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潮》2016,(2)
正毛泽东读鲁迅作品,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的。他那时是《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鲁迅最初的一些白话小说和杂文,便发表在《新青年》上。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第一次到北京时,因为对周作人撰文介绍的日本"新村运动"感兴趣,毛泽东还专门跑到八道湾鲁迅和周作人同住的院子里拜访,可惜那天鲁迅不在家,只见到了周作人。晚年谈到此事,还遗憾地说: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与鲁迅的两次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著名作家施蛰存以小说闻名文坛,而以他为代表的“现代”派杂文,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张华主编的《中国现代杂文史》中就有《“现代”诸家》专章介绍。而且,30年代,施先生与鲁迅先生关于《〈庄子〉与〈文选〉》的论争,更使他名闻遐尔。 近几年来,我曾多次拜访过施先生,并问及他与鲁迅的两次论争。  相似文献   

3.
早在1957年整风前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就曾三次公开回答过倘若鲁迅活着敢不敢写的问题,因而在其后反右派斗争期间再次回答这个问题合乎情理。在目前流传的三种毛罗对话版本中,贺圣谟版本提到的顾全大局四个字至关重要,最能体现毛泽东对鲁迅杂文立场的深刻了解和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的深切期盼。在他看来,凡事有经有权——鲁迅式杂文是永远需要的,但要站在人民立场上用保护和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写,这是经,是原则性;而当社会上出现否定党和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并使整风转入反右斗争后,原本在开门整风时用来讽刺自己队伍的杂文就不合时宜了,要顾全反右斗争大局,改变讽刺批评对象,这是权,是灵活性。这种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策策略原理与中国传统经权思想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陈漱渝 《纵横》2008,(12):49-52
我接触徐懋庸的名字,是通过鲁迅那篇著名杂文《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而跟他本人接触则是始于1976年7月。当时我刚从北京一所普通中学调进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工作,单位所在地跟徐懋庸住的王府仓只隔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因此我常去跟寂寞的他聊天。他对我说,他一生都崇仰鲁  相似文献   

5.
聂绀弩是著名的编辑、作家,他一生写了大量的杂文、小说、散文、戏剧、诗歌,而以杂文的成就最高,号称鲁迅之后第二人;在古典小说研究、文字学研究及文学评论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而到了晚年,则是以旧体诗的写作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近现代著名作家聂绀弩诞辰110周年。聂氏是一位集文人、诗人、哲人于一身的奇人。他的诗被胡乔木称为"过去、现在、将来诗史上的一朵奇花",他的杂文则被誉为"鲁迅以后的第一流"。聂绀弩一生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出版工作,奔走于各地。他在南京也工作过一段时间,并且在这座历史名城里留下了他终生难忘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7.
猬蒙乡党抬举,让我为本书撰稿,介绍一下自己的杂文创作。自知我的杂文创作成就远不足以为故乡山水生色,然而却之不恭,不妨藉此时机对父老乡亲诉诉衷曲。谈到我的杂文创作(老实地说,叫“杂文写作”更贴切),我就想起孟子的名言:“予(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非以圣贤自况,而是这句话十分确切地传达了我是怎样走上杂文创作道路的,以及我的杂文观和杂文创作特点。少年时代从未想过要当什么杂文家。“大跃进”破产后,父亲像许多基层干部一样成了替罪羊,被撤掉大队党支书职务,抛下卧病在床的母亲和我们姊弟五人,带领“五类份…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郭沫若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于世,郭沫若则以诗歌及历史剧独辟蹊径。由于社会历史与个人经历的原因,两人未曾谋面,这在郭沫若来说,“是莫大的遗憾”(郭沫若语)。然而在郭沫若的心灵深处,却始终对鲁迅怀着崇敬、景仰和钦佩之情。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1999,(9)
1933年初,年仅22岁的徐懋庸以他犀利的笔锋,独特风格的杂文走上文坛,引起人们关注,受到鲁迅先生的器重,鲁迅为他的《打杂集》作序,并介绍它出版。在鲁迅先生关怀鼓励下,徐懋庸写作热情高涨,他以杂文形式挞伐邪恶势力,张扬真理,先后出版了《打杂集》,《不惊人集》,《街头文谈》,《文艺思潮小史》等杂文集,从此一举成名,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著名杂文作家之一。徐懋庸家境清贫,幼时当过苦力,修理纱筛,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工余时间自修了  相似文献   

10.
一、把议论文写鲜活初写议论文,不少同学极易写人家写过的,说人家说过的,很容易落俗。其实议论文是最具时代性与针对性的。我们常把鲁迅先生的杂文比作“匕首”与“投枪”, 就是因为鲁迅先生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自己手中的笔当作战斗武器使用。所以,要让议论文鲜活起来,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找米下锅”。  相似文献   

11.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上,刊登了毕克官遗稿《盟主鲁迅也是左的》(以下简称“毕文”),把鲁迅定位为极左。同一个鲁迅,在毕克官眼里是极左,在我眼里是左倾。鲁迅左倾,可以说是关心中国革命和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尽人皆知的事。左倾不等于极左。说鲁迅极左,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周建人说:“这是一个谜”前几年,周建人同志生前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问题:“鲁迅逝世前为什么要急于搬房子?”他说:“鲁迅逝世前的确是非常着急地想搬房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觉得是个谜。鲁迅临死前两天,我去看他,他说叫我给他找房予,并说我订下来就可以了,不要问他。他为什么要急于搬,我没问他。第二天刚好是星期日,鲁迅很急,拿起笔就写了‘周裕斋印’四个字,让我去刻一个图章,因为当时租房子要订合同,要一个印章,‘周裕斋’是‘周豫才’的谐音。别的地方没用过这名,后来房子也没租,图章也没刻。”(《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48页)  相似文献   

13.
提起影星阮玲玉,人们便马上会想起“人言可畏”这4个字。因为鲁迅先生当年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论人言可畏》,指出“‘人言可畏’是电影明星阮玲玉自杀之后,发见于她的遗书中的话。”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对阮玲玉的深入研究,却发现这封遗书是假的!而真正的遗书中并没有“人言可  相似文献   

14.
萧振鸣 《收藏家》2023,(12):97-109
鲁迅以他的小说、散文、杂文和翻译作品名世。从鲁迅博物馆、纪念馆所存鲁迅文物来看,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翻译家,还是一位收藏大家。国内有六家鲁迅的博物馆和纪念馆,藏有鲁迅收集的大量古物。虽然他不以收藏家名世,却留给世人丰富的文化遗产。鲁迅的古物收藏与他的思想、文学创作和美术事业都是密切相关的,均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审视。  相似文献   

15.
元三 《湖南文史》2010,(4):49-50
我1960年春进上海解放日报社时,开始尝试写些杂文。八届十中全会于1962年召开后,我根据全会精神,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精神,撰写了一批杂文,有的发表在《朝花》上,有的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副刊上。  相似文献   

16.
王磊 《文史月刊》2003,(10):44-47
去年秋,中国作家出版社社长聂震宁在北京纪念著名作家巴人(王任叔)诞辰100周年的会议上指出:“巴人同志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党人,是鲁迅之后又一位最优秀的杂文家。他的作品特别是杂文作品敢于关注社  相似文献   

17.
鲁迅──人民心中的丰碑舒晨难以忘却的日子鲁迅先生逝世,已经整整60个年头了!回忆我看到先生病逝的噩耗,还是在就读的中学阅览室的报纸上。因为从小学起,就在爱国、进步的语文老师刘子怡先生引导下读过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等杰出作品,看到先生对旧中国苦...  相似文献   

18.
傅国涌 《江淮文史》2010,(6):167-170
<正>第一次读到周文的文字在10多年前,那是他1942年6月在延安批判王实味的两篇文章,一篇叫《从鲁迅的杂文谈到实味》,一篇叫《鲁迅先生的党性》。在这两篇文章中,他批评王实味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鲁迅的照片里,没见过拖着大辫子的鲁迅。照片上,年轻时的鲁迅已是寸发新式青年了。中年后照片上的鲁迅,一副浓眉,"隶"字形胡须,横眉冷对,因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知而被誉为"民族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拖着大辫子的鲁迅。但生在大清朝的子民,一生下来就必须拖着一条辫子成长,鲁迅也不能例外。鲁迅拖着辫子进了三味书屋,拖着辫子进了水兵学堂,拖着辫子走出路矿学堂,又拖着大辫子到东洋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20.
叶淑穗 《纵横》2011,(9):20-24
2011年4月,我送走了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同志。从事鲁迅文物工作55年,我亲手送走了鲁迅的六位亲人,其中最使我心痛的是43年前——1968年3月,鲁迅夫人许广平先生的辞世。在这几十年间,我曾亲手接过他们母子交给我的一件件鲁迅的文稿、信件、书籍等遗物。我从他们那里认识了生活中的鲁迅,了解了这些文物的经历及珍贵价值,更得知了他们为保存这些文物所付出的无数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