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中华遗产》2014,(10):8-9
“有人说萧红‘不作死不会死’,说得太轻俏了.” 著名学者林贤治,针对网络关于已故女作家萧红的“恶评”,回应道“萧红的‘作’是对自由和爱满怀渴求,不是无聊的折腾。正是她一生追求自由的品性,让她本人的帮事和她的作品散发出长久的魅力。她的生命虽然短促,却浓缩了各种极致而深刻的体验,远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2.
无论张爱玲怎样投入到俗世生活的中心去津津乐道灯红酒绿和笙歌艳舞,她小说中的人物却总是穿透岁月,穿透她有意强调的城市繁华,给人一种无限蔓延的孤独感。所谓“大隐于世”,笔者以为,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这种令人隔膜和凄冷的城市孤独,正是张爱玲的一种创作风格。那么具体到小说《琉璃瓦》,这种繁华掩抑的孤独是如何在张爱玲笔下表现的呢?冷漠的亲情营造孤独意境由于作者张爱玲本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冷冰冰的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亲的慈爱和母亲的温暖,所以她的作品中很少能见到合乎常伦的亲子关系。“《心经》中的父女之爱是畸形变态的。《花…  相似文献   

3.
于继增 《文史博览》2007,(12):22-25
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红,仅活了31岁。在她短短几年的创作生命里,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100多万字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成长和成名,离不开文坛巨匠鲁迅的扶掖。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值得永久回味。  相似文献   

4.
传记电影《黄金时代》上映之后,人们对女作家萧红的命运和经历尤为关注,许多报刊和网络一时热评风起.人生只有31年的萧红有着坎坷的经历,更有着传奇般的文学生涯和爱情生活. 萧红当年名字叫张乃莹.本文整理者的父亲方未艾是她和萧军当年在哈尔滨患难之交时最亲近的朋友,生前曾把他们在哈尔滨的往事详细地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5.
<正>萧红年谱荐评萧红年谱是已故学者何宏晚年收集整理和编纂的,曾在《龙江文史》上刊登,自谓"新年谱"。萧红,作为中国近现代知名的优秀女作家,她的人生高度被人关注,长期以来,各类书刊和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但是客观地看,关于萧红的介绍,大部分过于零散和简单,缺少细致和整体上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11月初,在上海美琪戏院开幕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北京艺术家为申城观众上演了这次会演唯一根据现代小说改编的话剧,这就是三十年代在上海出版的左翼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据媒体介绍,它轰动了申江,成了这次会演中的“压轴戏”和“开锣戏”。演出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后,许多观众不愿退出剧场,他们在思考、在回味。 我看了这些报道,衰老的神经被深深地震动了。 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这两部描写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和愤起斗争的小说,是在他们夫妇三十年代中期辗转流亡到上海后,在鲁迅先生的支持和关…  相似文献   

7.
1942年1月22日上午10时,萧红,这位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女作家,拼出最后的心力,与世长辞,年仅31岁。 萧红在生命垂危之际,曾几次对端木蕻良提起,她若死了,希望埋在鲁迅先生墓旁,那是她的恩师,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和最有决定性的人。没有鲁迅,没有鲁迅推荐《生死场》,就没有萧红今天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端木蕻良完全尊重和理解她的心愿,  相似文献   

8.
正不少中专学生喜欢阅读小说,加强小说的朗读教学,可加深他们对小说主题、人物性格、环境描写、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一、朗读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加深主题思想的理解,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有的小说思想意义较深刻,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而小说中一些段落,如抒情、议论的语句,大多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感情、作品主旨。抓住这些段落,集中起来让学生或集体诵读或个别诵读,通过刺激加深印象,把握作者感  相似文献   

9.
萧红,看过鲁迅作品的人,对这位女作家是非常熟悉的。她是哈尔滨人,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本名张迺莹,1931年春考入北京女师大附中,1932年8月与萧军合著小说《跋涉》。1934年10月与萧军同赴上海,受鲁迅影响,同年以萧红笔名写出了名著《生死场》。1936年赴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上海,后赴山西等地。1939年去香港。  相似文献   

10.
白雪 《神州》2012,(9):33-34
综观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我们发现张爱玲其实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他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否定现代生态下女性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和桎桔。张爱玲是一位天才的女作家,她以细腻、冷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她的笔下展现着一个个鲜活的女性传奇,勾勒出女性形象艰辛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不断的在探求女性的自我归宿。  相似文献   

11.
王晓冬 《沧桑》2009,(6):5-6
萧红,一生苦难,她笔下的女性也都带着苦难的枷锁,但在其女性意识深处,涌动着一种可贵的抗争精神,闪烁着对于生存价值和生命尊严的渴望。萧红当之无愧是为女性请命的“大智勇者”。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是一位联结现当代文学的作家,是一位浸透着我们民族艺术精神的老作家。他以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见闻和体味,构筑起自己简约、朴拙的小说艺术世界,创造出了别具风味的艺术境界。既有“出水芙蓉”的天然美质,而又不失于精雕细刻,既有原始艺术的古朴,而又不流于粗糙,成为最见功力,却不露斧凿痕迹的小说艺术珍品。平淡的叙述风格汪曾祺的小说没有惊人的语言,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大喜大悲的人物情感。从叙述的角度看,穿贯于作品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风格。平淡的叙述风格在汪曾祺的作品中,直接表现为作品人物情感的平淡和生活以和谐的方式被…  相似文献   

13.
赵焕军 《神州》2011,(12):1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离奇坎坷的一生以及优美痛感的文字让每一位读懂她的人都为其英年早逝而慨叹不已。命运给予这位女性太多坎坷与不幸,让她过早尝到人间冷漠与悲凉,只有三十一岁  相似文献   

14.
萧红,这位被鲁迅先生称赞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抗战初期在武汉9个多月的创作生活,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2006年是萧红诞辰95周年,谨以此文作为对这位民国才女的纪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墨绘画在中国绘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提到中国水墨绘画则不得不提起文人画与文人画家这一概念。作为一个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却又恪守清高独孤的群体,中国文人们在他们的绘画上寄托了极其深邃悠远又耐人寻味的情怀,这种情怀源自一种矛盾:一种达则兼济天下但又渴望采菊东篱的清幽,穷则独善其身但又感叹匹夫有责的矛盾。中国水墨绘画寄托着这种情怀与矛盾,这种中国文人画家的出仕与入仕的情怀与矛盾。  相似文献   

16.
赵群金 《神州》2013,(20):56-56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或一支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为此,我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对关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情感,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作了一些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是深受中国欢迎的日本作家,港台地区流行“很村上喔”一词来形容跟村上的风格相近的文章、言谈、人。村上春树在作品中往往表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描绘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另一方面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在男女情感问题上,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为读者塑造鲜活而又生动的人物形象。《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表现男女情感主题的代表小说,充分的体现其在谋篇布局上的独特风格及艺术魅力,使之成为文学经典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相似文献   

18.
安阳 《神州》2013,(17):1-1,3
村上春树是深受中国欢迎的日本作家,港台地区流行"很村上喔"一词来形容跟村上的风格相近的文章、言谈、人。村上春树在作品中往往表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描绘一幅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另一方面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在男女情感问题上,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为读者塑造鲜活而又生动的人物形象。《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表现男女情感主题的代表小说,充分的体现其在谋篇布局上的独特风格及艺术魅力,使之成为文学经典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相似文献   

19.
孟繁宏 《黑龙江史志》2009,(10):63-63,66
《东昌张氏宗谱书》,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女作家萧红的家族宗谱书,其父张廷举不仅担任谱书的监修、校正,还为之作序,而且在谱书中占有着重要位置。但是,在谱书的传略中却没有萧红的名字,为此留下重多的疑团,让后人扑朔迷离、不得其解。所以,研究《东昌张氏宗谱书》,也是研究萧红身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萧红故居     
《黑龙江史志》2012,(18):94-F0004
<正>萧红是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有代表作《呼兰河传》。萧红故居,坐落在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萧红故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现辟为萧红纪念馆,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