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趋势     
做空风险来袭境外资本近来通过香港和大陆股市联动达到促使热钱加速回流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华尔街大投行的各种小动作,如某投行散布做空中国股市的电邮、B股暴跌,以及近期出现的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集体遭遇狙击等具体  相似文献   

2.
正一、孤身一人闯香港我做香港永久居民马上30年了。这30年来我们与香港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见证了香港30年来的历史。80年代初,祖国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我想到了去香港发展。1982年,我带着我5岁的女儿到过香港一次,当时就想留在香港。但想到一个人在外打拼,还要照顾女儿,在香港很难生存下去,就把女儿送回内地我母亲家。1984年,我又重新申请,再次来到香港,当时还是个年轻的  相似文献   

3.
按图索鸟     
<正>置身于摩肩接踵的车海人潮、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我独辟蹊径,四处寻觅着香港清幽。翻开湾仔区酒店大堂备有的香港游览地图,无意间发现距离酒店不远处便有一座香港公园,于是带上我最喜爱的相机,踏入那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  相似文献   

4.
十年里,她不搞特殊,不要特权,努力融入内地的社会民情,“我不要因为我是香港人就怎样”程美宝,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十年来常住广州中山大学。教书研究之余,她最  相似文献   

5.
今天,收到我曾参加的美国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电邮,呼吁校友为患癌师长李开复录制一段祝福视频。  相似文献   

6.
徐学 《环球人物》2020,(3):106-108
我和犁青交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7年,他创办了《文学世界》杂志,在香港广泛向中文作家约稿,我也收到他从香港寄来的约稿信。1990年,福州市第一家民营书店--树人书店发起首届海峡两岸征文大赛,邀请席慕蓉、舒婷、罗兰和我担任评委。书店负责人郑忠贵希望我在香港再找一位评委,我去信征询犁青的意见,他虽是诗坛前辈,也欣然首肯和我们一起并列评委。那是一次愉快的合作,数万人应征投稿,两岸以及香港的重要报刊都报道了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7.
一1 938年日本侵略者疯狂轰炸武汉 ,我的长辈们为安全起见 ,送我们到香港去避乱。当时广州也被日机轰炸得厉害 ,广州大学在香港设了分教处 ,学校大部分的图书仪器都已运往香港分教处 ,主要教授多半也在香港。这年秋天 ,广州大学分教处在香港招生 ,我便赶紧报了名。因为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愿望 (我父亲曹云阶是一个纯粹的商人 ,他不太愿意让我读书 ,而要我继承他的“事业” ,我为此颇感抑郁 ) ,现在有了到香港上大学的机会 ,我怎能轻易放过 ?通过考试 ,我进了广州大学政治系。二当时的香港是许多民主革命前辈、进步文人学者集中的地方。柳亚子…  相似文献   

8.
我是1952年在上海出生的,4岁到香港.小时候上学,祖籍栏填的是浙江鄞县,即宁波.我在家里跟父母说上海话,其实是宁波话;跟佣人说番禺腔粤语,上幼儿园则学到香港粤语.我把香港粤语当作母语,因为说得最流利,而且自信地认为发音是百分百准确的,如果不准是别人不准,不是我不准.就这样,身份认同的问题也解决了.  相似文献   

9.
忆叶浅予     
结交全部漫画名家 大陆最有名的漫画家也是国画家的叶浅予,于1995年8月5日在北京逝世。我在第二天即接到在香港服务的大陆女作家杨芳菲电告。以后又有大陆朋友来信要我写悼念之文,浅予长我一岁,相识之时都少年好事,有许多回忆可记。  相似文献   

10.
刘心印 《环球人物》2013,(24):84-85
他对香港的描述,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解读香港的作品人物简介陈冠中,香港作家、文化学者。1952年出生于上海,4岁时移居香港,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1976年创办《号外》杂志,监制及策划过多部电影,著有《我这一代香港人》、《香港三部曲》、《城市九章》等。现居北京。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11日是我60周岁生日。亲友们在香港热、热俐闹地为我祝寿,说是替我冲冲这两年因眼疾带来的晦气。那天来了不少客人,使我沐浴在友情的暖意之中。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要算三联书店的前老总董秀玉。她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友人们不无嫉妒地问我:  相似文献   

12.
王健 《炎黄春秋》2012,(2):25-27
我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到的香港。原计划到香港后再经越南去昆明读大学。但是有些人劝我,内地(指重庆、昆明)经常遭日本轰炸,学生不能安心读书。在我拿不定主意时,一位《大公报》的朋友给我写了个便条,介绍我先去看范  相似文献   

13.
访港杂谈     
一九九二年十月,我们从香港访问归来,不少朋友见面就问,对香港的印象如何。我说,过去,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球”;现在,人们把香港誉为“亚洲四小龙”。我认为这是名符其实的。香港是一块弹丸之地,全境面积仅一千多平方公里,但人口却将近六百万,地少人多,人口密度居世界首位.市区人口最密的深水埗,每平方公里有十六万人之多。香港虽然没有什么驰名于世界的名胜、古迹,但是每年都有三百余万人次的游客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云集香港。吸引人们来香港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例如,现代化的工业、商业、贸易和金融业的迅猛崛起,城市现代化服务设施的日臻完善,社会环境的传统美,地理环境的自然美等等,都是吸引游客的因素,但是,我认为还应当指出的是,香港作为中西方经济、科技、文化、思想、习  相似文献   

14.
我看见香港有一段时间沉醉在梦中,很多人拍电影赚到钱,可是他们没有把赚到的钱投回给电影,赚到钱之后都去炒楼,这是我这十几年看见的最心痛的一点。我们原地踏步很多年了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位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并有着40多年军龄的老军人。在我的一生中,经历了共和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中令我终生难忘的是1997年7月,我作为驻香港部队先遣组副组长,亲历了这年7月1日中英两军的香港防务交接,亲自组织和参加了驻港部队在香港军营的首次升旗仪式,亲眼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相似文献   

16.
湖南和平解放前夕,由程潜派我到香港直至1956年回国。在香港逗留期间的1950—1952年中间,我同卫立煌和香港复兴银行经理袁德泉合作,组织经营新生实业有限公司。由卫立煌任董事长,我任董事兼香港公司经理。与当时逃亡到香港的国民党官员,有所往来,接触颇多。因为新生公司当时已分别在东京、新加坡、文莱、澳门等地申请设立了分公司,另准备在曼谷、西贡分设办事处,声势颇盛。以致许多逃亡的官员们闻风而来,希望搭上关系,为他们另找一条他迁的安全之路。所以在交往中,得知他们当时的一些生活轶闻,故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香港是一个可以赋予人巨大能量的地方,疲惫的人可以在这里恢复斗志,这是我无数次往来香港的原始动力。在过15年,香港还会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那个时候,香港将投我以怎样的表情?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相似文献   

18.
我游过去,不是为了所谓的自由,最单纯的想法就是回到城市。你知道,南中国只有两个城市:广州和香港,既然广州无法回去,我只能选择香港  相似文献   

19.
四、畸形消费的娱乐场所 大约在2003年元旦前后,笔者路过澳门市中心的市政厅广场(后改名为民政总署广场),见一男子双手抱头,席地坐在人行道旁。其脚下放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我是香港人,因烂赌输掉了回香港的船票钱。哪位善仁长者慈悲为怀,救济我一张船票钱,让我能回到香港去。多谢!”为了证明他说的是实话,纸条旁还放有一张出入香港海关时填写的登记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创作《补天裂》一书,我踏上南下香港之路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发表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政府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一时间将香港交还中国。百年国耻,将一朝雪洗,海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