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9年,刘文岛任汉口市长时,市政府议定铸国父孙中山铜像立于市内。初定立在江汉关前。继派工务局局长吴国柄前往上海联系设计加工,设计者江小鹅。基座工程由本市李万和营造厂承包,合同要求表面不用水泥,用湖南产麻石装砌。 1931年,铜像铸成运抵汉口,恰逢武汉洪灾,无法施工,铜像暂存招商局堆栈。但是年市政府复议,立像地点改在“六渡桥磨盘”。该处原为沧海茶楼,为使民权、民族、三民三条道路接通,市政府将茶楼拆除,形成空场。因地近六渡桥,市民即以“六渡桥磨盘”称之。 19.32年10月,吴国债接任汉口市长。-…  相似文献   

2.
正紫竹片位于汉口六渡桥区域,其东邻民族路,西接民权路,南连统一街,北靠铜人像,被史志方家称为老汉口之根。该片区巷道狭长,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其区域面积54.13亩,2015年9月被列入旧城改造范围。在紫竹片房屋征收工作中,我们接触到各个年代不同的房产契约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房产契约证书的变革史。翻阅不同年代的紫竹片土地房产契约证书,首先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即官方对  相似文献   

3.
记得在人民医院住院期间,为我治病的一位医生,曾就汉口六渡桥消失询问于吾.答曰:所询事,不熟悉,只能浅议一二.六渡桥确乎是昔日汉口繁华的聚焦处,那首冯翔的民谣《六渡桥》尽写老武汉人对她的眷恋:"屋里住倒王家巷,在一中上的中学,每天弯到六渡桥……六渡桥不见了,六渡桥不见了……"  相似文献   

4.
汉口六渡桥附近有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是上世纪30年代初由上海雕塑艺术家江小鹣设计塑造的,像座仅有4米.铜像也只高2.4米,但铜像手执拐杖、昂首挺胸、凝神远眺的神态,却不由得使人想起有关这位伟人的历史往事以及由此产生的故事。由孙中山脚下散发出去的道路名称为三民路、民族路和民权路。在稍远处,有民生路。三民路的得名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民族路、民权路和民生路则是以三民  相似文献   

5.
正紫竹巷位于汉口六渡桥区域,因紫竹庵得名,紧邻孙中山铜像,被史志方家称为老汉口之根。2015年9月,紫竹片房屋征收工作正式启动。为留下历史,我采访了该片区及周边部分原居民,记录其祖辈初到汉口从事各种行当谋生的历史。汉口统一街157号,现为某公司食堂的厨房,由于该楼被划入紫竹片房屋征收范围,2018年已被拆除。倘若将时间回溯70年,那时该楼名叫"仁和"颜料号,其左边为布店,后改为民族粮店;右边则是一家书店,  相似文献   

6.
汉口六渡桥纪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口六渡桥地处全市中心,素来人烟稠密,日夜喧闹,1938年10月25日汉口沦陷,来不及疏散避难的市民,全被日本侵略军集中到所谓难民区去,六渡桥周围一带空无一人.沦陷后,河山变色,景象惨痛,汉口中山路(今中山大道)从阜昌街(今南京路)口起,一直到三民路口,其中包括江汉路、民生路,临街房屋全被日本侨民侵  相似文献   

7.
《武汉文史资料》1989年第四辑《汉口忆旧》曾发表过徐明庭、裕和两同志撰写的《六渡桥究竟在哪里?》一文,对六渡桥的桥名和地址作了一些考证和论述,兹根据有关史料和个人所了解的情况对此作进一步探讨.一、桥名“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这首“汉口竹枝词”,为清嘉庆道光年间范锴《汉口丛谈》载入.作者是范锴的儿子范涛.《汉口丛谈》一书问世于清道光二年即1822年,书内对当时汉口“坊市街衢”,“大略纪之”.关于玉带河,书上说:“河上木桥横跨,或相距里许,或半里许,在在有之.”书内所列桥名,多达30,其中的六度桥,竟被骚人墨客写入诗中,可见六度桥在170多年前已很有名.  相似文献   

8.
1999年3月,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至南京路段环境改造工程,在市政府领导下紧锣密鼓地开工了.揭开表层路面,便有一道由夯土、青砖与红砂岩条石砌筑的城垣遗迹,显现在行人眼前.清代汉口城垣的展露,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武汉各家电视台、电台、报纸竟相报道,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市民们指指点点,茶余饭后又添了新的谈资.兼任工程总指挥长的涂勇副市长,立刻调兵遣将,将文物考古工作者推上第一线.于是,我们接受了勘查城垣、获取第一手田野考古资料的光荣任务.  相似文献   

9.
楚剧是湖北黄陂、孝感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距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李雅樵是这个剧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老戏窝子长大汉口集家嘴到六渡桥之间,有个叫福建庵的地方,今天叫福建街。1922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  相似文献   

10.
正汉口,江汉交汇,九省通衢,明清时期被誉为"天下四聚"之一,不仅是商品交易的"船码头",也是文化交流、戏曲荟萃的"戏码头"。汉口剧院众多,民国时期,仅中山路从六渡桥到一元路,不到5公里的地段,就有常年坚持营业演出的戏院、茶楼40多家,另有断断续续的季节性演出场所45家。据《武汉市志·文化志》列表统计,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汉口登记在册的演出场所共有75家。众多的演出场所和"五  相似文献   

11.
积庆里     
积庆里是汉口最繁华街道六渡桥附近的一个大里份,存留着世界上罕见的日军“慰安所”遗迹,如今充盈着众多贩卖服装、鞋帽的小商贩。李紫云与同善里积庆里主出口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中段南侧,东边紧挨东来顺清真饭店(有伊斯兰风格的圆形屋顶),西边为清芬路,北对民意二路。积庆里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2.
1948年秋宋希濂从南京乘军用飞机到汉口后,即住德明饭店二楼。此前,其先头人员已由兵团副参谋长罗开甲、高参董惠等率领来汉,并设兵团部于汉口模范区和三教街附近;兵团办事处则设在六渡桥街口。该兵团的组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困境中的探索人们也许还记得,早年间武汉有句流行语:"汉口的人找房子比找朋友(指谈恋爱的男女朋友)难!"说的就是城市住房问题。记得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叶,我到汉口六渡桥桃园里看望当年下放同村劳动的知青朋友。朋友家的锅灶支架在床头的窗口边,屋顶、墙头都呈黑褐色,纵横交错的各类电线如同人体曲张的静脉。一间约摸五六平方米的公共厨房里有三个煤炉。入夜,知青朋友在地板  相似文献   

14.
任虹 《江汉考古》2012,(1):117-120,138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俗称南洋大楼,由临街主楼及其后附楼组成,地处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708号,东临长堤街、南临六渡桥、西临汉口中山大道、北临民众乐园。1917年,由南洋华侨简照南、简照强兄弟创办的中国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在汉口成立分公司,并聘请美国汉明(HENMING)  相似文献   

15.
日寇占领武汉期间,汉口为其政治、军事、经济及特务中心,中山大道自六渡桥以下至旧法租界之两侧商店,多为日本侨民占据,经营各种商业.日本兵则在人行道上穿梭往来,趾高气扬.中国老百姓富有者则居住于旧法租界,贫穷者居住于汉正街一带之难民区,避免碰见日本兵.以免受气.  相似文献   

16.
汉口的铜器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初汉口便出现了专门生产铜器的专业性街道——打铜街.打铜街是今天汉口花楼街与统一街之间的一条横街,长约70余米,宽约2米.从前这条小街热闹非凡,终日捶打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7.
在汉口老京汉铁路线双洞门到六渡桥之间,原汉口市政府(旧址)旁边有三个里份,其中两个因为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开办的唯一报纸《新华日报》的报社地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而名声大噪,即大陆里和安仁里;一个因为曾是市政府的花园,对某些人而言这里消息灵通,叫做多闻里。大陆里的主出口在东边的民意一路,北边有一个出口通到民主街,南边有一个出口通到民主一街,西边与维善里相连,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有一纵六横7条巷道,宽3.5米,总长218米。  相似文献   

18.
武昌的中山路和中山桥,汉口的中山公园、中山大道、三民路、民族路、民生路和民权路,是为了纪念孙中山而命名的。蛇山上的孙中山总理纪念碑,武昌阅马场和汉口三民路两处的孙中山铜像.是为了纪念孙中山而建造的,很多人都知道上述事实。但是,  相似文献   

19.
汉口公益联合会十一分会的前身是普济保安会,会址在统一街小火巷.所辖区域:东起江汉路口,西至六渡桥,南面由悦新昌绸布店(今江汉绸布商店)到中南旅社,北面由金银首饰店到水塔.中山大道民生路口,一边是长江饭店和工业大楼,另一边是民生甜食店和更新百货店.交通路一条街和生成南里.统一街由民生路口到木兰宫(今人民路).还有贤乐巷、文书巷、积庆里等也属所辖范围.  相似文献   

20.
刘红兰 《南方文物》2014,(3):195-195
<正>上世纪70年代末,江西万安县城建单位在县城东门口石桥村取土时,发现一处明代铜器窖藏,出土的铜器有:铜像两尊、铜鹤一对、温酒铜炉一座、铜鼎一只、铜灶一座、铜瓶三只、铜罐两只、铜锅两只、铜镜两枚、铜熨斗一只、铜勺一把、铜锣一面。这次出土的文物数量较多,品种丰富,既有多种生活用具,也有生活装饰摆件,其中铸造精细、造型优美者为两尊铜像、一对铜鹤和一座温酒铜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