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人帮”倒台以后,何其芳情绪大好,工作也大忙了。有一次来看我,对我述说他拄着手杖去参加游行,晕得要倒,两三位同志把他搀扶到家,第二天,第三天,还继续坚持去了。接着,兴致勃勃地大谈个人的写作计划。他说:“我的野心很大。想写部百万字的长篇,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写一个知识分子的前进的历程。还想写一部中国文学史,怕时不我待,先搞个提纲出来;还想写些散文和长篇回忆录,已经和延安时代在一起的同志们碰了碰印象;诗兴又有点动了,也想写点诗。也还想学着写点旧体诗,你不也写了一些吗?”说完了,眼睛望着我,带笑地说:“你看这野心是…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和兄弟们喝酒,突然想起少了一个人,他要是有墓碑的话,我会想,他就在那里,我应该去和他说说话,那么这就会成为我一生的阴影。我们藏族没有墓碑,天葬或者火葬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也许这样最好”  相似文献   

3.
“有.时他会在信息末尾写上LOL,想表示‘许多爱’的意思。事实上,直到我告诉他LOL的意思是‘放声大笑’之后,他落款时才不再那么写。”  相似文献   

4.
李猛 《南京史志》2023,(Z1):33-37
<正>早上,妈妈像往常一样送你至校门口,她的一句“课间别顾着写作业,出来透透气”让你心里暖暖的。下午,在你饥肠辘辘之际,好朋友悄悄递包奥利奥给你,你悄悄“回复”一张笑脸。这份情谊胜过一句“奥利给”。晚上,一缕清风,悄悄进来,翻看你的书页。于是,你想如果要清风写这么多作业,恐怕她会敬而远之吧。  相似文献   

5.
哭泣的牛     
春黎 《世界》2004,(4):61-61
在印度时,曾和伙伴们开玩笑说,回去我也要像三毛一样写“雨季不再来”和“哭泣的牛”。之所以不是哭泣的骆驼而换成了牛,是因为在孟买街头见的更多的是牛而不是骆驼。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罢了。其实,如果连印度的牛也要哭泣的话,那么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牛大概也就没法活了。  相似文献   

6.
他本身就是个摇笔杆子的人,写总结、写新闻、写小说,还给别人写讲话稿,“一把刷子两边用”,我实在不知如何写他才好,考虑了许久,仍是迟迟没有动笔。可是在我即将编辑出版的《朋友》一书中,写了那么多的文化人,又怎能没有他呀?加之我们是货真价实的朋友,而且“友龄”也有20年了啊!  相似文献   

7.
翟若涵 《南京史志》2023,(12):14-15
<正>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要我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选择一人同行,我想那一定是苏东坡。写得出“水光潋滟”的诗意典雅,写得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幽默;既有“河豚欲上时”的率真纯粹,又有“不识庐山”的奇思妙理。他像一位饱经世事的老僧,又像一个元气淋漓的少年。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林语堂先生,为他写下了《苏东坡传》。  相似文献   

8.
韩寒为网络版权给李彦宏的公开信里有一段话,我单独把它拎出来:“一本25元的书,一般作者的版税是百分之八,可以赚两块钱,其中还要交三毛钱左右的税,也就是可以赚一块七。一本书如果卖两万本,已经算是畅销,一个作家两年能写一本,一本可以赚三万四,一年赚一万七,如果他光写书,他得不吃不喝写一百年才够在大城市的城郊买套像样的两居室。”  相似文献   

9.
一天,5岁的女儿放学回家,脸带愠色地告诉我:"妈妈,和我同桌的男同学真坏,上课摸我腿,还在我的本子上乱写字。我马上把它擦掉了。""他在你本子上写什么?"我问。大概是那些字眼使女儿羞于启齿,她只好拿笔写出来。  相似文献   

10.
我准备写《洪承畴传》时,对洪承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看法,只是想先翻翻材料再说。通过收集大量资料,我对洪承畴才有所了解,也才逐步形成现在书中的这些观点。当然,在形成观点的过程中,现代清史专家们实事求是地叙述涉及洪承畴和这段历史的文章、著作,也给我以启发和信心。于是,我终于下决心写这部书。书出来以后,得到史学界一些专家的首肯,尤其是清史专家,大多同意我对洪承畴的评价。记得著作出版后,我首先送给一位大学时代教过我的教授,几天之后,就得到他的回信,信中说:“你这部书可以改变世俗的传统观点。”事实也正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谭宗远 《收藏家》2000,(5):19-21
一人的一生能做多少事?这个问题很不容易回答。有的人终其一生可以不做事,吃饱了混天黑,浑浑噩噩一辈子。也有的人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就,甚至大成就,名重一时。但像王世襄先生这样的人,不夸张地说可谓世所希有。他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又是名副其实的杂家。他会什么?我一时也说不全。笼统地说,老北京五行八作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有一次闲说话,无意说起话剧《天下第一楼》。他对妓女被带进饭馆居住这一情节颇不以为然,认为此乃东家所不许,行业所不容,故完全不可能,纯属胡编。他还顺带指出某些名家的京味小说写得“不是那么回事”。只是他心存厚道,没有把这些写出来发表罢了。  相似文献   

12.
来信     
他得益于开放年代一个赛车手,一个追风少年,一个帅呆了、酷毙了的小伙子,一个依靠写作获取稿费和版税,就可以活得很滋润的新生代作家,一个宁可让贵妇人包养也不愿意让体制保养的"过早成功的人",一个想写什么就有人愿意登什么的写作者……我如果只拥有其中一个身份,就知足了,何况这诸多种种集于他的一身,我没看过他写的书,但我很早就知道他的名字。他是很多年轻人的青春偶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作家序列中,很难找到第二个像老舍这样的人。他既写话剧、歌剧、电影剧本,又写京剧、相声、快板,“英式幽默”与“北平大杂院诙谐”调度自如;他有很多爱好,从打拳、唱戏、养花、养猫到玩骨牌、下小馆、打扫卫生、和小孩子交朋友;他积累了各种杂七杂八的小古玩,收偏门,会捡漏,不要上了谱、入了册的名作,看着漂亮、觉得美就可以了,如果是朋友送的,哪怕有缺陷也完美,“谁管它,反正我就有这么种脾气!”  相似文献   

14.
监工与陪读     
孩子做作业时你可曾在一边监工?我相信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也不例外。从儿子上小学开始,我就是监督到底的。不为别的,是儿子淘气。如果任由他自己边写边玩,总得写到晚上九、十点钟。再加上小学阶段需要家长监督完成的作业比较多,像听写、背书、口算,想彻底不监督也不容易。可是这种情况到了初中就不一样了。刚开始,我还是像过去一样,儿子做作业时,就坐在旁边督战。可中学学习更多的是靠孩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多事情家长插不上手。每每看到儿子做错了题,我都急不可耐地指出来,可儿子并不领情,反而几次不客气地说:“您能不能让我一个人做?等我做完了您再看。”更有甚者,他居然  相似文献   

15.
给周星驰的最后提问很常规:“那么多年有什么事情是你想重新来过的?”他慢悠悠回答:“当然有啦。比如说,假如我再拍《西游》,可能段小姐就不死了。这样你会开心一点,是吗?”然后微瞪大眼睛看着我,听我说“是的”,呵呵笑了。我惊讶极了。这次采访时间短、场面乱,我已经判定他不在状态,  相似文献   

16.
陈海儒 《文史博览》2007,(10):49-51
汪曾祺说:"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也常自称他是"茶馆里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曹景行 《世界》2005,(10):61-62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就会被什么东西强烈地牵动一下。我很想对他们说“谢谢”,实际上更应该说一句“GODBLESSYOUALL”,虽然我自己并不相信世上有“主”。第一次是1995年刚过中秋节,我搭新加坡航空公司的飞机去美国旧金山。上了机刚坐下,就发现前后左右有好几对带着婴儿的父母。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美国男女,看上去三十来岁,引起我好奇的是,他们怀抱的孩子都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50年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大教授语言学。一天,有个叫陶汉清的学生来办公室找他,想借一本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季羡林看到陶汉清恳切的目光,犹豫了一下说:“这本书我在看,下周借给你行吗?”陶汉清高兴地离开了。一周后,陶汉清来取书。可季羡林递给他的却是一叠厚厚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陶汉清仔细一看,原来是那本书的手抄本。他疑惑地问:“您为何不把书借我,还花这么多功夫抄书?”季羡林笑着说:“我也很喜欢这本书,这两  相似文献   

19.
我们医院的儿科李医生,他比我大十多岁,我参 微一笑,我们就那样擦肩而过。我想他怎么会“揪”加工作时,他已是主治医生( 当时还是沿用美国体 出来呢?他虽不是党员,也没有什么“身份”呀,一个制,医生只有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两级,主任是行政 普通主治医生,算不了“当权派”,说是“反动学术职务)。我们不在一个科,但也经常有点接触。因为 权威”,也有点勉强吧?但也不好问他。“牛鬼”们说他也属于“名利思想”严重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 …  相似文献   

20.
邸娜 《神州》2011,(8S):30-30
一提到作文教学,大概有的教师就会发出这样的牢骚:“现在的孩子,整天就是上学、写作业、玩,生活的三点一线导致孩子们孤陋寡闻,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内容空洞,似流水账,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也常常告诉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去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可是孩子们对身边发生的事熟视无睹,缺乏生活感悟,因此收效甚微。”更有的老师会抱怨:“现在由于电脑的普及,作文书的推广,许多学生抄作文、背作文的现象尤为严重。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怎能提高?作文的真实性从何谈起?”类似这样的话,我也曾说过多次。但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总抱怨学生,而不去为学生想想招儿、献献策,从而改变这些现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