。蒋梦麟在抗战前以行政为主导的“校长治校”模式造成北大校内的上下悬隔。抗战时期校内同人对校长蒋梦麟寄子厚望,然而蒋梦麟的意兴阑珊与北大同人的切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使得双方隔膜日深,最終校内集矢于校长,导致蒋梦麟的下台。但蒋梦麟的去职并未造成北大的分裂和动荡,相反,既增高了蒋梦麟在北大的地位,又凝聚了北大的人心。  相似文献   

20.
北大与清华之争,说到底压根儿不是什么"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之争,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之战。 常说北大人"指点江山,挥斥方道",清华人"埋头苦干,行胜于言",但北大才子看不上清华的"太过现实,缺乏理想",清华学人则对北大"眼高手低,空谈误国"深恶痛绝。同样都坐拥一汪浪漫的名湖——未名湖与荷塘月色。为何两校学子气质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